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管理

2012-12-31 00:00:00钱杏英
科技资讯 2012年31期

摘 要:作为高职院校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质量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它也是衡量院校所有具体工作的指标。因此,作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到院校的综合能力水平。本文就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管理的意义以及怎样做好此项工作进行分析说明。

关键词:教育质量 教学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设计 教学质量控制 教学质量改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a)-0160-01

作为高职院校来讲,首要目标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并输送到社会需要的岗位,教学质量管理是达到此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学质量管理也成为高职院校学校管理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本文作者认为以上观点都有合理之处,但比较片面,不能完全体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标准。首先,教学质量标准,长久以来并没有一个固定模式,是因为在不同的情况下,标准往往会有所改变,它常常是应社会提出来的新的教学要求、任务、重点,也即新的人才观、质量观以及社会向高职院校提供的各种教学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院校,教学质量标准通常也不会完全一样。因此,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应该根据本校目前的质量标准执行具体工作。本文就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管理的意义以及怎样做好此项工作进行分析说明。

1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

1.1 解决高职院校的基本矛盾

作为高职院校其结构比较复杂,因此也存在着很多矛盾,比如办学经费与办学规模的矛盾,教与学的矛盾,教学、科研与开发的矛盾等等。究其原因,还是由于教学对象和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产生的,因此此矛盾为高职院校的基本矛盾。

教学对象即进入院校学习的学生;培养目标即通过高职院校的教育,把进入院校学习的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社会所需技能的人才。因此,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通过教学的质量管理,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能力,从而培养出具有高等教育程度,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1.2 高职院校教育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说明了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通过回顾高职院校的教育实践历史,不难发现。当学校开始重视质量管理。并把其应用到教育中的时候,会促进高职院校中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把握社会的人才需求并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断的自我提升,提高教学效率,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相反,当高职院校对质量管理不重视,则会出现部分教师的得过且过的行为,认为只要能够上完自己的课就算交差,对自身和学生都没有过高的要求,相应学生也会出现散漫的情况,因此会造成人才综合素质不过关,严重点说就是误人子弟。

1.3 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的现状决定的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有明确要求:“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里所说的提高教育质量,其中最主要的是把教学质量提高上来。高职院校来说其主要工作为教学,另外还有开发和科研,但由于开发和科研能够帮助教师评职称,搞创收,因此某种程度上有些高职院校对开发和科研的重视程度要高于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更是如此。这就形成本末倒置的现状。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视,能够纠正此错误现状,使高职院校的教师对教学重视起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在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

2 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质量管理和如何在教学中实践进行

通过对我国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的分析,结合教学史中总结出的经验,笔者认为应从教学质量管理的设计、控制以及改进三个环节入手。

2.1 认真做好教学质量设计

要卓有成效地进行教学质量管理,首先就得认真做好教学质量设计。

教学质量的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建立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即对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质量特性进行识别、分类和衡量,确定教学质量目标和质量要求,明确制约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2)指定管理和操作计划,即为实现教学质量目标指定管理和操作程序,其中包括质量改进的计划、组织和活动。

对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质量特性进行识别和分类,是教学质量设计的首要环节。我国高等教学质量观强调以下三个方面:(1)坚持德、智、体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观点;(2)坚持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观点;(3)坚持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观点。

2.2 做好教学质量控制工作

在有良好的质量设计的前提下,严格的质量控制也必不可少,这是质量管理顺利进行的不要条件,也是质量设计达到预期目标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教学质量控制手段是通过对目前的教学质量进行测量,并与教学质量标准进行比较,对于之间的差异进行科学的分析,找出原因并采取必要措施进行调节。对于教学质量控制,曾有研究人员将其分为四个步骤。

(1)选择教学质量控制对象,即对那些环节和因素进行控制。在一个特定阶段,教学质量控制不能对所有的特性和环节进行控制,也没有必要。因此只要选取在本阶段内的主要矛盾点进行控制即可;(2)针对要控制的对象,选择测量手段,并进行实际的测量;(3)对实际测量的结果与教学质量标准进行比较,找出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此步骤需要质量管理人员和任教老师共同完成;(4)针对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采取有效地措施进行调节。

以上四个步骤中,对于质量控制对象的选择和测量,是教学质量控制的必要前提,因此过程要严谨执行,不可疏忽;差异的分析以及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的过程,是改进的关键,也是教学质量控制实际实施的步骤。

2.3 不断实施教学质量改进

“改进”意味着“突破”。教学质量的改进,就是使教学质量水平达到新高度的过程。教学质量的改进主要不是针对质量差异,而是针对教学中长期存在的质量问题,采取措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使教学质量上一个新台阶,这是非常规性的质量工作。

在高校教学质量系统中,有些质量问题的症状不明显,其影响不易被发觉,不立即采取措施也过得去,但如果长期不采取纠正措施就会严重影响学校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教学质量改进的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必要性与可行性论证;(2)选择突破口标;(3)组织落实;(4)增强教学质量意识;(5)采取措施,贯彻落实;(6)在新的水平上控制质量。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中间不免有困难和过失。因此,要完成教学质量管理工作,需要管理者、教师以及一切资源的共同作用,忌急功近利。也不可能单凭某个人或者某种方法就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唯一的途径是全体人员同心协力的努力,坚持不懈的坚持科学严谨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才能真正的实现提升教学质量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J].人民教育,1993(4).

[2]冒荣,刘义恒.高等学校管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181.

[3]冒荣,刘义恒.高等学校管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184.

[4]冒荣,刘义恒.高等学校管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