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教育与地理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重点介绍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问题。环境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取环境知识,形成环境意识、环境技能、环境心理的环境素质教育活动,最终让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观、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质量观。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使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良好环境公德。
关键词: 环境教育 地理教学 环境保护
我们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当与自然保持着好朋友般的关系,在敬畏自然的同时科学地改造自然。然而,人类在不断进步的同时,基于多方面的原因,与环境的关系严重对立,生存环境逐渐恶劣,大自然不再是优美的家园,反而是报复我们的最强大力量。地震和海啸,日本的核泄漏,等等,无一不提醒我们:我们怎么对待自然,自然也将怎么对待我们。
环境保护成了当今社会一个重要的话题。如何在中学相关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已成为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环境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取环境知识,形成环境意识、环境技能、环境心理的环境素质教育活动,最终让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观、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质量观。打开地理书,每一单元、每一节几乎都渗透着生态、资源、人口、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目前地球环境污染问题概括为八大要素:酸雨、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臭氧层破坏、化学公害、水质污染、土地沙漠化、热带雨林不断减少、核威胁。这些环境问题,我们都能在地理课本中找到与它相关的知识。地理学科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在环境教育中有着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优势,因此,它必然在学校环境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环境教育包括两大内容:三废的治理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其中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则是地理学最重要的研究内容,地理课程中有着丰富的地理环境教育素材。
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一方面,教材用大量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方法,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另一方面,教材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尤其产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人类对资源的无节制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从而使学生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环境道德观念。同时,教材明确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
渗透在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不仅为地理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而且确定了教育的方向。
一、让学生了解目前世界及我国环境状况,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
教师通过阐述教材中的环境问题,让学生了解环境现状是绝对必要的。地理书中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真实地告诉学生一个必须面对的、污染得面目全非的世界:满身油污的海鸟、干旱到裂开的土地、越来越大的南极上空臭氧洞等;每年死于各种环境污染的人数;每年由环境污染造成的数以亿计的经济损失;水质、大气污染、噪声等各种相关数值的变化;每年地球上物种的减少数目,等等。这些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巨大威胁,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产生保护与治理环境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再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些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既是学习考试的需要,又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有效方法。如了解了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制冷剂,导致臭氧总量减少引起地球平均温度增加、引起皮肤癌等知识后,学生可建议父母购买环保型的空调、冰柜,等等。只有掌握正确的环保知识,才懂得如何防止环境问题的出现,并阻止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二、通过地理环保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无论有多么丰富的环保知识,没有实际的行动,一切都没有意义。有些学生总觉得环保是别人的事,很遥远的事,不知从何做起。教师需要耐心引导,并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适当提出可行的建议,让学生完成,懂得环保可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做起。通过引导,从要求学生做变为学生主动做,并让他们在实施环保行动中得到收获、增强信心。
例如在讲能源资源时,了解石油是非可再生资源的同时又是工业的“血液”,如何让“血液”流慢一点?很简单,环保可以简单理解为一双卫生筷子、一个塑料胶袋、按下电源开关、出门关灯、纸屑进筐……只有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养成良好环境行为,习惯教育才能真正成功。
三、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分析环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
环境问题在当今的发展变化非常迅速,现实生活中有着丰富的环境信息。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环境信息的收集,教会学生如何寻找并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环境信息学习和探索。
如当前,国际上兴起的“绿色技术”(末端治理技术、清洁工艺、绿色产品),它在市场竞争中带来一场新的革命,许多企业不得不重新注入大量的资金、引进新的技术及人才调整生产结构与发展方向。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环保的迫切性更能体现出来。
再如,第四单元中学到人类活动与陆地自然资源的关系中,可引用于2002年末爆发、在2003年春天到处肆虐,可致人死,并真实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非典型肺炎”,教育学生人类必须与各种生物和平相处、共同生存,不能到处捕杀、食用各种野生动物,因为这样做会导致物种灭绝、各种新型传染病的纷纷出现和原有病毒变种,等等;教育身边的人行动起来保护野生动物。
总之,环保在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学生树立这样的观念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
四、开辟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
课外活动可以增长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学生的环保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能力。只有在环境感受中获得亲身体验,才能保证环境意识和素质培养的落实。地理教师应充分发挥活动在教育教学及学生中的作用,结合课本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获取环保知识、见证各种环境现状、综合分析环境问题的原因,并能处理一些环境问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参观采访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环境中真正感受到环境及环境问题与他们自身是息息相关的,从而在感知中得到理性的提高。还可组织环境兴趣小组,进行气象观测、水污染采样化验及环境质量检测等活动,参加生物园的建设、培植各种植物、学习饲养小动物、进行小实验。如洗洁精对小鱼生活的影响、青蛙食物观察等。
我们还可利用每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不同主题开展环保教育,如1976年的“水:生命的源泉”、1984年的沙漠化等;也可利用一年中不同时间的“环境纪念日”开展各项活动,如:3月12日“中国植树节”、3月22日“世界水日”、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等。
另外,举行环境专题讲座,组织参观环保工厂,组织到污染严重的地方观察,举行环保小抄报比赛,写写环保小论文,举行环保知识竞赛、每周环保新闻报道、环保辩论比赛,检举身边破坏环境行为,开展废物利用小手工制作展、环保漫画大赛,等等。
学生对这些活动都有浓厚的兴趣。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通过对当前环境状况的反思,能增进学生对人类与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珍惜资源,热爱环境的思想和与环境同生存、共发展的生存观、发展观。
通过一系列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环境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环境知识,陶冶环境道德情操,提高环境保护技能和环境宣传能力,养成“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环境行为习惯。
总之,开展环境教育,教师是指导者,学生则是主体发挥者和创造者,要发挥学生在环境教育中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形成以环境道德为中心,爱护环境的行为模式的教育目标。地理教学是环境教育的好形式,地理教师要努力恰当有效地实施运用各种教育方式,让学生不断丰富环境科学知识,提高环保认识,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养成良好的环境公德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李逸飞.环保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8,(9).
[2]张克强.地理教育中的环境教育.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4).
[3]张旺.关于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思考.http://www.chinaeol.net/greenschools/hjllts/020128003.htm.
[4]徐选旺.环境教育实施途径初探.http://www.chinaeol.net/greenschools/hjllts/020128005.htm.
[5]刘淑梅.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环境意识.http://www.sungangedu.net/lsxx/dljxhjys.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