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起点

2012-12-31 00:00:00杨青芝
群文天地 2012年14期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的现实起点就在当代。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和现实可能性。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历史过程;现实起点
  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而“共产主义是由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并进一步论述解释说:“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种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我们党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把人的全面发展放置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来,认为这既是一个理想目标,同时又是一个逐步实现的历史过程,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的一个现实目标。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互为前提和基础的历史的动态的过程。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人的社会,而人的生命活动方式是“生活”而非动物的“生存”,人是根据自己的意志和意识进行自己“生命活动”的,人的生命活动就变成了人实现人的目的性要求的活动。这表明,人不仅依据“物”的尺度,而且依据“人”的尺度,进行自己的生命活动。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事物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①人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进行生产,就是按照世界上各种存在物的客观规律进行生产;人按照自己内在固有尺度进行生产,则是按照人的需要、欲望和目的进行生产,从而把人的生命活动变成实现自身发展的“生活活动”。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正是从人的“生活活动”的内在要求去反观被“非人化”或“异化”的现实。马克思指出“一旦人已经存在,人,作为人类历史的经常的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的经常的产物和结果,而人只有作为自己本身的产物和结果才成为前提”。②在人的历史活动中,人作为历史的经常的前提,总是历史的经常的产物和结果。即人的历史活动总是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先前的人们所创立的历史条件。③就此而言,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生成的过程,是人的“大全”的充分展现的过程,即马克思所谓的“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④可见,无论是作为人的本性的复归,还是作为历史本身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起点就在当代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一是推进的人生活的全面发展,这就是,针对物欲、贪欲、权欲和金钱欲,强调实现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全面发展,提高生活质量,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人们政治生活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实现人们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二是推进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这就是针对人的能力的片面发展,强调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发展人的多方面的才能。三是推进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这就是针对利已主义,强调人们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四是推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这就是针对依附性人格,强调人的平等发展,自主发展和创造性发展。
  首先,科学发展,稳中求进,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力量,只有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才能够使人们有条件接受较高水准的教育,使其能力和潜能得到有效的培育;才能够使劳动时间大大缩短,使人们有条件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才有可能逐步消除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对立和分裂,有条件使人本身的活动对人说来不再成为一种异己的、对立的力量。
  其次,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实现人与人之间全面依赖的关系提供了可能。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的发展,而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⑤
  再次,先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平台。从事具有社会性的精神生产,是人类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人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建党八十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先进文化,抵制和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输送进来的腐朽落后的旧文化,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大力倡导科学民主和法制精神,这就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必备的条件,并提供了现实的可能。
  
  注释:
  ①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0,5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三),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45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8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6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2页。
  
  (作者简介:杨青芝(1965.7-),女,1988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哲学系,现任武警警种学院政治工作教研室副主任,教授,大校警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