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梳理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思想。研究表明,列宁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对现代社会主义建设仍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建设;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
在领导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即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这其中也包括他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上的开创性贡献。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思路,同整个列宁主义理论体系一样,已成为国际共产主义事业和全世界进步人类的宝贵财富。
一、列宁关于管理国家的思想
无产阶级在取得国家政权后,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把工作中心转移到国家管理上来。1918年3月,随着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苏维埃政府赢得了暂时的喘息时间。列宁及时提出了“管理俄国”的新任务。他强调指出:“我们布尔什维克党己经说服了俄国。我们已经夺回了俄国——为了穷人,为了劳动者,从富人手里,从剥削者手里夺回了俄国。现在我们应当管理俄国。”在他看来,现在所说的管理,主要是经济意义上的管理,即“管理国家的任务现在首先是归结为纯粹的经济任务,医治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创伤,恢复生产力,调整好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的计算和监督,提高劳动生产率……总之,归结为经济改造的任务。”同时他还强调,目前时局的全部特点,全部困难就是要了解主要任务的转变,即从说服人民和用武力镇压剥削者转到管理这一过渡的特征。而要做到有效的管理,除了善于说服,除了善于在内战中取得胜利,还必须善于实际组织工作。
但是苏维埃政权还未来得及管理国家,就遭到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被迫中断。直到1920年底,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取得胜利后,才有了比较长期地进行管理国家的机会。1920年11月,列宁在俄(共)莫斯科省代表会议上的演讲中,强调必须把经济建设的任务再次提到重要的地位。他说,为了彻底战胜资本主义,必须完成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方面,必须推翻剥削者的统治,建立起无产阶级的政权;另一方面,必须担负起经济建设的任务,建立新的经济关系。这两方面的任务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如果我们完不成第二个任务,那么在推翻剥削者和用武力来抗击国际帝国主义者的事业中的任何成就、任何胜利就会付诸东流,旧制度的复辟就会不可避免。”
二、列宁关于教育问题的思想
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十分注重发展教育事业。他强调,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是保障社会主义在俄国胜利的一个重要条件。1920年10月,在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演说中,列宁深刻地指出:“每个青年必须懂得,只有受了现代教育,他才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如果不受这种教育,共产主义仍然不过是一种愿望而已”。首先,为了更好地进行经济建设,需要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教育水平。无产阶级在取得国家政权后,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经济建设。也就是在新的科学技术水平上发展工业、农业,实现全国的电气化。这些都需要千千万万掌握科学技术,并懂得如何把它运用到生产中去的专门人才。保证社会主义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就是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而提动生产率的重要条件就是“提高居民群众的文化教育水平”。其次,为了更好地管理和领导国家,需要提高广大干部的文化水平。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对苏维埃领导人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列宁指出:“要管理就要内行,就要精通生产的一切条件,就要懂得现代生产技术,就要有一定的科学修养。”如果没有足够做管理工作的本领,“往往会被愚弄”。再次,为了更好地开展政治教育,需要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当工农群众人人还不识字,文化水平还不高时,就不容易接受党的宣传教育,不容易理解和领会党的方针政策,当然也就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正如列宁所说:“只要在我国还存在文盲现象,那就很难谈得上政治教育。……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谎话偏见,而而没政治。”
此外,列宁还提出了依靠和动员社会各种力量来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观点。第一,国家要不断增加教育经费的拨款。列宁认为,没有国家政权机关,没有物质和财政上的帮助,就不能很好地开展把教育工作。二是,动员社会各种力量。1921年9月在致格·叶·季诺维也夫的信中,列宁肯定了“让本地居民、特别是农民负担学校的部分费用”的方案,并认为是“绝对急需的”。俄共(布)中央政治局1922年3月在给教育人民委员会的指示中也指出,要用各种形式发动群众办学。例如,搞好捐献,在地方预算中规定百分之九的拨款,把学校附属于工业企业,实行自愿捐助制度等等。
三、列宁关于社会保障的思想
