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分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012-12-31 00:00:00裴秀娟
考试周刊 2012年45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性,而且班级人数较多。如果按着中等学生的水平上课,长期下来必然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等生没有动力,冒不了尖,而后进生连最基本的知识也掌握不了,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实施分层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1.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存在着个体差异。
  1.1智力差异。每个学生因为遗传基因的不同,智力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有的人聪明,有的人愚钝。有的人形象思维强,有的逻辑思维强。有的人记忆力超人,但推理能力较差;有的人记忆力较差,但推理能力过人。
  1.2学习基础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小学的数学学习状况不一样,有的学生数学成绩十分优秀,有的学生数学学习基本还没入门,两极分化相当严重。
  1.3学习品质差异。有的学生学习数学十分认真,有一套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学得轻松愉快;而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入门,数学学得十分艰难,部分学生甚至对数学学习丧失信心。
  正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这些个体差异,数学学习的两极分化给我们的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困难,课堂上要求太高后进生跟不上,要求太低优等生又吃不饱,教师处于一种“首尾不能兼顾”的尴尬境地。所以要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让不同的学生接受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
  2.分层不分班,保护学生积极性。
  分层教学是一种在班级授课条件下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它着眼于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行政部门多次强调不能按学生学习程度进行编班,就是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平等对待和公平教育。某些学校打着“分层教学”的名义,按学生考试或测验成绩重新编班,这种做法在本质上是与“分层教学”相悖的。学校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有效手段,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做到因材施教,而不能人为地代替学生做出未来接受教育的选择。
  3.充分了解学生,合理分组。
  我们根据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状况和学习目标的不同,将学生分为三层:创新层次(A层)、提高层次(B层)、达标层次(C层)。每个学生总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个层次。分层依据不只是数学成绩,任课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我们在高一的第二学期数学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同时争取班主任协助工作,使学生了解分层的意义,乐于接受,且说明分层为动态,可调整。
  做好分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关键,它必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并落到实处。我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三同三不同”。
  “三同”是指:①大纲要求的必修课知识内容必须相同,不能任意删减;②灵活性及联系实际的要求相同;③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相同。“三不同”是指:①传授知识的深度、广度有所不同;②作业量及难易程度不同。以A层来定位练习题,B、C两层则在此基础上去掉难题,再补充一些基础性较强的练习;③测试题目有所不同。测试基本采用复式题,即在大多数题相同的基础上,再分别增补几题检查不同层次的教学效果。
  4.教学目标层次化。
  分层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大纲的情况下,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设计好分层次教学的全过程。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哪些属于层次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还应有具体的要求,如对A层的学生要设计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B层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应有点难度,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C层的学生应多给予指导,设计的问题可简单些,梯度缓一点,要求学生能掌握主要的知识,学会基本的方法,形成基本的能力。
  5.课堂提问的层次性。
  一堂课是否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能否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课堂提问既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还能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提问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对学习较为困难的A组学生,在课堂上尽量让他们回答较为基本或较容易的问题,不论回答对或错,都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学习成绩较高、能力较强的C组学生,让他们回答较难、较深的问题,有时还可以故意为难他们,训练他们的能力。还可以把一个问题分解成识记了解、理解、综合分析三个层次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主动积极地进入角色,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一节课难的问题不宜太多,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容易受挫,觉得自己缺乏回答问题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
  6.布置课后作业的层次性。
  课后布置作业是数学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是布置课后作业切勿一刀切,否则会使C层学生“吃不消”,导致抄袭作业,而A层学生“吃不饱”。为此布置课后作业同样要有层次性,作业量与难易程度要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相适应。一般分为必做题和选作题。必做题是每位学生都应完成的基础题,选作题只要求A层学生或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在批改作业时,对C层和B层学生的作业要格外改得仔细些,有时进行面批。对A层学生可个别向他们推荐一些课外参考书或与他们探讨较深的问题,启发他们深入钻研。但是这给老师增加了工作量,面面俱到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
  7.分类评价,赏识为主。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尤其对学困生应多采用表扬评价,寻找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要看到他们的成绩。回答得不完整、不准确时,应及时激励;一旦能答出逻辑性较强的问题,就要加倍鼓励,给他们以信心;对于学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