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传媒类艺考培训机构生态研究

2012-12-31 00:00:00黄婷
考试周刊 2012年45期


  摘 要: 近几年“艺考热”一直未能降温,艺考培训也越来越火。本文对传媒类艺考培训机构在成都市的办学模式进行细致的分析,对艺考培训产业的生态状况作出较为全面的梳理,并对其存在的重大问题进行反思,以有助于产业自身的发展和对社会的服务。
  关键词: 成都市 传媒类艺考培训 办学模式 产业生态
  艺考培训机构是主要针对艺考学生参加专业考试提高教学服务的盈利性组织,一般属于民营性质。伴随着“艺考热”持续高温,看准艺考培训这块利润丰厚的大蛋糕的人也越来越多,艺考培训形成一种产业,并逐步有了内部游戏规则。
  四川省是人口大省,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上百万,艺考学生数量在全国也是排名前列。而成都市是四川省艺考培训的中心地带,上百家规模不等、运作方式各异的培训机构。本文选取成都市的传媒类艺考培训机构为分析对象。
  一、传媒类艺考培训机构办学模式
  培训机构办学模式实则企业的运营模式,不同的运营模式决定了利益争夺点和扩大再生产的方式,在成都市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四种。
  1.借招生高校东风。这种模式是艺考机构在招生高校附近设点,通常在离学校很近的写字楼或居民楼中,负责人或者所聘用的老师是高校的在职教师,对外宣称为“某大学培训学校”。如在川大科技园职业技能培训学院设点的某机构,在招生宣传上一律称“川大艺考培训”,并承诺由川大联考出题人和考官参与教学,但这类机构一般只在本教学点扩张规模,因为脱离“高校周边”这个重要的区位因素,吸引力会大幅降低。
  2.独立办学。这是大多数机构选择的模式。这类机构不受“高校附近”的地理位置限制,往往能设立多个教学点,实力较强的几乎能覆盖整个成都市,小型的也多有两三个校区。这类机构多是由一个校区向多个校区发展,初次投资就多个校区并行的很少。但它们一般经过两三年就能积累资金进行扩张。这类机构招生工作是非常艰巨的任务,一般会组织专门的招生团队,每年五六月会赴全省各地开宣讲会,进行招生。
  3.与二、三流中学合办。这是一种新兴的办学模式。二、三流中学每年本科上线率不甚理想,重点本科上线率更是惨淡,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文化课水平是比较困难的。近一两年,一些机构瞧准这个机会,与中学达成协议,一方面给学校保证一定比例的艺考学生升学率,特别是保证大幅度提高本科升学率,这对二、三流中学管理层很有吸引力,一方面将学生培训费与中学分成,从经济利益上给予回报。
  进入中学办机构,优势是极其明显的,最重要的是不再需要全省各地招揽生源。对不太成熟的辅导机构,招生一直是工作重点,只有招到足够数量的学生才能实现盈利。进入中学驻扎后,学校允许机构给学生开宣讲会,中学班主任也会推荐学生参加培训,一般一个年级在高二下学期就会有数十人报名,已足够支撑培训机构在一个校区的运作,并且基本节约了构建招生团队的费用。
  4.兼营。这种模式主要是指以其他艺术门类培训起家的机构兼营传媒类艺考培训。如某业余音乐学校,本身是依托四川音乐学院建立的社会艺术教育机构,艺考培训只是业务的一部分,而传媒类艺考培训更是其中很小的部分。
  二、对传媒类艺考培训产业生态的几点反思
  将教育事业做成教育产业,必然会产生诸多问题。在培训机构对利润的尽情追逐中,那些为未来奋斗的学生往往成了牺牲品。
  1.大多数机构资质不明,教育投机。市场上难以计数的艺考培训机构,很少有过硬的教学资质。一是没有固定的教学团队,老师流动性极大。二是没有成型的教学体系,各个招聘来的老师自己准备教学材料,互不相通。“艺体培训机构没有监管体制的约束,在利益驱动下,整个艺体培训环节越发混乱”。[1]
  2.忽略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错误期待。“艺考热表面看起来是‘艺术热’的一种表现形式,然而它由于诞生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缺乏身后的文化土壤,这种‘热’不完全是考生发自内心艺术追求的‘热衷’,而是带有明显功利色彩的‘热闹’成分”。[2]机构为了最大限度地招到学生,总是在宣传中肆意夸张参加艺考的好处,却几乎不顾及学生是否有语言、艺术天赋,有没有对艺术的兴趣和热情。“学艺术的文化课‘先天’不足,似乎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共识,事实上,纵观历代艺术大家可知,真正的艺术需要文化底蕴的滋养,而不仅仅是技艺的支撑”。[3]
  3.“放羊式”管理,耽误学生文化课复习。培训机构将学生组织起来“集训”,虽给外地学生提供了住宿,却没有相应的生活老师。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外地求学,心理上会很不适应,加上“90后”学生自理能力较差,许多生活问题没有成年人帮助不知如何解决,这一时期学生心理最易出现偏差。
  另外,培训机构只负责专业考试的合格与否,对文化课复习并不重视,使很多本来成绩不错的学生一落千丈,甚至达不到预计报考学校的文化课分数要求。而更多选择艺考的学生就是因为文化课学习能力差,没有从根本上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即使每天学习专业课,也难有实效。每年都有很多艺考生专业过线后,因文化成绩达不到要求,而与所选院校失之交臂。
  培训产业或者说教育产业与其他产业最大的不同,是从“产品”的多重内涵表面看来,产品是培训课程,学生和家长购买课程以满足自身提高的需求。但实际上,是培训机构一方面以学生为原料,以上课为加工流程,最终以完成学习的学生为产品,经教育、培训的学生具备了某方面能力,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就算产品合格。购买课程,实际是购买学习课程人的发展。在讨论艺考培训应不应该成为产业已经没有太多意义的情况下,若能理性地分析产业特点和构成,找出弊病,加以修正,进行良性健康的发展,对真正需要通过艺考完成梦想的莘莘学子来说,就不失为福音。
  参考文献:
  [1]付洋.高三艺体考生离校阶段跟踪管理研究——以四川省广安市各重点中学.艺考生为例.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陈龙.“艺考热”——娱乐化趋势下传媒对受众的影响.新闻爱好者,2009,(06).
  [3]齐彪.评当代艺术教育的“沙化”现象.美术报,2005-6-/11,(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