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文化,具有丰富多元性、现实虚拟性、平等开放性等特征。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和冲击:导致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裂变、威胁大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弱化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我们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对策
一、引言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化,并且正以惊人的速度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对新生事物历来敏感的高等院校受其影响更大。因此,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已成为高校思想文化领域里的重要问题。
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来说,是一柄“双刃剑”,优点和劣势并存,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要正确、全面地认识其复杂性,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疏导结合,抢占网络思想工作阵地,建立积极健康、是非分明、祛恶扶正的网络环境,以达到培养和塑造合格人才的目的。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
文化是人类社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文化,从广义的角度看,就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从狭义的角度上看,就是指以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作为物质载体,以上网者作为主体,以虚拟空间作为主要传播领域,以数字化作为基本技术手段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网络文化与现实文化相比,具有丰富多元性、现实虚拟性、平等开放性等特征。
丰富多元性。互联网是个信息及其丰富多彩的世界。有关资料表面明,1893年全球数据库总量为3.1亿条,84年达到10亿条,1995年达到81.6亿条,2000年已达到100亿条以上。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体育、金融、艺术等,应有尽有。此外,与传统文化的大众传媒截然不同的是,互联网具有超强的兼容能力,以满足大众中西兼容、雅俗共赏的接受需求。
现实虚拟性。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虚拟世界得以实现,虚拟现实又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从现实世界走向虚拟世界的沟通桥梁。互联网能够超越时空地把过去、现在与将来的人类活动以及人们想象中的一切,都兼容在虚拟的时空中,把能变成现实可能的、不能变成现实可能的都重新摆出来让人们加以选择。
平等开放性。互联网是由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计算机互联网构成的,它不受任何中心的控制,是个开放的世界,它模糊了地域与空间的概念,消解了文化中心,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能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展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也可以自由的享受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服务。同时,上网者的年龄意识、性别意识、身份意识等都已被淡化,他们既能接受信息,又能传播信息、制造信息,相互沟通,又相互感染,人人都可以平等参与,从容地选择和吸纳信息,毫无拘束地发布信息。
三、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负面影响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文化对于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渗透日益明显,一方面,网络文化对高校学校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新途径,使交流不受时间与空间的制约,同时让教师能更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增强了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另一方面,网络文化也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对扩大思想教育的影响、改进教育方法和手段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诚然如此,网络文化对于高校思想教育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制约着高校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完美人格的塑造以及思维能力的提升,主要表现为:
1、道德文化素质方面:外在要求与内心信念的冲突。网络文化所带来的知识革命和信息爆炸,常常使思想教育者茫然不知所措,一味迎合大学生口味,避免曲高和寡的被动局面,不敢倡导共产主义道德文明,不能理直气壮地规范大学生的道德失范行为。据有关专家调查,网上的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电脑网络技术使色情内容传播成本降低、传播手法更为隐蔽并且迅速,更易传播,将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
2、身体心理素质方面:教师权威与大学生个性的冲突。一方面,网络发展对教育的权威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直接导致教育低廉化,使高校教师不再成为稀有资源,高校教师的专业权威、法定权威、感召权威和传统权威逐渐失落;另一方面,网络文化发展使非群体化和个性化的大学生活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平等机会,大学生不再轻易接受思想教育者的直接灌输而要求平等对话、挑战权威,因而导致思想教育效果事倍功半,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思想政治心理认知方面:信息浏览多,内容消化少。在频繁的上网过程中,大学生浏览到大量信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极大地扩展了他们的认知面。然而,互联网上大量的信息如过眼云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其思考和价值取向,甚至造成认知麻痹现象,直接影响其思维活动。
4、在思想政治心理情感方面:情感互动多,真心实意少。网络文化极大地拓展了交流空间,改变了大学生与他人交流的环境,改变了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模式。许多青少年在网上公开、坦白、毫无顾忌地发表观点、意见从而使得以情感为纽带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储存、相互信赖的关系被人与计算机之间的“网络化”、“虚拟空间”关系所取代。
5、在思想政治心理信念方面:理想角色多,现实信仰少。网络空间新鲜“事物”不断涌现,为大学生营造了一个光怪陆离,亦幻亦真的虚幻世界,大学生们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弥补着现实中的不善与不美,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而最终变成信仰的“虚无主义”者,甚至人格畸变或双重人格。
四、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负面影响的对策
面对此负面影响,广大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转变思想,努力学习,掌握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而转劣为优,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一)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营造积极的网络舆论环境
由于社会制度、价值观念以及个人的情趣爱好不同,再加上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良莠混杂,这就需要我们对大学生上网进行正确的引导。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主动参与,走进网络,占领网络阵地去弘扬主旋律。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丰富生动的形势与政策宣传教育。目前,不少高校已经创办了使学生喜闻乐见的自己的网站、网页。如网上党校、网上团校;设立理论学习园地、“两课”辅导与答疑、心理健康咨询、学生生活服务等网站和网页。通过这些途径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繁荣校园文化上来,以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
(二)加强网络管理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的需要,以计算机通讯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一个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但是,由于有的网站和网页不负责任地在联网上乱发消息,甚至是传播淫秽和宣扬暴力等消极内容,因此,各级公安和文化等部门必须建立和健全网络防卫系统即对上网信息进行严格监控,建立和完善有关网络规章制度。同时,规范网络运作,加强对局域网,对免费个人主页链接的审查,并通过必要的技术、行政和法律等手段,阻止各种不良网络信息进入高校校园,真正建立起网络安全的“防火墙”。此外,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法制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必不可少的内容,将管理和网络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以引导大学生上网的法治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必要时网络管理人员可参加学生的网上活动,参与讨论,保证网络道德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三)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上政工队伍
构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需要一大批既擅长思想政治教育,又懂网络技术;既有崇高的政治责任感,又熟悉网络文化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良好的信息道德,是成为网络时代合格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必要条件。因此,要加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的培训。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积极主动地改变长期存在的“一张报,一块板,一只喇叭吼半天”的落后状况。可以利用网络,交换、传输(包括文字、数据、声音、图片、动画等) 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
(四)探索更多在网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网上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非常丰富,网络也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大的便利。我们应该利用多种形式,探索更多的方法在网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我们可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上建立电子布告系统(BBS) ,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加入其中;其次,在系统中建立聊天室,通过聊天这种方式与大学生交流思想,了解其思想状况,发表正确观点,进行思想教育。
五、结语
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于引导,教育、管理三者的有机结合。在引导中加强管理,在管理中加强引导。我们应当应审时度势,顺应潮流,不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化劣为优,利用网络文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鲍宗豪.网络与社会文化[M].上海三联书店,2001 .
[2]万新恒.信息化校园:大学的革命[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李小林,张俊燕.网络发展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2(1).
[4]黎刚.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2001(2).
[5]辛燕.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广西教育,2010(1).
[6]王荣发.网络德育—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实践[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7]包志伟.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边疆经 济与文化,2007(9).
[8]潘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实践[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
[9]史敏.谈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探索与交流,2007(27).
[10]韦吉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11]曹萍.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索[J].教育信息化,2004(2).
[12]王玫.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J]. 图书与情报, 2000 (3).
[13]孟建, 祁林. 网络文化论纲[M].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02.
[14]张敏.互联网是思想政治工作的“ 双刃剑”[J].江南论坛,2000(2).
[15]陈毓,宏志.抢滩网络,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阵地[J].中国资产新闻,2004(6).
(作者简介:胡长江,男,湖南邵阳人,助教,任职于衡阳师范学院南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