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看英语语感培养

2012-12-31 00:00:00刘婷
考试周刊 2012年45期


  摘 要: 英语是一门语言。对英语这门语言掌握的过程是一个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心理过程。本文拟对如何培养英语语感的问题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 心理语言学 英语语感 培养方法
  众多学者对语感、语感形成及语感培养与英语教学的问题进行过研究,也有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语感进行了定义并对英语语感的形成进行了论述,认为语感是对语言的感性反映,并指出语言实践是形成语感的决定因素。本文拟从心理语言学的过程的角度探讨如何培养英语语感。
  一、认识语感
  有人将语感翻译为:speech feeling,the sense of speech。语感被认为是一种类似直觉的感觉,是掌握语言习惯的一个较高级的阶段。吕叔湘认为,语感就是对语言现象恰当与否的敏感,包括:语义感、语法感、语音感。叶圣陶认为,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觉”。汤富华认为,语感应是由言语到意念的逻辑转换的能力,是一种具有通过言语表层意义理解言语深沉意义的能力,也是一种从说话人的话语联想到说话人的意图的能力。他还进一步指出:所谓语感就是学习者多方位接触语言及其相关文化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的感觉,不是直觉,更不是简单的感觉,不是与生俱来的,可以通过培训获取,不是跨语言的,获得英语语感不等于获得日语语感和法语语感。
  二、语感形成的过程
  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看,语感是语言的社会变体——言语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语言感觉器官,使人脑产生对言语现象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语感属于对语言的感性认识,尚未上升到理论,没有形成规则。人接触了某一言语之后,大脑对它的结构尚未确定,但这一信息被储存在人的短时记忆或长时记忆中,一旦再次遇到类似的言语,记忆中对它的感觉被激活,但仍处于未系统化阶段,因此,虽然能够正确处理这一言语,但至于怎样处理、为什么这样处理,则仅凭感觉而已。一旦被系统化,即它的结构储存在人的记忆中,就不再是语感,而成为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可见,语感是人们对于外界言语刺激的处于混沌状态却能做出正确处理的认识,实际上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
  语感包含的心理因素有:联想、想象的活动。特别是在感知描写性的语言文字时,能准确而迅速地在脑海里呈现有关的表象,并进行必要的联想和想象;情感的激发。这也是语感的特征。当人们阅读具有感情的文字时,自身的情感会不由自主地被激发,思维会积极发散。单凭直觉感知语言文字也不会产生语感,因为各种心理活动不是孤立存在的,要对描写的文字有“感受”,必须有思维活动的参与,渗透思维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活动。语感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个体学习语言的先天素质、掌握相应的语言的理论知识和足够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言语实践这三个因素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语感培养的方法
  语感的产生离不开语言实践,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必须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包括语言的输入与输出。而语言的输入是形成语感的关键:没有语言材料的刺激,记忆中就不会有语言信息的痕迹,语感也就无从产生。我们应该对语言学习者大量地灌输语言材料,使其处在该语言学习环境中,从而习得该语言的知识,包括深层结构、文化习俗、社会背景等,达到用该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语感培养的途径应是大量接触该语言及与该语言相关的东西,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多听,正确的发音和语音语调是学好英语的基础。只有将正确的语音与语义相联系,才可能尽量避免不正确的语音与语调。听的内容应该广泛,以便多给大脑刺激,留下更多的记忆,促进语感的形成。
  2.加强阅读和背诵。语言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统一的感悟过程。这种感悟,不是纯知识性的感知,包括对文字符号、文字符号所负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合的方式方法,文字符号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等综合性的感知和领悟。语言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一篇文章、一个语段,甚至一句话,都是一个完整的综合体。它既包含思想内容,又包含情感情绪,还包含语言组合规则和语言运用方法等。阅读不仅在于获取知识,还在于吸收、积累语言和习得、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多说多写。语感多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任何与该语言相关的实践都有可能促进语感的形成。语言实践包括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语言输出在语感的形成中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就英语学习而言,说、写、译属于语言的输出。说的过程其实也是语言强化的过程,学生们通过说和写,使得语言知识得到巩固。
  英语的语感能力是英语语言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语感的形成和运用都与学习者的心理活动相关。要正确认识语感形成的语言心理过程,在英语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扩大语言材料的输入,对语言材料进行感知与领悟,形成语感,促进学生整体语言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胡学云.语感的概念和语感形成的规律.外语教学,1992.
  [2]桂诗春.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