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产学研用合作培养的实践

2012-12-31 00:00:00高菊玲刘永华
科技资讯 2012年31期

摘 要: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的的专门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转变为产学研用合作的培养模式。本文分析了产学研用合作培养的必要性及在实践中如何具体应用。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产学研用合作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a)-0168-01

高职教育能否成功,在于能否为经济建设第一线输送高技能人才;能否发展壮大,关键在于其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否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在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高职院校办学要办出特色,离不开行业和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只有紧紧依托行业,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是产学研用合作培养的重要方式。作为农林类高职院的机电类专业,在这一方面要做得更多,必须依托学院的农林优势,将机电类专业应用到服务现代农业上去。

1 产学研用合作培养的必要性

纵观高职院校传统的教育模式,高校的产与用往往被忽视,而只注重学与研,理论与生产实践严重脱节。即使取得了某些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也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其对外功能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发挥。产学研用必须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机电类专业为社会制造业输送了大量人才,在发展专业时必须不断与市场靠拢,与企业接轨,一方面可以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又能在实践和应用中发现问题,为进一步的教学改革、教学创新创造事实依据。

2 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特殊性

近年来,随着微电子、自动化、计算机和信息管理等有关技术向传统机械工业的不断渗透,给机电专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机械设备、产品发生了深刻变革,机电一体化产品大量涌现,机械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广泛应用于机电产品。所以传统机电行业面临着重要的变革,一是从传统的依靠机械为主的方式向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柔性、集成自动化生产为主的方式转变;二是从过去机械与电子彼此独立,向彼此高度融合、渗入多种高新技术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发展。所以机电类专业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因为高职院培养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为生产一线或者某些技术岗位服务的,所以必须紧密与行业、企业相结合,了解最新的技术需求,培养适合的人才。

3 产学研用合作培养的实践

3.1 教学方面的实践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现有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设计与制造、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农业机械与应用共7个专业,下设3个教研室,在校生2000余人。近年来,多名老师和学生在省级乃至国家级技能大赛、创新大赛中获奖,农机专业数名学生在江苏省农业技能比赛和全国职业院校农业技能比赛中获得佳绩,这都是实践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以来的成果。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系部与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关系。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根据机电类的专业特点,结合学院实际,我们聘请了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专家、技术领域的学者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比如东南大学的张国凯教授,多次到系部指导学生农机具修理工作,江苏省农机站的徐金德副站长,到系部与教研室老师进行座谈等。在专家指导下进行市场调查,邀请专家共同探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与修改,开展学术讲座和专题报告会,参与指导实习等。在此基础上,与用人企业对接,实行订单式培养,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手段等各方面的调整,以满足企业的需求。比如现在的毕业班学年改革,由原来的2.5学年变成2.25学年,在学生完成相应的学科考试后,率先进入就业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寻求合适的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这样既能避免参加过度拥挤的市场招聘会,也有利于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

3.2 面向市场,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实践证明,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在培养高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把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实践能力训练的实习基地和专业素质培养的实践基地。现如今,系部已经确定校外实训基地60余家,并在苏锡常多家企业举行校外实训基地挂牌仪式。通过实训基地的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管理意识、协作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由于我院是农林类高职院,有两大实训基地:江苏农博园和江苏茶博园,所以师生可以通过平时参与课题的研发和在实训基地的开放式创新实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将机电类专业与现代农业紧密结合,为三农服务。

3.3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支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职业技能的师资队伍是搞好高职教育的基础,师资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因此,系部每年都派出一定数量的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技能专项学习,以提高其技能水平,同时对中青年教师进行技能和教学培训,支持各种途径的学习,以更新知识,把把行业最新发展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建设一支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4 推进产学研项目,在用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索

近年来,系部教师积极申请省级、市(厅)级、院级教科研课题,通过课题的开展,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课题之中,加快产学研的实质性进展。比如学院农博园的一些改造项目,都是由我系教师在负责的,很多学生从中获益良多。为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的科研功能,我们需要进一步推进产学研项目,力争把科研成果向产业化、应用化阶段发展。

4 结语

高职院校的建设必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培养的人才必须与社会接轨,所以推行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高职教育的需求,更是社会的需要。在机电类专业的发展中,实践应用更为突出。

参考文献

[1] 郭宗诚,张连峰.当前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37-40.

[2] 罗国玺.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及存在问题[J].青海交通科技,2005(1):47-48.

[3] 杨榕,张麟,武振业.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J].经济体制改革,2001(2):120-123.

[4] 程贵生.高等职业院校机电类专业产学研合作的探索和实践[J].科技资讯,2008(25):165.

[5] 申庆泰,侯海旺,韩宝生,等.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