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初中政治教学时效性和实效性的路径

2012-12-31 00:00:00唐洪山
考试周刊 2012年45期


  摘 要: “时效性”与“实效性”是政治教学应当把握的两个重要基点,然而,当前的初中政治教学陷入了某些误区。本文考察了初中政治教学的现状,讨论了时效性的路径把握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实效性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初中政治教学 时效性 实效性 实现路径
  结合初中政治教学提出“时效性”和“实效性”这两个概念,是针对当前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某些教学误区而言的。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提高初中学生对知识综合应用的要求。在此背景下,诸多同行都在教学模式构建和课程内容设计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反观这些努力,似乎陷入了一种自娱自乐的状态。具体来说,即并没有充分关注初中政治教学的功能定位。正因如此,引入上述两个概念就显得十分必要。
  如何看待时效性与实效性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地位呢?笔者认为,时效性是初中政治教学的出发点,而实效性则体现为初中政治教学归宿点。这一辩证关系,为本文的立论提供了路径指向。
  一、初中政治教学现状
  具体而言,可以分别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进行现状考察。
  (一)学生方面的现状
  目前初中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因此,在学校里的时间主要被各门主干课程的学习所占据,这就使得政治学习时间极为有限。正因为政治课目前在初中课程体系中的尴尬地位,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精力不够集中。这两个制约因素形成叠加,就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政治课上的学习态度,更无须说“能动性”的施展了。
  (二)教师方面的现状
  “教学”不但体现为一种技能,还体现为一种艺术。正因为其还具有艺术性的特征,所以就应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施展。受其他文化课程教学思路的影响,目前初中政治课教学过程过于程序化,违背了政治教学的客观规律。政治课的课程功能,明显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程,然而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许多教师却未注意到这一点。
  以主体性教育为导向认识上述现状,可以得出两个启示:(1)增强政治课程教学的时效性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有限的课时内融入更多的信息;(2)增强政治课程的实效性,能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针对时效性的路径把握
  以苏教版八年级的课程内容“学会自我保护”为例,政治课内容不能只作为知识传递,还应挖掘它在构建学生社会意识方面的功能。在“学会自我保护”的内容学习中,不能过于关注教学形式,还要以内容设计为主导,且将目前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案例的素材选择。
  (一)引入网络文化素材
  针对许多初中生都习惯上网,以及拥有手机的事实,在案例教学中应充分考虑网络文化中的诸多负面影响对初中生的伤害。如,有针对性地讲授暴力文化、色情文化对中学生身心健康影响方面的知识,并解读目前媒体、生活周边所提供的负面信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在网络世界中远离上述不良文化影响的重要性[1]。
  (二)引入人际交往素材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此时他们更渴望被理解,也对身边的社会感兴趣。这样,他们必然面临人际交往中所存在的诸多负面影响,包含诸如诚信缺失、背叛等成年人社会中的负面因素的雏形。因此,教师在遵循内容编排的同时,也应将一些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传授给学生。其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三、针对实效性的路径把握
  正如上文指出的,实效性是初中政治教学的归宿点,那么如何衡量实效性的达成与否呢?关于这一点,还需要从课程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上下工夫。其中,教学模式主要侧重于课堂内外的教学创新,而考核模式则在于激发学生的知识自主应用热情。
  (一)教学模式方面
  以“我们身边的经济生活”为例。根据笔者的教学体会,这章内容的难度不大,且很容易与当前经济现实状况发生联系,也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紧密联系[2]。为此,应开发出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两种模式。在案例引导下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应通过QQ、短信等工具辅助学生课外学习的开展。如学生可以询问家长有关物价的信息,或者自己到卖场进行物价信息收集,这些都能强化他们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考核模式方面
  传统的考试模式难以衡量教学实效性的达成与否,因此,还应开发出多元化的考试形式。不难看出,这样在弱化分数约束的情况下,也能提高教师的课程教学热情。笔者建议,可以将调研报告作为考试的形式之一。当然,心得体会也同样适用,而这早已在欧美发达国家实行了。
  四、结语
  诸多同行都在教学模式构建和课程内容设计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反观这些努力,似乎陷入了一种自娱自乐的状态。因此,应在增强初中政治教学的时效性和实效性上下工夫。
  参考文献:
  [1]向永欣.浅谈初中思想政治活动课时效性的提高[J].基础教育论坛:教研版,2011,(2):59-60.
  [2]郭社群.浅谈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几个途径[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