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打桩自动记录仪计算基桩承载力的方法及意义

2012-12-31 00:00:00邱奕超郭德顺
科技资讯 2012年31期

摘 要:基桩承载力取决于原位土承载力、桩身的抗压强度。机型确定,锤重、管径和落距的确定,锤击过程就为打入桩的标贯过程,每米的锤击数正好反映了各层土的综合力学参数,它和终桩前的贯入度经适当的加权计算,便是该桩的原位土承载力。其与静载试验承载力相比较,可得到一个修正。经修正后的原位土承载力与基桩的桩身抗压强度的小者,就是该桩的极限承载力。通过打桩记录和发射波法检测,就能确定每支桩的实际承载力。

关键词:原位土承载力 静载试验承载力 桩身抗压强度 基桩实际承载力

中图分类号:TU47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a)-0038-01

高层建筑大量的使用桩基工程,基桩承载力评价已成为地基基础质量验收的重大课题。目前,基桩质量检测体系的做法为:先全面检测桩基完整性(一般用小应变),再根据检测结果、监理现场意见及设计重点部位考虑,有针对性的选择特定桩进行承载力试验(静载试验,一般1%)。这样以点带面,推测评价整个桩基础质量水平。全面实测承载力又受方法条件、时间和经济的限制,还缺乏有效方法。现以打入桩为例,来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1 基桩承载力和下面两方面因素有关

(1)原位土承载力。(2)桩身的抗压强度。

2 原位土承载力的确定

对于预制桩,机型确定,锤重、管径和落锤高度就已知,打桩过程就理解为“标贯”过程,每米的锤击数正好反映了各层土的综合力学参数,它和终桩前的贯入度经适当的加权计算,便是该原位土承载力。

对每根打入桩的桩土参数进行分析,利MMe91g2TNs7aKSD5/PZ70whgyne/axtm3RVyt2T1HJA=用Sanders提出的公式(1),可计算其原位土承载力。

Pu=WH/S (1)

其中,Pu为桩的极限承载力;W为锤的重量;H为锤的落距;S为最后一击桩的贯入度。

再选一些有代表性的桩作静载试验,取到实际承载力(F)。两者相对比,以静载承载力为基准,对原位土承载力进行修正。

Pu`=α·Pu=α·WH/S (2)

α为修正系数,等于F/Pu。

打桩队应设立专职记录员,记录桩的入土长度、每米锤击数和总锤击数以及最后三阵贯入度,目的是了解桩周土的力学性质,计算每根桩的原位土承载力。目前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土层岩性变化可能有偏差、打桩施工记录可能是数据可能不精确,因此它阻碍了用打桩桩土参数来计算桩的原位土承载力的方法运用。为解决现场数据不真实的问题,蒋企等人花了大量的时间成功研制了打桩自动记录仪(PDR),它可自动记录各打入桩的现场施工参数(包括总长度、总锤击数、每米锤击数、最后一米锤击数和最后三阵的贯入度等)。它保证了现场施工数据的真实性,为工程桩的原位土承载力计算提供了可靠依据。

3 桩身抗压强度

反射波法检测设备轻便、价廉、不影响施工进度,被施工单位大比例甚至全面应用,再选少量(如1%)特定桩作静载试验,作承载力对比。桩身的波速和其强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利用桩身波速可基本判断桩身混凝土标号,确定桩身的强度。但在现实因施工记录不准,桩长偏大,如香港也有短桩20 m的记录。现实情况是反射波法不可能得到真实的桩身波速,也无法对其它缺陷进行定量分析,只能对桩身有无断裂、夹泥、缩径、离析等桩身质量情况进行定性分析。但如果使用了打桩自动记录仪,有了真实的桩长,多了一个已知数,反射波发分析水平就可进一步提升,可以利用真实的波速来判定桩砼强度。

因此,打桩自动记录仪能保证打入桩现场施工数据的真实性,用100%的低应变动力检测,可得到真实的桩身波速(桩砼强度)。用打桩公式能计算出每根桩的原位土承载力(Pu),结合静载试验数据,对原位土承载力进行修正,可得到切合实际的原位土承载力Pu`(Pu`=αWH/S)。通过这种方法,就能取得每根桩的实际承载力,告别过去推测评价的被动局面。

4 意义

打桩自动记录仪保证了现场打桩记录的真实性,同时又能及时反应每个桩位的桩土参数,消除了局部地质变化给工程带来的隐患,是名副其实的施工现场“监理”,给出了每根桩的实际承载力,结束了桩基质量评价以点带面,推测评价的被动局面。结合现实情况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经验。

(1)打桩自动记录仪是现有验桩体系的有益补充。基桩检测规范规定,先用完整性大比例检测,然后根据检测结果和监理、设计部门的意见,选取特定桩进行承载力检测,合格了,就以点带面,认定整个桩基础质量合格。打桩记录仪有了真实的施工资料,就能计算出每根桩的实际承载力,但它需反射波法和静载试验的数据作对比,所以它们是相互的有益补充。

(2)改变了桩基基础质量评价的“推测评价”被动局面,有意义的提供了每根打入桩的实际承载力,能定量的评价计算整个桩基承载力水平。

(3)能反应桩土参数变化,反应局部地质资料变化带来的差异,能及时发现地质资料不准、局部地质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杜绝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的隐患。

参考文献

[1] 蒋企,古晋雄,戴永相,等.桩基施工质量监督的新途径[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17(3).

[2] 蒋企,邱奕超.全面监控打入桩承载力的方法[J].广州建筑(增刊),2002.

[3] 王靖涛.桩基完整性动力检测的定量分析[J].施工技术,1994,23(2).

[4] 王靖涛.确定单桩承载力的新方法[J].施工技术,1997,26(9).

[5] 唐有职,鲍延辉,吴仲伦,等.单桩完整性及承载力的无破损试验[M].地震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