摘 要:本文基于武汉地区高校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所得数据,从性别、学校性质等角度分析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差异。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网络使用普遍较为频繁,学校性质对大学网络终端选择、上网时间分布与时长、以及网络内容偏好、微博使用等方面存在差异。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网络媒介素质的培养,充分利用学生广泛触网的机会建立新平台来提高学生的管理与教育效果。
关键词:网络使用 显著性水平 变量独立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a)-0181-02
随着网络使用越来越普及,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无线网络的覆盖,网民规模持续扩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7月19日在北京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9.9%;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不仅继续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手机更是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网络的蓬勃发展使得某个突发事件在网上一曝光,即可迅速引爆全国舆论,把地区性、局部性和带有某种偶然性的问题,变成全民“围观”的公共话题,甚至变成需要中央政府出手干预的公共事件。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对武汉地区大学生的网络使用习惯进行研究,探究不同属性学生在使用网络上习惯差异。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来自武汉地区六所高校,一所985高校、一所民族类高校、一所省属高校,以及三所学校分别举办的独立学院,共166个调查个体。所调查信息由笔者及笔者友人在教学课间完成。
1.2 研究方法
笔者使用SPSS软件对所搜集信息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多重响应的列联表分析,以探索不同属性个体在使用网络上的习惯差异。
2 调查结果
2.1 网络使用的基本情况分析
在165名调查个体中男女性别比为44.8∶55.2公办民办高校比为42.4∶57.6,关于使用频率最高的网络终端选择上,50.3%的人选择是宿舍电脑,43.6%的人选择是手机,至于校内其他计算机以及校外计算机的选择非常少,笔者认为这与学生经济条件的改善,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有莫大关系,相对于前几年高校学生流连于网吧有非常大的差别。网络在学生群体的便利接入、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可以极大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例如构建班级或组织的群、微博等平台,可以实现信息的快速便捷互通,84.3%的被调查者开通了微博。对于手机功能选择通话、发短信、上网的比例分别为35.0%、30.9%、29.9%,三大功能几乎是均衡的。每日接入网络的时长上38.8%的人在2~3小时,35.2%的人在3~5小时,约19.4%的人上网时间超过5小时,1 小时以下则不到7%。
2.2 不同属性对网络使用的影响
(1)性别对网络终端选择的影响。
基于pearson卡方检验,统计量为4.462,对应的显著性水平为0.216,也即不能拒绝行变量和列变量是相互独立的原假设,表明性别在网络终端使用上影响不显著,男女大学生网络终端主要集中于宿舍电脑使用、手机上网上,并且前者使用比例高于后者,笔者认为一方面这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有很大关系,此外智能手机功能还是不能与电脑相提并论。尽管如此,从数据中还是能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结果:女生使用手机的比例比男生稍高。
(2)手机其他功能使用时间与学校性质之间的关系。
来自公办高校学生70人、民办高校95人,对应的pearson卡方检验统计量为14.484,对应的显著性水平为0.003,表明高校属性对手机使用时间分布是有显著差异的。由列联表可知公办学校学生在熄灯后使用手机的比例明显高于民办学校,课堂以及其他时间民办高校学生使用手机比率均高于公办学校,这可能与两类学校学业的繁重程度有关。一般来说,由于多种原因,公办学校尤其是理工科公办学校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要求更多、实验及作业任务较重,民办高校课业压力相对较轻。
进一步研究发现,性别以及本专科差别对手机使用时间分布影响不显著,pearson卡方检验的显著水平依次为0.551、0.161。
(3)上网时间长度与各因素之间关系。
基于卡方检验可以看出,拒绝行列变量相互独立为真所犯的第一类错误的精确概率为0.001,远低于一般设定的0.05,表明学校性质对受试者每日上网时长有显著影响,由列联表发现公办学校学生上网明显集中在2~3小时,而民办学校学生峰值出现在3~5小时。相反性别、专业以及本专科差别对这一选项影响不显著,对应的显著水平依次为0.386、0.126、0.207。
(4)上网目的分析。
对于上网目的笔者设置7个备选项,受试者最多可以选择4项,165名受试者作出582人次选择。基于多重响应的列联表分析发现,性别在上网目的上没有显著差异,无论男或女上网的最主要目的均是使用QQ等聊天工具与人交流,占男性86.5%、占女性92.3%。男性其他高比例选择依次是浏览新闻、看影视作品,收集资料;女性则依次是看影视作品、浏览新闻、收集资料。女性比男性稍喜欢网络聊天、看影视作品。
非常有意思,学校性质对该选项几乎与性别一样没有影响。不论学校性质,都是以聊天为第一选择,紧接着就是看影视作品、浏览新闻、收集资料居第四位,远高于其他选项。同样本专科的影响也几乎一致:
(5)网站偏好分析。
数据分析表明,性别对网站偏好有非常显著影响,男性非常偏爱新闻资讯,超过40%男学生作出了选择,远高于其他类型网站的选择,例如第二位的是论坛博客不到20%。而女性在生活娱乐和新闻资讯网站偏好上差别不大,也有将近三成的人喜欢论坛博客类网站。
(6)微博使用分析。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性别有显著影响,男性已开通但不常用的比例非常高,达71.6%,女性尽管这一比例也达到52.7%,但在经常使用和微博控的比例达到23.1%,而男性只有14.9%。
而学校性质、专业则无显著影响,其相关系数显著性水平为0.136、0.638。
(7)微博使用目的。
从性别的角度来看,女性使用微博目的前三位依次是体验新事物(67.0%)、关注名人明星动态(48.9%)、了解最新资讯(48.9%),男性则依次是体验新事物(47.9%)、关注朋友动态(43.8%)、了解最新资讯(43.8%),且没有一项超过50%。男女在关注朋友动态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在女性较男性而言更喜欢体验新事物、关注明星,相应的比例多19.1%、18.8%,男性偏好明显超过女性的是分享信息图片等。
从学校性质的角度来看,公办学校前三依次是体验新事物(52.2%)、分享信息图片等(43.3%)了解最新资讯(43.3%),而民办相应则是体验新事物(62.8%)、关注朋友动态(48.9%)了解最新资讯(48.9%)。
(8)微博内容更新分析。
无论是男女,微博更新的内容最主要还是记录情感(性别比超过或非常接近60%),其次是转贴他人微博(超过43%)。
3 结论与建议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使用包括终端、使用时长时间分布、内容偏好等方面是存在性别、学校性质差异的。结合本次调查分析结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引导学生使用网络、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提高学生管理水平、教学效果。
其一,加强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尤其是微博等新兴媒介的素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调查也揭示他们很喜欢体验新生事物,每日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也比较长,一方面自身阅历鉴别力不深;另一方面网络上论坛上,尤其是微博上信息是海量的且泥沙俱下,很容易受错误信息误导或参与传播错误信息成为受害者。各级学生管理部门、人员应该将媒介素养培养提升到与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并重的地位上来,不断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甄别的能力。
其二,专业教师通过建立专业课程教学群、微博来构建与学生交流的新平台。当前因住房改革等因素,高校一线教学的年轻教师很少有住在校内,学生与教师有限的接触仅限于课堂教学中,教学接触后基本见不到专业课教师的,民办高校这一点更为突出。通过该平台师生间、学生间进行专业问题探讨、专业资料共享,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