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乐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的声乐教学改革,理论界和声乐教育工作者结合实际情况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具体来看,一般来说,行文观点都本着理论结合实际精神,对于声乐教育的师范性原则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综合来看,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对于声乐教育改革的研究中,主要体现出的师范性原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育;师范性
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我国高等学校实行了大规模的扩招,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学生迅速增加,对我国现有的声乐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有所变化,这就是加大师范性模式的构建,诚然目的就是更好的加注重人才的实用性。这些情况使得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教学环境,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作为音乐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声乐教育师范性改革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声乐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者是声乐教育工作者和音乐理论研究者,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结合时代特征和音乐发展的规律,对声乐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不少富有见地的阶段性成果。在此基础上,笔者针对于高师声乐教育教学中的师范性原则加以探讨和分析。
作为基础音乐教育人才的重要孵化基地,高等师范类音乐院校所担负的是培养以中小学音乐教师为主的音乐教育人才。随着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如何培养出热爱教育事业、音乐技能扎实、道德情操高尚、教学能力突出的,能很好适应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顺理成章的成为现在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再次强调对高师音乐教育师范性原则的重视,正当其时。
一、高师音乐教育师范性的表徵
此类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声乐教学师范性的定位问题,教育工作者认为,在新世纪,我们必须明确高师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合格的、优秀的音乐师资人才,而不是专业的音乐表演人员。多年来,高师都是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艺术表演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随着教学模式的改革,我们也应朝着高师音乐教育师范性的标准前行。
一直以来,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都是沿用音乐院校的传统模式,从课程体系的设置到教学形式等各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类同的情况,这种对音乐教育共性的过分追求,使得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同一般性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上出现了趋同化的倾向。因此便相应稀释了高师音乐教育的师范性。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高师音乐系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日趋多元化,已不再是以进入中小学校从事音乐教育为主,而更多的是参与社会音乐教育或从事其它与音乐相关的工作。与其它高校一样,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实然已成为高等师范类学校所追求的一个“硬性指标”。因此,许多高师院校,在组织教学时,有意的突出对学生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的培养,而淡化了学生教学技能、审美情操、文化素养等方面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重技能技巧、轻音乐文化,重单项专项、轻综合素质,重某些专业音乐创作流派的音乐作品、轻多元文化”的现象。这也成为高师音乐教育师范性的淡漠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高师师范性原则重塑中的培养目标及教育模式
高等师范类音乐专业所承担的培养任务,主要是为我国青少年音乐教育事业输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这是它与普通音乐院校的根本区别。也是高师在音乐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必须充分重视的原则问题。教育模式是培养目标服务的,而目前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却广泛存在着培养目标与教育模式脱节的现象,因此,笔者认为,变革教育模式,使之与培养目标相匹配是高师音乐教育回归师范性的当务之急。
(1)牢固树立为培养基础音乐教育人才服务的教育理念,从整体上把握和推进教育模式改革。积极构建立体的知识结构,头顶艺术,脚踩文学,。声乐艺术同其他学科一样,不可能脱离相关门类而孤立存在。在多元对话的新世纪,高师声乐教育更是一个哲学、社会学、民俗学、音乐学、历史学、美学等多学科之间互相渗透的世纪。
(2)合理分配音乐技能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及人文修养课程间的比例。在课程设置上,改变过去过于强调音乐学科本位的做法,注重课程之间的联系、渗透和整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高师声乐教学。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资源的整合、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优化。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的多媒体、电脑、LD、声像视频等媒介或资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教学质量。
(3)突破常规教育教学模式,增强授课的灵活主动性。为了提高学生整体的音乐素养和音乐表现能力,打破学科界限,拓展教学领域,大胆改革教学模式,改变小班上课、一对一教学模式,采用小组课,集体课的授课方式,为学生营造音乐教学的环境从而锻炼学生教学能力。在声乐教学中引进自弹自唱、重唱、合唱、表演唱等教学内容,着眼于将来学生的实际工作需要来进行教学。同时,艺术实践为展示与提高学生综合音乐素质与技巧提供了契机。要积极增强艺术实践。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大多要从事教学和部分表演动作,艺术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鼓励学生参加学院或省市大大小小的专业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4)规范教材的使用,积极编写适用于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的特色教材,改变过去照搬专业音乐学院教材的错误做法。
三、高师师范性原则重塑中的实践性教学之比重
实践教学是音乐教育重要的手段和方式,音乐教育应重视实践性,对于高师音乐教育来说,既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实践能力,更重要是使学生掌握良好的音乐教学能力。在适当增加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课比重的同时,应将目光转向社会,通过社会参与的方式,为学生积极打造教学实践平台。一是创办实习基地,让学校参与到社会音乐教育中去,使学生既获得有更多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机会,使教学能力得到锻炼,同时又能为学校以及学生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二是加强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选取个别中小学作为学校的外部实习基地,通过定期选派优秀学生到中小学校参与日常教学活动的办法,来使学生更加全面的熟悉基础音乐教学。第三,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制定一些奖励政策,比如学分奖励政策或设立专项奖助学金等来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就参与到贫困地区的支教工作,这同时又是增强学生社会公益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举措。
四、高师师范性原则重塑中的人文素养
正如赵沨所说,“审美能力是人类创造精神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知、情、意三方面的内涵……如果说教育是创造一代新人的重要手段,而善美感教育则应贯彻于一切教育科目之中,艺术教育则应是进行美感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作为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将不仅是音乐技艺的传承者,更重要的是音乐文化的传播者,是审美教育的光荣使者。因此,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是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青少年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必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对的美学、文化知识及道德修养课程的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志愿者工作,增强学生的人文关怀。
综上所述,“音乐是需要表演的艺术,只有通过表演才能使乐谱上的音符活起来,充满生气,供听众欣赏。”声乐教学是一门集艺术性、知识性、技术性、实践性于一体的学科。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演唱方法都要通过师范性得到验证和提高。将坚持师范性作为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首要原则,是为适应新时代发展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重视对师范性原则的重塑,就是要通过建立起具有高等师范特色的音乐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在牢固掌握专业音乐技能和教育教学技能的基础上,丰富人文知识,提升审美情趣,增强道德修养,将学生培养成为二十一世纪德才兼备的新型基础音乐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宋瑾.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3).
[2]谢嘉幸.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综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3).
[3]周世斌.高等音乐教育中理论课教学模式分析与改革[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4).
[4]王安国.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4).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