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黔东南苗族地区的水稻品种历来有粘糯之分。从农村历来喜欢种植糯稻到“改糯稻为籼稻”、“以籼为主、糯为辅、二者共存”的现状,这一种植结构是受现代化进程、政府的政策制度乃至少数民族饮食结构及特定的风俗节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
关键词:黔东南;苗族地区;水稻种植结构;变迁
一、黔东南农业自然环境概况
黔东南自治州地处贵州高原东部向湘西丘陵和广西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全境皆山,总面积为30302平方公里,因此境内山多田少,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海洋气候过渡地带,雨热同季,是“丰收型”的农业气候。低山、丘陵和盆谷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4~18℃之间。全州夏季农作物生长季的雨量全年平均为596.4毫米,占年降雨量的42.5%。偏多的榕江、从江、丹寨等县大于650毫米;偏少的麻江、锦屏、天柱等县小于500毫米;秋收作物生长季的雨量平均为806.1毫米,占全年雨量的57.5%。偏多的三穗、岑巩、施秉等县大于850毫米;偏少的麻江小于700毫米。
二、历史上水稻生产状况
黔东南的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在远古时期,土著先民已学会造田种稻,大米为生活中的主粮。迨至隋唐时期,今黔东南与中原交往日益频繁,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已传入思州等地,粮食生产已进入“稻粟再熟”,一年之中可收获两季。
宋初,麻峡、清平农事已盛,水稻种植已具规模,至宋代末期,黔东南的稻田已开成今日之格局。元末明初,苗、侗人民已对水稻种植的土壤性能、品种习性、农田水利灌溉方面的知识,已具一定水平。从明代永乐后的历史著作中就有腰带田(梯田)、冷水田、望天田和塘田等记载。麻哈、清平等地农民利用水势高度引水向低处灌溉田土,懂得按土壤性质栽种不同的品种,即上田种晚稻,中田种早稻,下田种旱粘。遇上丰收年景,每亩上田可收米二石五斗,中田收米两石,下田收米一石至一石五斗。各府州县铁质农具已普遍使用,牛耕已很盛行。明许宏祖《黔游日记》记载:“波耕水薅,盈盈其间”。古州一带坝田,上田每亩可收稻谷五石,中田四石,下田三石,由于粮食较多,“苗人蓄食甚丰”。谷应泰《明史记事本末补编》记有清平、偏桥、镇远等卫场镇,农民“日担负……米豆,竹木、牵逐牛豕来卫,市如云集,朝至暮归”。
三、水稻种植结构的变迁
黔东南的水稻品种历来有粘糯之分。各府、州、县、厅志中记载的稻谷品种名类甚多,籼稻有24个,糯稻(含糯禾)有18个。在明末清初,境内农家以种植糯稻为主。其中黎平、下江、永从、古州、雷山、台江、剑河、丹寨、凯里、施秉、黄平种植最为普遍,尤以境内中南部各县面积大,是有名的“糯禾区”。糯稻和糯禾适应性广,既能在平坝低海拔种植,也能在冷阴烂锈田和高海拔地区种植,且生长良好。糯米粘性强,米质优,营养高,味道好,耐饥饿,当地苗族人民群众逢年过节尤喜用糯米打粑粑,做甜酒,用糯稻草打草鞋、搓绳索、编扫帚。民间副食品需用糯稻量大,因而农村历来都喜欢种植糯稻。明《黎平府志》记载“香稻俗名籼禾,味极香美”。清代,许缵曾在《滇黔纪程摘抄》中记有黔东南“清平、偏桥、镇远一带,居民稠密。其地产香稻,园而实大”。
籼稻(俗称粘谷),主要分布在境内东部的天柱、锦屏,西部的凯里、麻江、西北部和黄平、施秉、镇远、三穗、岑巩等县种植较多。清平绅士任克定、孙成德的笔记中提到“晚清,清平、重安、凯里、清江、台拱、偏桥、镇远、思州一带农户植稻,能辨别种类之迟早,明地力之肥瘠,植必相宜,时不可失,养畜当顺其情,栽培勿违其性”。
黔东南境内水稻品种淘汰、改良和更换,历代都在民间自发进行。民国时期,各地农业推广所、专区农场及各县农林试验场开始有组织进行,但规模小,成效不大。解放后,从50年代初期开始,就对水稻常规品种有组织地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良。清代地方政府向朝廷奏道:“苗疆腹地维宜糯稻”。这是传统的种植品种,亩产量只100公斤左右。清乾隆八年(1743年)台拱榕山总旗李尚云(江西人),在望虎屯分得上等肥田11亩,次年回家乡带来大麻谷、小麻古、大白谷、小白谷等粘稻品种,产量比糯稻增产显著。到咸丰四年(1854年),台拱中北部河谷坝地均已普遍种植,当时糯稻面积减至40%,粘稻增至60%,创黔东南最早的糯改籼的首例。之后历经民国时期尤其是解放后的几次重大改革,到1990年已基本形成合理的布局,糯禾种植面积占全州稻田面积的10%,糯稻种植面积占9%左右,籼稻种植面积全州占80%以上。
四、影响水稻种植结构变迁的各种因素
现代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开始陆陆续续涌进城市,导致农村缺乏劳动力,糯稻产量相比籼稻低很多,为了增加粮食产量籼稻被人们人民大量种植;人民政府和农业部门为了提高水稻产量,解决糯禾区农民的粮食问题,应用科学原理和农业技术进行较大规模的稻种改革,逐年引进优质籼稻良种进行推广,使糯改籼面积逐年扩大;近代农民一改主食长期吃糯禾米饭的习惯而改为粘米饭为主食,只是在逢年过节期间吃糯米饭及其副食品。因此,黔东南苗族地区水稻种植结构形成了“改糯稻为籼稻”、“以籼为主、糯为辅、二者共存”的现状。
参考文献:
[1]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农业志[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2]何光渝,何昕.贵州衣食住行的变迁[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王锦淮(1986-),男,福建南靖人,贵州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文化与族群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