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世界上,莎士比亚是我们的文化英雄,他的名字几乎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和人类创造力的象征。《不列颠百科全书》骄傲地宣称:“莎士比亚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他被广泛认为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作家。像荷马和但丁这样的诗人,托尔斯泰和狄更斯这样的小说家,他们都超越了民族的界限;但在当今世界上,没有哪个作家的声誉能真正同莎士比亚相比……”然而,莎士比亚作为一种文化崇拜现象,在后理论时代被日益去神秘化。换言之,莎士比亚之所以成为“莎士比亚”,是一个各种文化机制作用下的历史过程;正如著名莎学家、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戴维·斯科特·卡斯顿所指出的,莎士比亚在世时并不是“莎士比亚”,他的经典地位是在十八世纪中期左右确立的(《莎士比亚与书》,30页,下引此书只标注页码)。英国著名文学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断言:“所谓‘文学经典’,所谓‘民族文学’,毫无疑问的‘伟大传统’,必须被确认为某种建构,由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出于特定的原因形塑的建构。”(《文学理论导论》)莎士比亚何以成为“莎士比亚”的历史过程,就是“莎士比亚”被“建构”的过程,无论莎士比亚本人的动机和意图为何。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请允许我援引两个例子。众所周知,莎士比亚最有名的台词出自《哈姆莱特》:“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