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要培养出一批个性鲜明,能满足社会不同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在初中阶段,教师就应当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作者根据多年的体育教学工作经验,针对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发展问题,从若干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 学生个性 培养与激发
对于现阶段的体育教学工作而言,不应再以模式化的教育方式满足应试教育与竞技体育的要求,而应注重学生个性的激发与培养,培养出一批个性鲜明,能满足社会不同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根据苏教版初中体育教学新课程的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将培养学生的兴趣放在首要位置,同时应根据学生兴趣、性格、体质等自身因素的不同,注重学生个性的激发。在此过程中,还应注重教学方法与模式的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以下是笔者在多年的体育教学工作中,所总结出的利于初中体育教学工作中学生个性激发的做法。
1.注重激发与培养中学生对运动的兴趣
兴趣作为一种个性化的元素,能够激发并保持学生对于一种事物的追求与热爱,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因教学内容过于模式化、应试化与竞技化,部分学生失去了对于体育课程学习的兴趣。因此,在现阶段的初中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并采取相应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学习的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学生通常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在这种枯燥、被动的学习氛围中,其个性也得不到相应的发展。苏教版初中体育教学新课程要求,应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老师在其中起到相应的引导作用。笔者认为,教师在课程准备时,应对学生不同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充分的考虑与分析,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在课堂授课时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通过合理的手段引导学生实现学习目标,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如根据课程安排,引导学生进行上肢力量练习时,如要求所有学生根据统一的口令进行练习引体向上或俯卧撑练习,达到一定的练习效果。但是这样的练习方式,往往不能够满足学生不同体质的需求,导致有些同学出现力量不足或之后肌肉出现酸痛的现象。如果教师将这种练习方式改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质状况选择引体向上、斜身引体向上、水平悬垂屈伸等多种练习方式,并允许他们根据自身承受能力自主调节俯卧撑练习时手与脚的抬起高度,则不仅可以营造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还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满足。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调动起他们对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3.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充分发挥起主观能动性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在支配他们完成身体的运动的同时,也渗透着来自于政治、文化、道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同时还应运用积极的社会因素增强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内驱力,从而为他们个性的培养营造良好的体育环境。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还应充分激发出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与尊重,并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间,通过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高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处于该年龄阶段的中学生都有着很强的好胜心与荣誉感,也可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体育竞赛增强体育运动的激烈性与趣味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参赛项目。教师在熟悉学生体质、技能等差别的基础上,也可采取“让距赛”、“让分赛”等比赛方式,在提高他们参与积极性的同时,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
4.根据学生性格进行分组练习
性格偏外向的学生大都活泼开朗,且比较喜欢参加体育锻炼,运动力也相对较强,大都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而性格相对较孤僻的学生则往往不太喜欢参与体育锻炼,运动能力相对较弱,体育素质也相对较差。在现阶段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如果教师忽视了这种个性差异的存在,就很容易导致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降低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为此,在室外体育运功练习时,教师应按照学生内、外向型性格的不同,结合他们自身运动技能的不同,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这样老师就可以对课程密度与运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并且可以考虑到更多学生的个性特征,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
在体育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还应做到一视同仁,不偏袒、歧视、冷落每一个学生。教师还应根据处于该年龄阶段中学生的特点,善于对他们的动作、技巧进行观察,发现不同学生的发光点。体育运动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拼搏精神、团结精神等。教师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充分展现与尊重。同时还可借助体育运动增强学生的荣誉感与责任感,营造出良好的情感环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够得到张扬。
5.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体育课程以其独特的实践性、协同性、集体性等特点,决定了其在促进该年龄阶段学生个性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初中体育教师应该对不同学生体质、个性等差异进行充分的了解与分析,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还应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完善与创新,真正满足该年龄阶段不同中学生的个性发展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