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快乐

2012-12-31 00:00:00李爱婷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12年8期


  古人总结的人生四大快乐其实挺难碰见的:久旱逢甘露,只能维持高兴一阵子;盘缠贵,有人从不出门,也体会不出他乡遇故知的惊喜;洞房花烛夜嘛,只要领证就能体验一回,可为求此乐而频繁进出围城者罕见;“独木桥”难走,多数人没被金榜题名过。唯有吃,一日最起码三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达官显贵抑或布衣平民,顿顿不能少。在英国还得加上第四餐下午茶,在香港夜店及大陆闹市,睡前再来一餐丰盛夜宵。美食入口,一切腌臜事抛脑后,先爽了味蕾再议。
  刚刚做了妈妈的也知道,出门买菜前定要交给丈夫一个塑料奶嘴,前脚出门,后脚娃娃准时哭闹,奶嘴送到嘴里,立马停止哭叫。虽说是场骗局,那也好歹吃上了。怕就怕不领娃意的大人,硬是抱起来晃啊颠的,怎么安抚也抵不了吃的快乐,只能换来娃娃拳打脚踢。日本电影《第八日的蝉》里,女人偷抱回不属于自己的婴儿,婴儿啼哭不止,女人抱着哄着,甚至拿出刚兑好牛奶的奶瓶喂他,但婴儿更加嘶喊,束手无策后她掀起衣角,把没有生育过的乳头喂给他,顿时婴儿静静吮吸,“吃”的十分满足。
  不一定非吃山珍海味就快乐,粗茶淡饭一样给人欣喜。作家黄蓓佳在《没有名字的身体》里写道:“我有个简陋的电炉,偶尔偷着用一用,煮几个鸡蛋,下一碗面条,冒险的快乐比吃的快乐更多。”作家石磊写过:“吃东西从来是保守为好的。你看,上海人吃来吃去,最钟意的一碗面,还不是大排面和雪菜肉丝面?半个世纪不曾进步过。”康熙年间“白面包公”李慎修得罪皇帝削职回乡,并未一蹶不振,还写成了《归田赋》,其中“石底摸螃蟹,山窝扑蚂蚱,钓的鱼儿四指大。面里拖,油里炸,客来有啥咱吃啥。不必东啰嗦,西刮锸,随时待承莫矜夸。”
  吃,能催生甚至巩固爱情。我有个女友,订婚前一晚恰巧有机会跟我促膝长谈。问她为何看上资质平平的翔,她说可能是翔投其所好吧。每次翔等她下班都要在街上寻些可口小食物送她,冬天是一只甜热烤地瓜、一杯温暖奶茶,夏天是冰西瓜、盐水菠萝。下班时她总是饥肠辘辘口干舌燥,而翔的小零食滋润了她的胃,感动了她的心。一个大雪天,翔骑着小三轮车来接她,她诧异他哪来的车?他说向单位门卫借的,车后面裹着一床棉被,翔说给你个惊喜,掀开看看?被子裹得紧紧的,她掀了半天才找到埋进去的一个保温饭盒,打开是扑鼻香的鲜鱼汤,当即她就泪光闪闪芳心暗许。凡人用美食酿制爱情,艺术家也如此。画家达利在其自传《一个天才的日记》里联想:爱情是绿色的小苹果组成的小雨。小说家卡夫卡在致密伦那夫人的一封情书中这样写道:总是在阴凉的园子里给你放上一把躺椅,在你的手够得着的地方放上10杯冰牛奶。
  吃,还能抵御坏情绪。作家迟子建说过:消沉的时候,回家煮一锅香喷喷的栗子,情绪马上就会缓和过来。再比如作家钱红丽在《当秋天遇到美食》中写道:美食就好比日子的缝隙里遗漏下的小欢乐,一路走来,它总在你颓废的时候蹦跳一下子,显示着生活的温度与力度。
  一句“走,请你吃饭!”的招呼比“走,请你唱歌!”来的更亲切实惠,快乐温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