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传统园林“和谐自然”的设计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的自然哲学观,中国传统园林的起源、发展至成熟处处体现了对自然的追求,其“和谐自然”的造园设计思想使中国传统园林在世界园林中确立了今天的地位,并对当今环境艺术设计产生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和谐自然 ; 中国传统园林 ; 设计思想
说到园林,大体可分自然规划式园林和整齐规划式园林。自然规划式园林以表现大自然天然的山水景色为宗旨,布局自由,假山假水,在方寸之间仿造千里自然美景,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宇宙哲学观,中国传统园林为其代表,“是具中国风的,真、善、美三位一体的自然的王国”。而起源于希腊以西方国家为主的整齐规划式园林则体现了一种人对自然的征服,其布局沿中轴线整齐划一,“修剪整齐的树草花圃,人造的水池喷泉,笔直的道路,宽阔的广场和娇柔的石雕像。……”气势宏大,显示出人主宰自然的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相比,在哲学观、思维习惯、心理结构、审美价值以及艺术追求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决定了中国园林风格与西方园林风格的迥然不同,其强调和谐,以“人天同源”的哲学态度和“和谐自然”的设计风格为造园主旨,虽然以假山假水组合,却宛若天然。“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自然观对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思想的追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中国园林“和谐自然”设计思想的追求
(一)中国园林的起源与对自然的追求
商周时期,园林供帝王游猎,称之为“囿”,或“苑”、“苑囿”。“苑囿的建造,由单纯的游猎逐渐发展到游娱、赏景的作用。这是一个人们对自然深入认识的过程,一个选择自然、模仿自然、改造自然和创作自然的过程”。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一座园林“沙丘囿”已初具规模,“…不仅规模很大,并与宫馆紧密结合,其中既有供观赏、射猎的各种珍禽异兽,还有供嬉戏娱乐的乐戏,以及供通神和观赏自然景物的台,已粗备园林的基本功能”。而周文王的“灵囿”中除饲养禽兽、筑有灵台外、还挖有灵沼(即池塘),奠定了中国园林“积土为山,凿地为池”的园林模式。春秋战国时期苑囿逐步兴起,有郑国“原囿”,秦国“具囿”,魏国“梁囿”、“温囿”,韩国“桑林之苑”,吴国“姑苏台”等,园林规模大发展。秦朝兴建上林苑,模仿传说中蓬莱仙境建造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岛,形成了“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为后世园林造山凿池和“和谐自然”造园思想的确立打下了基础。
(二)汉唐宋“和谐自然”园林设计思想的确立与发展
至西汉,上林苑建成规模巨大的皇家园林,有三十六苑(即园中园)和许多大池沼,养珍禽异兽并植二千余种果树。东汉的宫苑建设如芳林苑、长利苑等,宫室光明,阙庭神丽。除了皇家园林外,民间权贵富豪也开始仿效帝王的苑囿营建私家园林,有梁孝王兔园、袁广汉园、梁冀园等。梁孝王兔园已经从堆土为山发展到叠石为山。“园中不仅用土为山,还以石叠岩,这种土、石结合的假山,在我国园林史上见于文字记载的,此为首例。”袁广汉园也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且积沙为岛,激水为潮。而梁冀园更是“…采土筑山,十里九坂,以象二崤,深林绝涧,有若自然。奇禽驯兽,飞走其间”。以及东汉梁冀园等园林一起,确立了“和谐自然”的设计思想,成为中国自然规划式园林的造园宗旨,从造园形式、哲学观、艺术追求等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和谐自然、融会自然的思想。
三国两晋有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文人、士大夫为求精神上的解脱,转而接受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自然观,寄情山水,融会自然的哲学观受到重视。南北朝金谷园巧妙利用自然地形、水系,造景细致,较前代的私家园林又前进了一步。而张伦宅园更是“造景阳山,有若自然。……深蹊洞壑,逦递连接。高林巨树,足使日月蔽亏;悬葛垂萝,能令风烟出入。崎岖石路,似雍而通;峥嵘涧道,盘纡复直。”除了这些园林外,江南也形成了第一个建园高潮。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纷纷、政治动荡,人们不由自主地以传统哲学中“无为浪漫”、归隐自然的思想为指导,由此引起了和谐自然、融会自然的新认识,提出了自然山川之美可以畅神娱情的观点,深深地影响到了文化和艺术。反映在园林艺术的设计建造之上,不再追求大气势、大规模的园林,而转向追求风格雅朴、自然清新的园林风格,出现了小巧精致的私家园林,如西晋顾辟疆在苏州建立了吴中第一座私人园林“辟疆园”,“池馆林泉之胜,号吴中第一”。陆羽诗云:“辟疆旧林园,怪石纷相向”。可见辟疆园已经开始以怪石叠砌来模仿自然的山峦险峻,在造园艺术上已有“意境”的表现手法。南朝的戴顒也在苏州造园,“聚石引水,植林开涧,少时繁密,有若自然。”奠定了传统园林的“和谐自然”的基本设计风格:不追求景多景全,却注重园林的自然野趣,溶和谐自然、融会自然的传统哲学思想于冶园之中,注重园林的自然生态,表现出我国古代的“人天同源”的人文哲学思想。
隋唐时期社会稳定,文化艺术繁荣,园林艺术逐渐成熟。从秦汉时一池三山的宫苑模式向以自然山水的模式转变,崇尚诗人和画家所筑造的诗、画、园相结合的园林,并开创了以景为单位布局的新手法,如王维的辋川别业和白居易的庐山草堂等。两宋时期园林的设计受山水画的影响,融以诗情画意,形成了写意山水园,以清新、自然、素朴、秀逸为意境,园林艺术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出现了艮岳、琼林苑、得寿宫等御园以及东京、洛阳、临安等地的私家园林和以沧浪亭为代表的江南园林。特别是艮岳,“它利用了踞山临江的有利自然条件,叠起万寿峰。引江水流注山涧,凿出曲江池的山水秀丽,林麓畅茂,岩壑高深,亭榭天然,实可称作人间绝胜之集中所在。”其造园宗旨再一次体现了传统园林对自然的追求。唐宋时期,江南经济发达,苏州已经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大大促进了苏州传统园林的兴建,沧浪亭即为此时园林之代表,其设计不以工巧取胜,但以自然为美,实施以划分景区的基本设计思想,“用景物作为全园的构图中心,并以景区为单位,按它的方位展开流动又连续的观赏路线。”以建筑单体及山石树木相结合,叠山引水,培花栽木,全园既有情趣上的变化,又能自然统一;既是人工堆砌而成,又浑如天然一般,从全局到细微之处,整体都透出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设计理念。
