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倦怠的研究主要在于职业领域里,而近年来国外开始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倦怠,但是学生的学习倦怠的界定与量化都还是借鉴职业倦怠的研究成果。学习领域里的倦怠与职业领域里的倦怠有本质的差别,通过修改职业倦怠的部分条目然后将之用于调查学生的学习倦怠尚欠妥当。
关键词:学生;学习倦怠;构成;测量;影响因素
一、前言
随着倦怠在工作领域中的进一步研究,一些学者提出了倦怠在学生学习领域中的研究。对于中小学而言,在学校里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然而,当今我国大、中、小学生的学习情况都不容乐观,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消极心理,类似逃课、沉迷网络游戏、考试作弊、荒废学业等这样的事情却屡屡发生。研究表明,这种对学习感到厌烦的消极心理和不良行为即学习倦怠是造成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国学生学习倦怠问题己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我国现阶段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2)逻辑分析法;(3)归纳演绎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习倦怠的定义
近年来,随着倦怠在工作领域中的进一步研究,很多学者提出了倦怠在学生学习领域的研究。
(二)学生学习倦怠的理论基础和测量标准
1.Maslach的三维度理论及其测量。Maslach的研究中认为职业倦怠是一个三维结构(情绪耗竭、乏人性化、低个人成就感)模型,倦怠是以阶段性出现的。在对服务行业进行的访谈、个案研究基础上,1981年Maslach与Jackson编制了工作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Inventory MBI)。MBI有三种版本,由三个维度组成:情绪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个性化(depersonalization)、降低成就感(lack of personal accomplishment)。其中MBI-HSS(MBI-Human Service Survey)是最早的倦怠量表,主要针对从事以人为对象(people-oriented)的工作者所发展出来的量表,包括22个项目。
2.单维度理论及其测量。
(1) Pines的研究。(2) Shirom的研究。
(三)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的研究
1.人口学变量的影响
(1) 性别。关于性别的研究尚无定论。
(2) 年级。高年级的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学习难度、抽象程度都大于低年级阶段,另外由于我国教育评价制度的特点,与其他几个年级相比,毕业班的学生(初三年级和高三年级)面临着更高负荷的升学压力。
(3) 学业状况。教育领域对学习倦怠学生的质的研究发现,学习倦怠学生的学业状况普遍不良,对学习的价值感出现偏差,对学习缺乏兴趣,以消极态度、情感对待学习。
(4) 家庭因素。教育学领域早就发现家庭结构、父母亲的文化水平和职业状况等与学生的学业有关。
2.内在个体因素。
(1)人格特质
关于人格与倦怠的关系,更多的研究结果倾向于支持Garden的观点。
(2) 自我
研究者对自我与倦怠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是从自尊、自我实现、自我效能感、自我概念等角度出发的。
(3)控制源
很多研究结果都表明,控制源与倦怠之间呈显著相关。
(4)应对策略
应对是个体在应激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它是人格特征在应激反应中的映射。
3.外在情境因素。
(1)情境特征。Branko Slivar认为,学校以下情境因素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倦怠:学习负荷。
(2)社会支持与倦怠。总体上看,社会支持与倦怠之间存在相关。例如在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的人数和社会支持的满意度能够有效预测大学生在学习倦怠上的变量(张治遥,1989)
(四)学习倦怠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于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在国外已较为普遍,而国内此项研究虽属于新兴领域,但发展势头强盛。在未来的研究中将呈现如下趋势。第一,关于学习倦怠的理论问题。第二,探索并编制出结构合理、信效度高、本土化色彩强的大、中、小学生学习倦怠量表为有效地诊断及干预学生的学习倦怠问题提供科学有效的工具是今后努力的方向。第三,学生学习倦怠的干预研究将成为日后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参考文献:
[1]Bradley H.Community-based treatment for young adultoffenders[J].Crime and Delinquency,1969,15:359-370.
[2]Freudenber H J.Staff Burnout。Journal of Social Issues[J],1974.
[3]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
[4]Deary I J,Watson R,Hogston R A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 ofburnout and attrition in nursing students。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03,43(1):71-81.
[5]卞冉,龙立荣.工作倦怠的理论研究及其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4).
(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