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生物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针对该课程的特点,探索最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方法。本文从微生物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考核四个方面进行探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微生物学 教学改革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a)-0169-01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直接关系到药学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由中职生、高考成绩较低的学生组成的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相对不足,学习倦怠现象越来越严重,直接影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同时,如何使微生物学紧跟学科发展的步法,培养复合型人才,对高职院校的微生物学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我们根据这几年的教学经验对微生物学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和总结。
1 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主动吸收和学习新知识,敢于提出新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1 启发式教学
与数理化学科不同,微生物学是以描述为主的学科,不能通过公式推导而来,这就需要将注入式教学提升为启发式教学。如在讲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时,先告诉学生通过染色后,细菌被分成了两类:紫色的G+和红色G-,学生会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此时教师并不回答,而是接着讲细胞壁的构造,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答案。这样可使学生学会融会贯通前后所学知识,并且准确掌握这一知识点。实践证明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后,多次用不同形式的考题来考核这一知识点时,都有80%左右的同学能够正确回答,这样的方法对微生物学教学很适宜。
1.2 对比式教学法
微生物学知识点较多而且凌乱,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学习难度。如果在课堂讲述中灵活引导学生利用对比、列表等方法,比较异同,使知识层次更加清晰,就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课程知识,降低学习难度。如细菌内外毒素的比较,四大类微生物的菌落特征等。对这些知识点的讲解需要对其进行归纳对比,便于学生抓住重点,帮助学生复习与巩固。
1.3 观摩式教学法
虽然学生在课堂上看到了一些图片和生产过程,但依然缺乏实际生产概念。课后组织学生到校中厂进行参观教学,讲解培养基的制备、发酵罐使用、产品提取等实践知识,把工厂作为教学的第二课堂。通过观察实际操作,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形成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良性循环,为走向社会快速适应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课程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手段是完成并体现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教学板书容易造成一定的审美疲劳。微生物学教学手段的优化,要落到一个“活”字上,因此,为了建立直观的形象思维,教师还必须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把知识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
2.1 多媒体技术
传统的板书教学,在学生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易造成一定的审美疲劳。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已广泛应用于教学,形成了一个体系完整、结构简明、重点突出的教学材料,使抽象深奥的知识转变成易懂易记的信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病毒增殖”章节,将病毒的增殖过程以Flash动画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出来,学生对病毒有了全面直观的认识,既掌握了病毒的形态、结构,又掌握了病毒的增殖过程等,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2.2 网络教学资源
网络教学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和实现资源共享的特点,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我校“微生物学”课程初步实现了网络教学。本网络课程设有“首页”“课程描述”“课程建设”“网上教学”“网上习题”和“友情链接”等模块。学生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需要时可以随时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与教师互动,拓展了学生在课堂外的学习。
3 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始终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做好教学内容的改革就是抓住了教学改革的关键。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高校课程内容急剧增加,在授课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要把大量的内容教给学生,必须合理规划设计新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优化教学内容。
3.1 去重存异、去粗存精
微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的内容相互渗透,而这些课在时间安排上有前有后,要避免与前面课程某些内容的重复,又为后续课程留有余地,这就需要教师对授课内容进行去重存异、去粗存精。对和以前课程重复的内容则可以不讲,对一些多门课程重复讲到的内容,则可以粗略讲述,不作为授课重点。
3.2 紧跟前沿、放眼世界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注意吸收微生物学最新科研成果和及时反映国内外该领域的发展动态。对于那些与微生物有关的热点问题,教师如能“趁热打铁”,则可引导学生用已知的信息建立联系,获得知识。讲述病毒时,及时穿插艾滋病的防治情况、禽流感的最新动态、SARS病毒疫苗的开展及生物武器等。
4 课程考核的改革
考核是教学工作中检查教学效果、巩固学生知识、改进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和督促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们在课程考核机制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中实质性改革措施是将期末考试与平时考察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4.1 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相结合
采取“理论考核+实验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将考核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使单纯依靠期末搞突击通过考试几乎是不可能的。理论考核以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为主,注重考查学生全学期的学习状况,包括课堂表现、完成作业等;实验考核将实验预习、过程、结果、报告有机结合,既有理论的反映,也有实践教学过程的记录。这样可以督促学生上课和实验,又可以通过实验报告的成绩来鼓励学生认真做实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2 客观试题和主观试题相结合
在考试中,丰富考试类型,加入能够考察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观试题,使客观题和主观题相结合,建立一种主客观题并存、分值比例合理的测试模式。在解答主观性问题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于书本上的、独到的见解,引导学生在学习方法到思维方式向新的方向变革。
经过多年微生物教学改革的实践,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然而教学改革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用专业及相关学科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培养优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奉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杨帆,李淑梅,陈萍,等.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实践改革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12(2):118-120.
[2] 杜敏,郭迪,李脉.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微生物学课程改革探索[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20(6):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