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探寻与思考

2012-12-31 00:00:00王莉
考试周刊 2012年45期


  摘 要: 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的课堂是务实的、有效的,这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深入文本“读、品、悟”融为一体,这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将“评价”植入课堂之中,促进目标的完成,这是解决“怎么评”的问题。探索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质,源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思想,做好“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这三件事,课堂的效益才能体现出来。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教学效益 有效课堂
  我们都曾经为应付考试而在课堂中迷失,曾经为自己设计精美的课件和华丽的语言修饰等诸多精彩的表现而陶醉,也曾经为自己设计的多样而丰富的学生活动而沾沾自喜。学校在试用多种教学模式,老师们也在不断地变革。我们曾无数次地追问自己:语文课堂到底追求的是什么,到底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是有效的呢?
  一、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的课堂是务实的、有效的。
  语文课堂首先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准确、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应成为统帅课堂教学及课堂评估的灵魂。思路清晰更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并使之更高效。
  例如《夸父逐日》一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工具书,说出词语的意思,翻译课文。
  (2)根据文义,总结夸父形象和本文的主旨,说说对自己的启示。
  (3)背诵全文。
  教学思路:资料讲坛→我做主(经典神话)→我诵读(夸父魅力)→我感受(神话主旨)→我探究(精髓延伸)→我借鉴(画面提示)→我背诵
  从以上课例来看,教学目标表述得准确、具体、合理与否,往往取决于对文本的价值判断是否正确,对课程标准的分解是否科学。如“借助”“根据”等词可操作性较强,学生据之可知学什么、怎么学,按此目标可知道学到哪一步,教师依之可查学生的达成情况以调节教学进度,“翻译、总结、说说、背诵”等行为动词,可以测量,据此可判断学生学习的达成情况。一切的教学内容和行为要统揽在教学目标之下,依据目标可知教学内容和步骤的安排,清晰可见。这节课的教学思路为板块式教学,清晰明了,逐层深入,由文本深入文义,引领学生一步一步走向终极目标——对于夸父敢于挑战、献身舍我、泽及后人的英雄形象的挖掘,由此引发学生对于夸父的敬仰和赞叹,顺理成章。如《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设计思路可以这样安排:以客人拜访贝多芬为线索:客人听—客人看—客人与贝多芬的交谈,通过由远及近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来塑造贝多芬的形象,从而让学生感受其精神的伟大。这种线索式的教学思路,使课堂教学可以少走弯路,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让学生体会出语文的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互相交融的魅力。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才有方向,有了合理、思路清晰的教学顺序,才能保证学生有序、高效地学习。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深入文本,“读、品、悟”融为一体。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必须经过阅读熟悉文本,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对话,才能互相交流,从有新的发现,到有新的体悟与新的所得。
  语文课确定了该“教什么”后,“该怎么教”就是关键。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不断地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先整体感知教材寻求理解,再感知教材重点,寻求发现和质疑,然后共同释疑、探究,获取新知。以诗人郑愁予的《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的儿童而歌》为例。首先,初读课文,听文感雨。读准字音,注意重音、停顿、节奏,说说“雨”说了什么话?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接触,与文本语言进行交流、融合,获得最初的阅读感受。其次,赏雨悟情,品读意境。这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1)找出你最喜欢的雨说的“话”,有感情地读一读,从重点词、修辞、内容等方面品味其表达效果,体会雨的感情。(2)通过分组读、齐读、小组合作等朗读形式感受雨的形象。将对文本的阅读与感悟还给学生,也就是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会在教师言语的启发、渲染下,对雨的形象有一个初步的感知,通过细读品读,雨的形象更加可感,一个富有情感,最可亲可敬的爱的使者的形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教师无需在朗读技巧上做过多的指导,只需做情感上的暗示,就能收到较好的朗读效果,并在朗读过程中唤醒学生的情感,读出味儿。“悟”是潜心会文,学生感悟、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即是与文本潜心对话的过程。以读促悟,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如果不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上忙上忙下、滔滔不绝,任凭你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品出雨的人格化的形象,学生对诗人对儿童寄予的情感体会不到,对祖国的期盼和深深的祝福就变成了政治教育,漠然地处理诗歌教学,背离了诗歌以读带赏的规律,那么诗歌将会成为摆在餐桌上难以下咽的菜了。其实每一个教学行为的背后,都是教师教学理念的流露,学习方式的改变,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借助自己的思想来获取知识的,这样的课堂是学生的,是最有生命活力的,也是最有效的。
  三、将“评价”植入在课堂之中,促进目标的实现。
  卢臻老师说语文课是要通过对文本内涵的挖掘和感悟来丰富学生生活体验,对文本形式的鉴赏来丰富学生的语文体验,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成长。看看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语文体验是否丰富,评价的方法和评价标准要先行到位,用什么资源引导学生走向哪里,怎样知道已将学生带向那里,这就是“评价”。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全面落实语文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如:语文教学要以读带品带悟,需要对朗读提出评价的要求。语句方面的赏析要从重点词、修辞、表达方式等方面品味其表达效果,也要提出评价的要求。对于学生的写作内容和写法的评价要求,也要和目标保持一致,并需要将评价镶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教学目标的定位准确与否,思路是否清晰,课文切入点恰当与否,主问题设计的精炼与否,起点与落点在哪里,评价的方式与要求是否合理,完全源于教师的基本功是否扎实,钻研是否刻苦,教学经验是否丰富,这是一个长期积累并不断探索的过程。当我们像农夫一样将语文教学期盼的种子植入土中,当我们用对语文的挚爱与执著去思考去追求语文课堂的完美,那么语文教学一定会春华秋实,硕果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