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肥甘,衣轻暖,不知节者损福;广积聚,骄富贵,不知止者杀身。
诚无悔,恕无怨,和无悲,忍无辱。
养性,修养品质性格。我国道家主养性,认为修心炼性就是清心寡欲,补充后天消耗的精气神,恢复到原始的状态。苏东坡有言:“道如黄金”,珍贵也。
养性的核心是“性善”。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显现在道德品质的修养上。《遵生八笺》载录的以下内容,值得借鉴。
一、“四字”引领
《遵生八笺》载《梓童宝章》曰:“饶一着,添子孙之福寿;退一步,宽驹隙之易过;忍一言,免驷马之难追;息一怒,养身心之精和。”饶一着,意为节俭粮食,留给子孙食用。退一步,引申为珍惜光阴,唯恐时间白白流逝。忍一言,意为忍让包容,减少诸多烦心之事。息一怒,意为平息恼怒,保持身体平衡和谐。“节俭、惜时”是每个人应具备的品质,“制怒、忍让”则是每个人应增强的素质。“饶”,“退”,“忍”,“息”四字引领出养性的精髓,奠定了养生的基础。
二、“五条”润身
《遵生八笺》载《寒山子》曰:“修生之道,除嗜去欲,啬神抱和,所以无累也;内抑其心,外检其身,所以无过也;先人后己,知柔守谦,所以安身也;善推于人,不善归诸身,所以积德也;功不在小,立之无怠,过不在大,去而不贰,所以积功也。”意为精神舒畅和谐,生活上有一颗平常心是为“无累”;抑制过妄心态,常检自身不足,争取少犯或不犯错误是为“无过”;处事先人后己,对己谦虚谨慎是为“安身”;宣传、教育、鼓励、协助别人多做好事、善事是为“积德”;功过不在大小,不揽不推是为“积功”。去欲无累,检身无过,守谦安身,推人积德,不揽积功,五条润身,品德高矣。
三、淡泊名利
《遵生八笺》载曰:“虚名薄利,皆为吾累,古之人所以适其适,而不适人之所共适者,为己重也。”意为世人皆被名利所困扰,但有修养的人则淡泊名利,藐视争名夺利的不良行为。应把淡泊名利列为品德修养的重中之重,做一个无私奉献品德高尚的人。
四、见识高远
《遵生八笺》载曰:“人生世间,要见识高远。见识高远,则不为浅近眩惑。日观世事之盛衰,夜观气运之消长。由其盛衰也,吾以出处应之;由其消长也,吾以进退随之,则祸可避而害可禳。不然,奔役惛梦,几何不为时势所害?”意为生活中要站得高,看得远,不要被假象所迷惑。对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要认真查找、总结教训,主动应对。这样,才能避灾除难。不然的话,整日劳役,忧愁,恐怕没多长时间,就被淘汰。喻示人们摈弃眼前诱惑,超前计议养生的大事。
五、无欲无争
《遵生八笺》载《太上》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故与时争之者昌,与人争之者凶。夫不祥者,人之所不争;垢辱者,人之所不欲。能受人所不欲则足矣,得人所不争则宁矣。”意为大自然的恩赐,给人们带来安静、舒适。有作为的人却与世无争。但与时争,则学业有进;与人争,则两败俱伤。不与不明事理的人争,污垢、耻辱之事更不想看到。受人之洁白,无欲;得人之和顺,无争。无欲则心静,无争则心安,无欲无争,则是每个人应具备的优秀品质。 (全文完) 【编辑:迟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