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引用过这样一段话:
形而上学隐退到幕后去了,个人的伦理现在变成了具有头等意义的东西。哲学不再是引导着少数一些大无畏的真理追求者们前进的火炬:它毋宁是跟随着生存斗争的后面在收拾病弱与伤残的一辆救护车。
这意味着哲学世界的一大转折:古希腊时代的天生爱智之士,在希腊化的罗马沦为道德伦理的宣讲者。用罗素的话说,亚里士多德所代表的属于哲学家的乐观时代结束了,从他以后哲学走向了悲观避世的渊薮。在这些放弃形而上玄思而视道德安抚为己任的生活哲学家当中,晚期斯多葛学派(Stoic)的代表人物塞涅卡(Seneca,约公元前4-公元65年),无疑是最典型的一个。塞涅卡的生活指导原则,带有浓厚的命定色彩,他劝慰人们在面对苦难与不幸时,要顺从如同神谕的自然旨意,并用自我意志来调适内心的宁静。他的哲学无异于“忍受的福音”,因而与早期基督教结下不解之缘。有人认为《使徒行传》抄袭自塞涅卡,甚至对塞涅卡与圣保罗通信一事,也信以为真。哈斯金斯在《十二世纪文艺复兴》一书中曾这么评价“说教的塞涅卡”:“人们认为他是给圣保罗书信的作者,使他赢得了作为一个基督徒的虚假的名声,他也因此在这个时代进一步扬名。”
塞涅卡的影响力几乎贯穿整个基督教历史,乃至在文艺复兴时期又受到了人文主义者的追捧。从彼特拉克、伊斯拉谟到蒙田,无一例外成为塞涅卡的拥趸。可以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各凭所需,从塞涅卡的救护车中取走精神的安慰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塞涅卡的传播史上,他不仅属于欧洲,也曾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在意大利籍耶稣会士高一志(Alfonso Vagnoni,1566—1644)的《达道纪言》、《励学古言》等中文译著里,他的名字叫色搦加。同属晚期斯多葛派的爱比克泰德,他的《道德手册》被利玛窦译成中文本《二十五言》,因而为更多人所知晓。相对而言,塞涅卡来到中国的事实,则显得不那么招人眼目。
《达道纪言》录有塞涅卡格言三十条,《励学古言》里也有十余条。它们可能出自圣经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