(三)明清时期造园中“和谐自然”的造园宗旨的进一步发展
明朝时期园林设计基本延袭了仙山琼阁、太池丽水的造园风格,然规模更大。而私家园林则如雨后春笋在南北各地兴起,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主要有苏州、北京、金陵和扬州地区。明朝是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初级时期,苏州的社会经济非常繁荣,加上苏州柔切温存、清雅明慧、玲珑精细的民风,社会稳定,促进了许多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商人名士到苏州营造私家园林,把传统哲学中的和谐自然,融会自然当作养老的最后追求,“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园林艺术和园林设计也由此进入了成熟期,现存的苏州传统园林中大多是这个时期的产物,如拙政园、留园、网师园、艺圃、五峰园等。苏州传统园林的设计也进入了黄金时期,园林规划设计渐渐形成了一整套理论,出现了一批精通造园理论并通过不断实践、改进和发展理论并著书立说的造园名师,如蒯祥、计成、文震亨、张涟、张然、戈裕良等,使苏州的传统园林从设计到建造都有了更高的艺术追求。拙政园“布局主题是以水为中心,池水面积约占总面积五分之三,主要建筑物十之八九皆临水而筑。”山石玲珑,树木苍翠、水色清怡,满目自然之趣。“江南的私家园林一般占地均不大,为了创造‘小中见大’的观赏效果,造园家往往要应用许多艺术手法,园园相套,层层推进便是其中主要的一种。”既有大园林的整体合理规划,又有小园林、园中园的参插配合;既有整体的自然风景,又有田园、野坡、水榭、曲廊、馆舍的绝佳小景;既有平面的多层次展开,又有立体的高低错落,其建筑、水石、曲径、花木配置得当,相得益彰,堪称园林设计的典范。一大批专业的造园理论家在造园理论的发展上更促进了私家园林筑园艺术的提高,在设计中除了水石的运用外,还注重园林中树木花草的运用,“又当种佳木怪箨,陈金石图书。”明代的园林设计与建造是我国园林史上又一个高峰,“和谐自然”的造园宗旨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清代是我国历史上造园最多的一个历史时期。北方的皇家园林和江南的私家园林,同时发展为中国古代后期园林史上的两个高峰。园林的设计建造呈现数量众多、规模宏大、建筑华丽、内容丰富的特点,由于园林大量兴建,增多了造园实践,清代在造园设计、施工、管理上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造园技术与艺术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并出现了一批著名的造园师,在造园自然观的体现上犹以民间一些私家园林为高,大都集中在北京、扬州、苏州等地,苏州的私家园林有留园、网师园、怡园、环秀山庄等,现存的苏州传统园林大部分为此时所建,是中国自然式园林的典范。
二、中国园林“和谐自然”设计思想对当今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
当今的环境艺术设计从中国园林“和谐自然”的设计思想中得到启示,设计师将环境艺术以浓缩精炼、提纯概括化后再以自然元素表达出来,并利用科技手段去夸大突出和概括自然美最有生命力的景观,如喷泉、叠泉水景的设计等,在现代高科技、新材料的运用中扩展和延伸观赏者的感知能力。在相地立基的设计上因地制宜,景点布置配合整体需要,结合场地特征状况造景。在庭园理水的设计上学习中国传统园林中水面开合有序、曲折变化的设计,池中增加小岛,结合植物景深,丰富了环境设计的空间层次。在水体景观的形态上讲究动静变化,运用高科技手段把自然界中最有活力的水的形态凝固起来,展示在人们面前。在植物配置的设计上遵循中国传统的画理诗情,赋花木以人性,在满足生态功能的前提下,更能赋以和谐自然的情趣,使人们更好的亲近自然、享受自然。
总体来说:中国传统园林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艺术为指导,以“和谐自然”的设计风格作为造园主旨,虽然以假山假水组合,却宛若天然,表现出一个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宇宙哲学观,在世界园林史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 “和谐自然”的造园宗旨,对我们当今的环境艺术设计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江苏: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
[2]刘策等.中国古典名园[M].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1984.
[3]陈从周.说园[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
[4]任常泰,孟亚男.中国园林史[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
[5][宋]范晔 撰,李贤 等注.后汉书 [M].上海:中华书局,1965.
[6][魏]杨炫之 撰,周祖谟 校释.洛阳伽蓝记校释 [M].上海:中华书局,1963.
[7]任常泰,孟亚男.中国园林史 [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3.
[8][梁]沈约.宋书[M].上海:中华书局,1974 .
[9]陈从周.园林谈丛[M]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 1980 .
[10]刘天华.十大名园[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
[11][明]文震亨,长物志,邓牛顿.园林艺术文粹[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张晓春(1968.8-),男,江苏苏州人,硕士,副教授,现为苏州职业大学艺术设计系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设计艺术与中国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