列宁对社会主义社会保障模式的探索,是以对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批判为前提的。1912年1月,他在《关于对杜马提出的工人的国家保险法案的态度》一文中指出:“无产者根本不能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些钱去储蓄,以便在因伤残、疾病、年老、残废而丧失劳动力时,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造成失业时使用。因此,在出现上述一切情况时对工人实行的保险,完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个过程所决定的一种改革”,进而得出结论“必须彻底推翻沙皇制度,争得无产阶级自由进行阶级斗争的条件,才能实现真正符合无产阶级利益的保险改革。”在此基础上,列宁提出了以国家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保障模式。他指出:“最好的工人保险形式是工人的国家保险。它是根据下列原则建立的:(一)在工人丧失劳动力的一切情况(伤残、疾病、年老、残废,还有女工的怀孕和生育,供养人死亡后所遗寡妇和孤儿的抚恤)下,或在他们因失业而失去工资的情况下,国家保险都应给工人以保障;(二)保险应包括一切雇佣劳动者及其家属;(三)对一切被保险人都应按照偿付全部工资的原则给予补偿,同时一切保险费应由企业主和国家负担;(四)各种保险应由统一的保险组织办理,这种组织应按区域和按被保险人完全自行管理的原则建立。”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立即结束了沙皇俄国时期实施的社会救济制度,撤销了社会救济部,建立了国家救济人民委员会。不久又改组为社会保障人民委员会,负责各种形式的社会帮助,支付残疾金和负责残疾者的职业培训、失业者的物质保障、红军家属的帮助等。同时,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仅在革命胜利后的头两年内,苏维埃政府就颁布了一系列关于职工患病、失业问题的社会保险法令以及关于社会保险机构展开工作的程序法令。在1917年11月到1922年的五年内,列宁亲自审批和签署的有关劳动者社会保障问题的重要法令就有100多件。到1922年底,逐步形成了以国家保险为主、各阶级群众广泛享受的社会保障制度。这种制度己经远远超过了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实施的社会保障措施,为其它国家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四、列宁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
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党成为执政党,成为领导国家社会建设的核心力量。这时,党“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而能够造成这种危险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党和国家机关中大量存在的官僚主义。早在苏维埃建立初期,列宁就尖锐地指出,在我们内部的敌人与其说是资本家和地主,不如说是投机分子和官僚主义者。为此,列宁对官僚主义进行了深入的科学的分析。关于官僚主义存在的根源,在列宁看来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俄国是一个小生产者占多数的极端贫困的国家。他指出:“小生产者的分散性和涣散性,他们的贫困、不开化,交通的闭塞,文盲现象的存在,缺乏农工业之间的流转,缺乏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协作”是官僚主义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概言之,官僚主义是“小生涣散性和受压制状态的上层建筑”。其次,资产阶级专家和一些沙皇时代官僚的影响。俄国的文化水平比较低,苏维埃在纲领上是通过劳动群众来实行管理的机关,而实际上却是通过无产阶级先进阶层来为劳动群众实行管理的机关。因此,无产阶级不得不在许多部门重新启用资产阶级的专家和沙皇时代的官僚。其三,广大干部缺乏社会建设的经验。尤其是当把大批干部从其它一切工作部门抽调出来,之后去担任军事工作,导致苏维埃和党的许多工作部门的创造性工作因此受到很大损失,使得官僚主义在苏维埃制度内部分的复活起来。与此同时,列宁提出了解决官僚主义的有效方法:一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改造小生产,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二是实行党政分开,精简机关人员,改革国家机构,转变工作作风;三是普及教育,提高劳动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四是加强法制建设,用法律与官僚主义作斗争;五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增强人民群众对权力的民主监督。六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持与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五、结语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实践是短暂的,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思想是十分宝贵的。首先,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其次,它较为适合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更加长久的国家的基本国情。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列宁以马克思主义的敏锐眼光和远见卓识发现和指出了损害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大量消极因素,并对如何消除这些消极因素进行了有效探索。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列宁提出和强调的这些问题,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乃至对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确具有生死存亡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袁方.列宁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管理[J].东岳论丛,2005(6).
(作者单位:眉山职业技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