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教育是我国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尤其是道德意识发生着变化,这对辅导员的道德教育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部分辅导员道德教育能力不足,其中原因也较为复杂。本文提出了提升辅导员道德教育能力的四条途径。
关键词:辅导员;道德教育;途径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称《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是“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对我国高校辅导员的道德教育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谓"道德教育能力"指的是个体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传输或影响的能力。高校辅导员道德教育能力指的是辅导员经过教育或培训具备道德教育的理念、方法以及评价等方面的素养和做出道德教育决策的能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辅导员道德教育能力不足,其中原因也较为复杂,而且是通过较为系统、深入的培养是可以达到较好效果的。
一、高校辅导员道德教育能力不足
1.高校辅导员对现代道德教育理念认识不深刻。现代道德教育理念提出:德育工作者应树立学校教育应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学生德育应以人为中心,与各育共同发展;德育工作必须回归生活实际,为全体学生提供道德进步的服务。高校辅导员对现代德育观念的认识会影响着他们具体的道德教育行为。大多数高校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将道德教育等同于单纯的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行为。许多辅导员将德育工作与生活实际分离开来,单纯地说教。很多辅导员对于道德教育为什么要以人为中心、它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以及如何贯彻这一理念认识不够深入。对于道德教育须回归生活的理念、对于如何批判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也认识不足。许多高校辅导员将为全体学生提供道德进步的服务的理念等同于对于做好日常的工作,维持好日常的纪律,顺利完成学校和院系布置的任务。
2.高校辅导员对道德教育目标的认识存在不足。大多数辅导员把道德教育看作是实现学校稳定,维持学校秩序的工具。他们倾向于把道德教育的目标定位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道德人”,很少认识到道德教育根本是为了让学生个体认识自己作为“人”本身的存在和发展,忽略了道德教育为“人”本身服务的需要。
3.高校辅导员道德教育的方法缺乏多样化。在高校辅导员对道德教育方法的认识还普遍停留在日常经验层面、约定俗成层面等大众认识层面。他们主要运用榜样法、说理法、移情法等方法对学生进行道德灌输、说教或宣传。许多高校辅导员道德教育的方法还停留在具体的方法层面,而对认知主义、情感主义和社会行动模式的道德教育方法了解甚少。在实践过程中而没有从原则、思想及整体道德教育的层面,而是从单独的方法层面来看待和运用各种道德教育方法。
4.高校辅导员道德教育工作能力不强。高校辅导员除了应该具备关于道德的本质当代道德教育的理念、目标、方法等方面认识意外,还应该经过长期的道德教育的实践锻炼,形成较强的道德教育工作能力。目前高校辅导员的教育背景和知识结构中大多数不具备关于道德教育的理念、目标、方法等方面的知识,道德教育实践也不足,因此他们也很难拥有较强的道德教育能力。
二、高校辅导员道德教育能力不足的原因
1.高校辅导员工作泛政治化。《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虽然说在辅导员的八大基本任务中也涉及到了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但实质上更多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道德教育方面没有对辅导员提出特别的要求。对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中缺乏道德教育的职责决定了高校对辅导员素质的基本要求,也决定了高校辅导员的素质结构中道德教育能力的缺失。这也就是为什么高校辅导员道德教育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2.高校辅导员的教育背景的制约。辅导员的教育背景直接决定着辅导员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直接决定着他们是否能够胜任高校辅导员各方面工作,尤其是进行道德教育的能力。我国高校辅导员教育背景是多元化,来自各种专业的都有。而且大部分辅导员是从应届高校毕业生中招聘的,他们的生活经验、社会实践经验,道德理解能力和工作能力均不足,难以保证道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大多数辅导员不是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专业毕业的,在道德教育能力上存在不足是常见的情况。
3.高校辅导员道德教育工作培训的缺失。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培训普遍上是岗位职责和培训,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岗位定位的培训;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相关的理念的培训;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有关的党、政府、学校颁布的各种文件、规章、制度以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学生管理等方面的方法技能的培训。其中,道德教育能力的培训往往是是受到忽略的。
4.双重身份使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困难。《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国家把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工作者,但实际上辅导员被赋予了多种角色。学校各部门将各种涉及学生的事务,事无巨细都交由辅导员去落实完成。从思政教育、安全维稳、学生宿舍的卫生检查、欠费催缴、奖助学贷等。这使高校辅导员每天忙于应付各种事务, 很难静下心来关注、研究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甚至,原来道德教育能力不高的辅导员后来也没有时间学习关于道德教育的相关知识,无法提高自己的道德教育实践能力。
三、高校辅导员道德教育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1.明确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纵观辅导员职业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辅导员的传统角色被定位为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学生工作管理者。进入新时代,辅导员被赋予了新的角色。《规定》指出,高校辅导员的主要职责之一是"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没有道德教育的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很难指望辅导员能够承担起道德教育的重任。辅导员与所有高校教职工一样,都是道德教育者,然而,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年龄与学生最接近,最了解学生,对最容易对学生产生影响。将辅导员定位为“道德教育最具优势的教师”最合适不过了。
2.优化高校辅导员选聘机制。专业教育背景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辅导员职业胜任能力。因此在招聘高校辅导员时对其专业教育背景进行考量是非常有必要的。辅导员的招聘应该主要限定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毕业生中。这类毕业生都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知识和能力,在开展道德教育工作时也更得心应手。
3.加快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首要问题是辅导员队伍专家化,通过全方位的统筹和资源整合,将辅导员按研究兴趣划分为不同小组和梯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打造专业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教育管理专家型辅导员队伍。其次是辅导员任职的固定化。经统计,目前国内高校辅导员的岗位任职时间为2-4年,在高校长期从事专业辅导员工作的教师很少。辅导员岗位是青年教师在学校要解决其分流和出路的问题前的短暂过渡,这不利于辅导员都成长为一线的教育和管理方面的专家。国内高校普遍将辅导员作为德育教师和党政干部的后备力量,但是无法,至少短期内无法解决全部辅导员的转岗分流问题,因此辅导员任职的固定化可以使他们静下心来稳定自己的职业,并进而提高自己的道德教育能力。
4.完善辅导员培训的内容
(1)丰富辅导员道德教育nDduZFuLkU1MBZs++tu3cwJOQmWUzrsmfiAji2oW+WY=的内容。辅导员上岗前均须接受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角色的认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学生管理理念的认知;学习国家、学校的有关大纲、文件和规章制度;教育的理论、方法以及学生管理的理论与方法。除此之外,培训内容应当得到丰富,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应该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和学生管理的统一。培训中还应增加道德教育理念的培训、《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的学习和培训。职中培训时,通过专题研讨、案例讨论、现场观摩等方式提高辅导员理论的理解力和实践能力。
(2)完善辅导员的道德教育理论框架。辅导员的道德教育理论框架首先应当包括道德理论基本问题,如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人性与道德的关系、道德的实现途径等。其次是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如道德教育的本质,道德教育的功能,道德教育的地位,道德教育的心理学基础,道德教育的哲学基础,道德教育目的论,道德教育内容理论等。再次是中外传统道德的发展史和教育史、道德教育模式、道德教育现状与反思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7).
(作者简介:李天胜(1984-),男,广西南宁人,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