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主义的逻辑整体性

2012-12-31 00:00:00赵一媞
群文天地 2012年12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其突出阐述了人是逻辑的最高点。本文主要基于马克思主义的逻辑整体性的形成展开论述,进而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阐述马克思主义的逻辑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逻辑整体性;形成
  一、前言
  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围绕人,尤其是人的自由和解放,是理论科学论述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在研究人上,基于人的本质,进行整体性的论述,以揭示自然界与人的发展规律。其中,基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来反映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进而形成人类发展的价值。
  二、马克思主义的逻辑整体性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谨的理论体系,具有极强的逻辑整体性。在马克思主义中,紧扣明确的研究对象,形成了具有逻辑点、逻辑结果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体系构建,在于逻辑点的确定,以明确的研究概念总领理论体系。并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是以人为最终逻辑点,进而对人的解放和发展进行铺展式的论述,已形成理论体系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集哲学、政治、社会科学的综合著作,体现了唯物主义思想。尤其是基于唯物主义的问题阐述,分析出共产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于逻辑点的价值,体现于劳动、社会发展、阶级斗争,甚至资本等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是该理论新时期下,发展与壮大的基础。并且,在一如既往的贯彻马克思主义中,马克思主义的逻辑整体性是其核心问题的所在。因此,在新时期的背景之下,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逻辑整体性的研究与创新性发展,是深化和完善马克思哲学价值的重点。并且,新时期下的马克思主义,基于其思想逻辑的整体性研究,是凸显其价值的有效举措。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出发点在于人,人的实际活动反映了理论体系的价值观。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性,在于客观而整体的论述了人,尤其是关于现实人和活动人的阐述,更丰富了体系的完整性。同时,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体现,尤其是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是其逻辑性的结果。
  三、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下的逻辑性
  (一)人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逻辑点,尤其是基于人的解放,阐述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事具有特殊属性的,是自然与社会的统一。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人的双重属性,揭示了人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生存问题。关于人属性中的解放与自由问题,马克思主义是站在各条件约束下,描述人摆脱困难,尤其是源于自然和社会的约束。人在物质生活上,诸如吃穿,生产劳动是创造价值的重要方面。
  人对于自然生产资源具有依赖性,也就是说人与自然资本具有依赖关系,很大程度上自然资本对于人的生存占据指导作用。人在物质资源的生产劳动中,形成人的独立性逻辑,人对于物质资源的依赖性,是以人为基本单位的独立体。同时,人的力量不收社会或自然的支配,进而把人的价值置身与最高点。
  (二)唯物主义辩证观念。人生活于自然和社会关系之中,关于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逻辑点的基础问题。马克思主义在关于该点的论述时,明确指出物质的本质,其认为世界是物质,物质是意识的决策面,并不是传统理念下的意识支配物质。基于唯物主义辩证法,将物质的认识以意识来度量,进而把物质与人紧密的联系起来。同时,任何认识真理的诞生,需要经验于现实实践的检验。因此,在对待事物的标准上,马克思主义思想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下的物质是运动的,是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发挥在那的基础。其把事物的本质,尤其是最普遍的物质属性,进行统一的构建。并且,自然事物之间具有其规律性,尤其是推理性的构建,是揭示物质联系,深化物质发展的基础。
  (三)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生产力是人创造社会和发展社会的不竭动力。人在社会劳动中,基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产生关系和联系。人在社会生产中,认识到前三中关系的存在,有助于其社会价值的创造。同时,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人的生产关系。社会的发展需要基于生产力,而生产关系又是生产力创造的基础,对生产力创造起到推进的作用。
  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可生产关系。社会价值的创造中,生产力构建了社会经济的基本框架,影响了社会发展的进程。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建设决定上层建筑,该话旨在突出生产力的创造,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结语
  基于上述,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具有逻辑的整体性。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中,基于有效整体性和逻辑性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其思想价值,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最好践行方式。
  参考文献:
  [1]牛先锋.马克思主义整体的逻辑生成和逻辑体系[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06).
  [2]张雷声.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研究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8).
  [3]韩丹.略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逻辑起点问题[J].湖北社会科学,2010(04).
  [4]胡莹.发展视域中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刍议[J].思想理论教育,2011(05).
  (作者简介:赵一媞(1981.4-),女,陕西人,硕士,助教,红河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