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迪为什么能?

2012-12-31 00:00:00
啄木鸟 2012年8期


  自从其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丹东看守所的故事》在多家报刊发表并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后,李迪这老头儿这两年越来越火了。
  李迪不是一个喜欢出风头的人,但总有一些会需要他去参加,总有一些活动需要他去出席,还要接受媒体采访什么的,推脱不掉,就要去,就要讲上几句,说上两语。每次讲时,他总是很认真、很诚恳,言之切切,发出呼吁。发出什么样的呼吁呢?四个字:深入生活!对此,他形象地比喻说,生活是一口井,找到井,有水喝!
  谈起创作《丹东看守所的故事》的体悟,李迪讲得最多的主要有两点:一个是深入生活,一个是要用心去写作。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他是这样讲的,在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七十周年的大会上,他代表作家们发言时也是这样讲的。这也是他创作《丹东看守所的故事》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由。
  最近,我时常在想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已经六十过五的老作家,李迪为什么能?我们能不能?如果我们不能,我们为什么不能?窃以为,这不是能力问题,也不是行动问题,最主要的还是态度问题和认识问题,说到底,就是如何正确认识“深入生活”的问题。
  显然,对于“深入生活”这个问题的认识,李迪要比许多当代作家的认识深刻得多,并且较早地付出了行动。尽管他在深入生活时吃了不少苦头,但同时也尝到了深入生活的甜头。
  二十多年前,李迪在《啄木鸟》杂志发表的蜚声海内外的侦探推理小说《傍晚敲门的女人》就是通过长期蹲点深入生活创作出来的,并一举奠定了他在当代中国文坛的地位。
  2009年11月,李迪应邀参加了中国作协、公安部监所管理局组织的“中国作家走进公安监管场所”活动,第一次来到了全国公安监管战线先进单位丹东看守所,从此他便与丹东看守所结下了不解之缘。2010年,李迪又被中国作协遴选为第一批定点深入生活的作家。当年2月,李迪第二次来到了丹东。为了不给看守所添麻烦,也为了更便于接触、采访在押人员,李迪找到所领导,要求直接搬到监管区去住。所领导对他说:“老李啊,你都六十多的人啦,住在那儿可有些危险啊!”李迪说:“没事儿,我不怕!”就这样,李迪搬到了与在押人员仅有一墙之隔的一个阴暗潮湿的小房子里住了下来,并且一住就是许多天,从而也在此“捞”到了更多生动、感人的创作素材。
  在近两年的时间内,李迪先后七赴丹东,在丹东看守所度过了二百多个日日夜夜,其间连续两个春节都是与丹东看守所的干警和在押人员一起度过的。在这里,他与干警们同吃同住同值班。全所干警没有不认识他的,也没有他不认识的。在朝夕相处中,李迪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同时被他们的吃苦奉献精神和他们对在押人员实行的人性化管理所深深感动。在这里,他整天与一群在押人员,甚至是死刑犯打交道,与他们用同一个脸池,上同一个厕所,还经常在放风时与他们一起晒太阳、聊天儿。久而久之,他与这些人中的许多人也成了熟人、朋友。他理解他们的苦恼与忧愁,同时也给予他们应有的安慰和尊重。李迪以他的仁心热肠,也赢得了所里在押人员的信任和敬重,他们不再把他看成一个来这里体验生活的作家,而是把他看成一个能说知心话的老大哥,什么话都愿意给他说,给他谈,甚至连隐藏在心中多年的秘密和心事都会给他讲出来。
  在丹东看守所,我还听到了这样一个既有点儿惊险,又使人感到温暖的关于李迪的小故事。
  李迪初来丹东看守所采访时,守卫看守所的武警哨兵还不认识他。有一天晚上,他与在押人员一直交谈到深夜。当他从谈话室出来,沿着高墙猫着腰走回他住的监管区的房间时,武警哨兵突然发现一条黑影走过来,立即用探照灯的强光对准了他,并警惕地大声喊道:“谁?站住!”李迪一听此话,也急忙对着哨兵高叫道:“别开枪,我是好人!”随着李迪来看守所的次数和时间的增多,哨兵们也都慢慢地认识了这个经常走夜路的老头儿。每当看到李迪在黑夜里走来,哨兵们还是要打探照灯,只不过不再是出于警惕和防范,而是要为李迪照亮前行的道路。
  这个故事听来真是令人感动。我想,这是哨兵们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向他致礼、向他表达敬意啊!
  在这样艰苦甚至有点儿危险的地方,这样地深入生活,做这样的采访、体验,对于许多作家来说,三天五天可以,但要坚持一个月、两个月,甚至坚持七八个月,如今有几个作家能真正做得到?
  关于《丹东看守所的故事》在文学创作上的收获及其引发的现实意义,许多著名作家、评论家已给出了非常中肯的评价,已不需要我再多言说什么。比如,《文艺报》总编辑阎晶明评论此书道:“这部作品之所以成功,可以说作家深入生活的程度造就了作品的本色。”“这本书是我多年来看到的,作家通过定点深入生活写出的最有分量、最扎实、最文学的一部作品。”
  《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彭程在评论此书时说道:“阅读这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意识。这部作品的成功也再次佐证了一点: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拥抱生活的产物,是作者爱心的凝结。文学必须从生活的深井中挖掘,才真正具有生命力,才能够迸发出打动人心的力量。”
  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孔庆东教授称《丹东看守所的故事》是一本叫人“读不下去的书”。为什么呢?因为“每一篇读到一半儿,就得克制自己的眼泪”!他说,《丹东看守所的故事》写出了“人性之美、人生之苦、人间之爱”。为此,多年来甚少向他人推荐阅读当代文学作品的孔庆东在自己的微博上写道:“推荐全体国人阅读李迪《丹东看守所的故事》,真挚真实真切,十人读了九人下泪。”
  在一次文学圈儿的聚会上,众人无意间谈到作家深入生活的话题,孔庆东先生又道:“不要说现在很少再有像李迪这样深入生活的作家,即使有,也未必能写出李迪这样的好作品。”这又是为何呢?孔庆东先生一语中的:“用心不够,用情更不够!”
  孔庆东先生此语又使我想到了李迪多次提到的“要用心去写作”的话。李迪在这里所讲的“用心”二字,我的理解是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留心”、“上心”,甚至“认真”,而是要用“真心”、动“真情”,带着“真心”、“真情”去采风、去写作。无疑,李迪已经通过他的作品向我们证明,只有这样通过深入生活,用“心”写出来的作品,才能真正地打动人、感动人。
  文学艺术圈儿的人都知道,“深入生活”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延安时期的命题。延安的命题应当而且必须给出当代的回答。李迪正是以他的《丹东看守所的故事》给了我们一个掷地有声、非常精彩的回答。
  责任编辑/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