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报是军事指挥和作战的基础。为确保获取可靠的情报,外军高度重视发展侦察监视新技术。从一些国家侦察技术发展的现状可以发现,由于高技术的广泛使用,正在使现代侦察监视装备及其应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侦察监视技术;发展;功能
一、增强侦察监视装备的系统功能
成像侦察卫星今后将广泛采取以光电成像侦察卫星为主、光学成像侦察卫星为辅,并与雷达成像侦察卫星结合并用的做法,集中力量提高卫星的综合侦察监视能力。电子侦察卫星发展的重点,是增强星上信息处理能力,实现信息的实时传输,保持良好的组网状态。导弹预警卫星今后的发展方向,将是加强对中短程战术导弹的识别和跟踪。在海洋监视卫星方面,俄罗斯同时具备电子型和雷达型两种类型,而美国目前只有电子型一种,这使美国人大伤脑筋。美国有可能发展雷达型海洋监视卫星,以便与电子窃听型的海洋监视卫星互为补充。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发展动向,就是把多种设备装在一个空间平台上,使之兼备成像侦察、电子侦察、海洋侦察等多种本领。
二、对各种侦察监视系统进行整合
昼夜不停的航天侦察与监视系统,能够实时地提供大量的战略情报,这不仅给制订作战计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而且对实施心理威慑大有作用。在海湾战争中,美国人之所以打得异常顺手,在很大程度上和航天系统的支援保障有关。当然,通过海湾战争,也暴露出现有航天系统不完全适应高技术局部战争要求的一面。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把加强“国家航天系统的战术应用”,作用当前乃至下世纪初军用航天技术发展的重点,并着手研制供部队使用的各种航天地面设备,其中包括小到可由单兵携带的接收系统,以便能够直接利用太空传来的卫星监视数据。
三、拓展军民结合的渠道
从广义上说,军事侦察监视和资源遥感探测都是对地观测,两者有其固有的同一性。法国的“太阳神”光电成像卫星,使在民用斯波特遥感卫星技术的基础上研制的。美国正在研制中的“轨道观测”全球成像卫星系统和商业遥感卫星系统,都将达到1米的地面分辨率。近年来,利用民用卫星的技术和成果为军事目的服务的例子,可谓屡见不鲜。美军在海湾战争及其以后的军事行动中,为战场行动提供支援和保障,充分证明了民用卫星的军事潜力。
四、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为了实现多功能化,早期的侦察卫星,做得越来越大。这种“把所有的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的办法,不但成本高得吓人,一颗卫星动辄上亿美元,而且一旦发射失败,或受到反卫星手段的攻击,损失势必惨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制经济实用的小卫星,成了当前航天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向。所谓小卫星,是指重量低于500千克的卫星,其设计思想是在确保性能的前提下,力求缩短研制周期,减小体积重量,降低成本和风险,以便大量用于在局部战争和突发事件中,对战场情况和事发地区进行监视与跟踪。美国正在研究中的纳米卫星系统,计划把微型侦察卫星部署在17条等间隔的轨道面上,每个轨道面上均匀分布34颗卫星,每颗卫星直径约15厘米、重量小于100克。借助这密密层层的卫星网,实施不间断地对地监视和转发信息。该系统可覆盖全球所有的点,并且保证每点至少有一颗卫星处于地面30。以上角度,每隔大约42分钟就有一颗卫星重复过顶。如此众多微型侦察监视卫星在天际穿梭往来,不仅将使未来战场更加“透明”,也将使侦察反侦察的斗争更加复杂化。
同时,外军正在研究微型的侦察飞行器,美国研制的微型无人机长127毫米,用电池作动力可飞行1小时,航程16千米。以色列研制的“眼视”微型无人机巡航时速约111千米、续航时间约4小时,借助机伞能悬停在目标上空,用红外和可见光成像设备获取战场情报。
五、继续提高各种侦察监视装备的技术性能
无论是各种电子侦察技术,雷达侦察技术,照相侦察技术,还是声纳技术都在通过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的设计,不断地提高各自的作用距离、分辨率,提高各种气象条件下的识别能力和各种作战环境中的抗干扰能力。特别是以精确制导武器为主打的各种反侦察武器的快速发展,对侦察监视系统形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也在提高其自身的防护力和生存力上求突破。
六、发展各种新型的侦察监视技术
要确保侦察监视的可靠性,首先必须有先进的侦察监视技术装置。因为这是提高侦察监视能力的基础,离开这些基本技术装置,侦察监视技术难以获得真正的发展或提高。
至今,世界主要的军事大国或强国都在继续研究开发新型相控阵雷达、能识别固定目标和活动目标的三维成像合成孔径雷达、超视距雷达、第三代灵巧形焦平面阵列热像仪、第四代激光雷达等各种更新型的侦察监视装置或系统。例如,美国“宙斯盾”系统的相控阵雷达、“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的多功能相控阵雷达、E—8C预警机的合成孔径多功能雷达等,因其性能先进,许多国家都试图获取或研究有关技术。美国为实现二十一世纪初使战场透明度达到95%的目标,也在其军队的《联合作战科学技术计划》和《国防技术领域计划》等计划中,将发展更新型的“电磁探测装置”以及“建立网络化的探测系统”作为未来侦察装备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牛宝成.化学武器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现代军事,2000(6).
[2]王连平,黄涛.信息化条件下核武器的发展趋势[J].长樱,2004(5).
(作者简介:于有君(1971-),男,天津市,大学,讲师,武警指挥学院,研究方向:教育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