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对该系统动态过程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文章介绍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其结构及功能划分,详细论述了其日常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故障,并就此提出一系列维护措施,以期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变电站 自动化系统 结构 故障 维护 趋势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a)-0099-01
1 认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1.1 涵义
指的是由多台微机所组成的分层分布式控制系统,具体包括微机监控、微机保护和电能质量自动控制等多个子系统。即利用微型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所组成的自动化系统,可替代常规的测量与监视仪表,用微机保护装置替代常规的继电保护屏,从而弥补常规继电保护装置不能与外界通信的种种缺陷。
1.2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分析
1.2.1 按结构形式划分
目前,国内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大体可分为集中式、分布集中式、集中与分散式相结合及分散式共四种结构形式。
(1)集中式。
该结构是把各设备按其不同功能进行归类,形成若干独立系统,各系统均采用集中装置来完成自身功能。该结构一般由一个或者两个CPU实现对变电站的保护、监视及远动的集中控制。优点是构成简单、响应快速、节省投资,且主机控制系统集中,有助于分配调度各种实时任务;缺点是主机系统负荷较重且主机单CPU可靠性不高。
(2)分布集中式。
该结构将整个变电站的一、二次设备共分成3层,即变电站层、单元层与设备层。变电站层称为2层,单元层称为1层,设备层称为0层。0层主要是指变电站内的变压器、断路器及其辅助接点,还包括电流、电压互感器等一次设备;1层一般按照断路器的间隔划分,包括测量、控制部件及继电保护部件。
(3)集中与分散结合式。
此种结构介于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结构之间。这种结构方式具备分散式结构的优点,同时,由于采用集中式组屏,因此也有利于系统的设计、安装和维护。
(4)分散式。
该结构首先将设备按照一次安装单位分为若干个单元,然后将各分布单元用网络电缆互联,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分散式自动化系统。优点是各功能单元既能通信联络,又能相对独立,因此便于系统扩展与维护管理;抗电磁干扰能力强且可靠性高;缺点是价格昂贵。
1.2.2 按逻辑结构划分
具体包括:过程层、间隔层和站控层共3个层次。
(1)过程层。
是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的结合面,指电气设备的智能化部分。主要功能可分三类:①电力运行的实时电气量检测;②运行设备的状态参数检测;③操作控制的执行与驱动。
(2)间隔层。
主要功能:①汇总本间隔层实时数据信息;②实施本间隔操作的闭锁功能;③可优先控制对数据的采集、统计运算和控制命令的发出;④承上启下的通信功能。
(3)站控层。
主要功能:①不断刷新实时数据库,能够按时登录历史数据库;②按规定把有关数据信息送至控制中心;③接收控制中心有关命令并转间隔层与过程层执行;④具有站内当地监控与人机联系功能;⑤对间隔层和过程层各设备进行在线维护;f能够对变电站故障自动分析。
2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历程
国内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技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较为成熟,在电力系统内得以广泛的应用,纵观我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微机技术的发展,使得远动终端、当地监控与故障录波等装置更新换代,最终实现微机化;第二阶段:90年代初期,数字保护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取得实质性的发展;第三个阶段: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分散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陆续研制成功,并大量投入运行。
3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对其定义、结构与功能缺乏共识
众多厂家和用户对变电站自动化的认识不尽相同,对其结构形式与功能特征的了解与认知缺乏共识。
3.2 缺乏统一的通信标准
各厂家采用不同的通信标准,使得不同通信接口的自动化设备在相互连接时困难重重。
3.3 未实现对原始采样数据的共享
由于各设备对原始数据的需求不同,并且选用的通信方式难以传输大量的原始数据,因此,没有实现对原始采样数据的有效共享。
4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维护
4.1 认真做好巡视工作
(1)检查运行显示灯是否正常;(2)检验工作电压是否正常;(3)检查定值区是否与定值通知单一致;(4)检查插件是否过热;(5)定期完成误差检测工作。
4.2 重视后台监控工作
(1)认真检查后台监控主机的硬件情况以及各连线是否有松动现象;(2)各数据量和状态量是否与实际运行状况一致;(3)仔细查看主机系统是否有病毒侵入及系统各软件运行是否良好。
4.3 异常现象分析
(1)出现报警信号,遥测、遥信异常;(2)断路器出现动作跳闸;(3)电气设备发出异常声音;(4)电气设备出现变形、变色、裂碎、及喷油等异常现象。
4.4 故障处理原则
(1)迅速制止事故的进一步发展,及时解除对人身与设备的威胁;(2)及时隔离故障设备,尽早恢复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3)尽最大努力保障对重要用户基站用电的供电。
5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发展趋势
在未来的发展中,变电站自动化通信系统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特别是带宽和符合国际标准的网络技术,在带宽、可靠性、可扩展性、经济性与通用性等方面的评估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将成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此外,由于电压质量对电子设备和计算机系统影响极大,为此,会对电压进行连续的更深层次的测量与质量分析,将向集成化、智能化与综合化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是一个有机的而综合的系统,这就要求需注重对系统的整体设计,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给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技术的提高注入新的活力,该系统在日常运行过程中要科学地予以维护,确保其安全稳定的运行。
参考文献
[1]林青云.浅析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故障及处理措施[J].科技财富向导,2011.
[2]鄂世禄.浅析变电站的自动化系统[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
[3]谢裕泰.浅谈变电自动化以及其稳定性[J].广东科技,2010.
[4]张万彬,扈宏启.浅谈变电站自动化系统[J].民营科技,2011.
[5]史伟.初探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运行及维护[J].广东科技,2011.
[6]王德华.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特点[J].现代化农业,2011.
[7]陈扬.略论变电自动化以及其稳定性[J].建材与装饰,2007.
[8]刘建坡.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思路探讨[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