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学生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2012-12-31 00:00:00陈攀
群文天地 2012年12期


  摘要:我国农村大学生的社会流动主要呈现三大问题:农村大学生比例大幅减少;农村大学生接受高级高等教育的就会较城市少;农村大学生就业难度大。为促进农村大学生合理充分的社会流动,我们需要积极努力。
  关键词:农村大学生;社会流动;就业;影响因素;对策
  我国是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国家,农村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研究农村大学生的社会流动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我国社会流动机制,有利于大学生的合理流动个,有利于人才的充分利用,同时有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所谓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它主要包含社会地位和社会位置的转变。农村大学生在求学、就业的过程中,会发生地位和位置的转变,因而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农村大学生社会流动的现状分析
  首先,农村大学生比例大幅减少。就目前全国范围来看,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分别为82.3%和17.7%,而上个80年代,农村大学生的比例仍在30%以上,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农村大学生的比例下降了近一半。这不能不发人深省,为何在社会进步了,经济发展了,农民富裕了的大环境下,农村大学生的比例如此大幅减少。
  其次,农村大学生接受高级高等教育的机会较城市少。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只要维持公平的教育机会,贫穷就不会变成世袭,就不会一代一代世世代代地穷。”然而这个数据给我们揭示出的危险信号不得不令我们重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对于农村孩子而言是不公平的。
  最后,农村大学生就业难度大。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往往高于城市学生。农村大学生因为前期教育质量的不同,以及现在就业成本的高昂,往往不能在毕业以后找到合适的工作。找不到一个好工作,又使倾尽全家力量的农村家庭对于上大学改变命运的信念产生怀疑,进而影响农村大学生的比例,同时也掀起了“新读书无用论”。
  二、影响农村大学生社会流动的因素
  首先,区域教育的差异性,尤其是农村教育的落后。在教育资源投入分配上,以城市教育模式为导向,而倡导的机会均等其实并不均等,城乡二元结构异常突出。据有关资料显示,2002年在教育投资的5800多亿元中占全国总人口近60%的农村只获得其中的25%,2004年在教育经费支出中,占全国小学生总数75%的农村得到的小学经费不到一半(48%),而初中农村教育经费仅占29%,这种状况严重损害了教育公平。
  其次,高等教育的高昂代价,以及投入与产出的不对等性。农村学子对识的渴望往往止步于大学高昂的“进门费”,有的学生甚至没有上高中的机会。高等教育的高昂收费,对于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而言以经是沉重的负担,然而,发达地区昂贵的生活开支更是大多数农村家庭所不能承受的。因而,农村大学生不得不勤工俭学、课余打工,这些,势必影响其学业。
  最后,家庭的社会背景及阶层差异。农村大学生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这个注重关系的社会中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没有丝毫社会背景和关系,因而无论是在求学还是在就业的过程中,就成了上层社会子弟的牺牲品。这就使我国的社会阶层相对固定、缺乏流动,贫穷的注定代代贫穷,富贵的则世世显贵。
  三、促进农村大学生合理充分的进行社会流动的对策
  笔者认为,出现上述影响农村大学生社会流动因素的原因主要有社会整体就业压力的影响以及个人流动意向与社会需求、个人素质的矛盾等。为促进农村大学生合理充分的社会流动,我们可从以下路径着手:从社会角度而言,需要社会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改革高等教育中的不合理机制、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等;从个人角度而言,需要大学生提高个人素质、转变就业观念等。
  基础教育是夯实学生基础、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时期。而农村的基础教育长期处于教育投资少、师资匮乏、教学设施落后等困境。国家在扩大对教育事业投资的过程中,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比例,维护农村孩子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尤其是师资方面的投入。同时,巨大的贫富差距是导致农村大学生不能合理充分的进行社会流动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农村大学生没有显赫的社会背景和人际关系,因而即使是工作几十年后仍然不能跻身上层社会。此外,不合理的社会分层将导致社会的分化,怕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而,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最为迫切的社会问题之一。在此,笔者认为促使大学生有序流动的根本方法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对于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大学生,最重要的不是勤工俭学、不是课余打工,而是抓住这个机会充实完善自己,让自己足够优秀,这才是我们能打动用人单位的砝码。但学习并不是读死书,也不是埋头书海,是要学以致用。同时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大局意识等职业生活必备的品质。唯有提高自身素质,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还需要他们转变就业观念。农村大学生在进入大学生就应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整体规划,并为自己理想的职业有目的有意识的锻炼自己。但同时,也要做好“先就业,再择业”的打算。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科学的选择职业,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寻找个人价值实现的最佳方式。
  参考文献:
  [1]陈永杰.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不流动[J].武汉大学学报,2011(3).
  [2]郭连峰.大学生就业难归因及对策研究——基于社会流动的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2011(3).
  (作者简介:陈 攀 (1991-),女,四川叙永人,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