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现在的社会大致可以分为平日的现实世界和虚拟的网络世界,在网络世界中人们携手协作可以对现实世界产生极大的影响,本文将就2011年10月13日发生的小悦悦事件为切入点,具体分析网络虚拟社区中的协作对现实世界造成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以及我们该如何趋利避害,使网络能够真正的为我所用。
关键词:虚拟社区;网络协作;人肉搜索;媒介素养
一、 小悦悦事件解析
海德格尔曾经断言“技术的本质不是技术性的”,对于网络来说,这个观点最适合不过。网络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传播技术,它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从新的文化的诞生,流行,到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逐渐改善,我们都能看到网络的身影。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根据各大虚拟社区帖子分析,在小悦悦事件中,网友们讨论最为激烈的维度主要包括:道德、慈善、法律。在道德方面,以人民网强国论坛为代表,众网友在互不相识的虚拟社区中广泛发表自己的意见,旋起了一股“拒绝冷漠、温暖你我”的舆论漩涡,网友们都踊跃投稿,表达自己对小悦悦的同情和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够多一些像陈贤妹这样淳朴善良的好人,在众网友的协作讨伐下,那19位路人中有许多都无法逃避良心的谴责,纷纷出来道歉,尤其是那位被称为“中国冷漠第一人”的第一位路人更是主动联系记者,将自己当时见死不救的原因告诉了大众,并且表示自己非常后悔。众网友在网络虚拟社区中的大讨论使我们的现实社会一时之间也充满着人情味,后来很多人因为受到小悦悦事件的影响都会主动去帮助他人,像媒体报道的山东最美女孩刁娜就是在救人时想到了小悦悦才奋不顾身的去帮忙拦车以防被车撞到的女孩被二次碾压。就第二个层面慈善来说,在小悦悦事件中,并没有什么机构呼吁或者要求大家去捐款救助小悦悦,但是因为网络的力量使网友们紧紧的团结在了一起,大家在虚拟社区中达成了一致,纷纷自发的向小悦悦捐款,几天之内,小悦悦父亲王持昌的银行账户就收到了善款27万多。并且这还不是最终数字,善款还在源源不断地打来,人们都希望这个小生命能够奇迹般的生存下来,所以说小悦悦事件是网友通过虚拟的网络发起接力捐款做慈善的最佳案例。第三个层面涉及到了法律,因为这件事中19位路人的见死不救使人们对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许多人道德沦丧的今天,不能用道德约束的事情越来越多,甚至是人本能的反应都被扼杀在道德的摇篮之中,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有必要用法律的强制力来弥补道德的缺失,与此同时,网上开始了对见死不救是否应该立法的网络大讨论,包括广州市政府都开始考虑是否应该将见死不救列为违法行为,并开始在网上广泛征集网友意见,虽然这项条例到现在还没有定论,主要是很多人不知道该如何界定见死不救,但是经过网友们孜孜不倦的讨论已经引起了国家司法机关对见死不救这一行为的重视,立法已经提上日程,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
1993年,美国学者霍华德.瑞恩高德在其著作《虚拟社区:电子疆域的家园》中首次提出“虚拟社区”这一概念,他认为,虚拟社区是指网络中相当多的人展开长期讨论而出现的一种社会聚合,他们之间有充分的人情,并在电脑空间中形成人际关系网络。在他的概念里虚拟社区中的人是充满人情味的。也许这也可以解释我上述的疑问。
然而在小悦悦事件发展后期,虚拟社区中的网友又联合起来给小悦悦的父母施加压力,表现出了网络协作不理智的一面。小悦悦在经医院抢救后最终还是因为伤势过于严重而离开人世,这时网友们开始想到小悦悦父母手中接到的27万善款,纷纷质疑她的父母会如何处置这些钱,于是网上的舆论又将其父王持昌推向了风口浪尖,有的人甚至给王持昌发短信追问他善款去向,这时的网络社区中口径非常一致,纷纷采取批判态度,似乎还没有等当事人开口就已经给他判了死刑,即使后来王持昌说他会把这笔钱捐出去给更有需要的人,但是网友们似乎并不买账,还是继续质疑,试想这样的舆论压力对于刚刚失去女儿的父母来说是不是太过残忍,难道网友们就不能等这对夫妻的心情平复一些再继续下面的问题吗。在这种情况下,虚拟社区中的网络协作似乎又因为其匿名性和广泛性使得网友们可以抱着法不责众的想法而发表一些不负责任和缺乏人文关怀的言论,当这种言论被相互转载多次后就会变成一股巨大的舆论浪潮,给当事人造成压力,而且百口莫辩,最后只能选择承受网友给予的莫须有的罪名。
可以说小悦悦事件是虚拟社区中网络协作的一个典型案例,它将网络协作的利弊都显示了出来。下面将以小悦悦事件为延伸具体论述一下虚拟社区中网络协作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二、虚拟社区中网络协作的正面影响
网络中的虚拟社区是一个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激起万颗真心的地方,有时,人们通过网络协作,有力的表达了对于道德,社会正义的呼声。在猫扑论坛上,从网络虐猫事件,陕西周老虎事件,杭州70码事件开始,大量网友团结一致,为求结果不辞劳苦,在最短时间内揭露背后真相,后来的一些事件也证明,往往那些诉诸道德的事件容易引起网民的群情激愤。虽然当今社会工业化严重地冲击着传统的乡土秩序,人们不断经历价值观、道德观的重塑,但当一些中国核心价值观遭到破坏时,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还是会被激活,会不由自主的谴责不道德行为,维护正义。网友们往往以“道德捍卫者”的形象出现,用发布网络追杀令,通缉令等行为实现现实社会中不可能实现的正义感,泄愤欲。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面临伸冤无门,投诉无果,举报揭发无人受理的处境。更有甚者,在受到伤害举报当事人后,反遭报复和人身威胁,不但要付出时间和成本,还要承担遭迫害的风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跨省追捕、网络问政的出现)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反馈意见,又不愿忍气吞声,民众自然会寻求其他途径,网络的兴起给人们提供了自由交流的空间,使他们可以通过网络监督公共事务,维护自身知情权,在必要的时候为了避免麻烦,可以在虚拟社区以匿名的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在和其他意见相同的网友协作揭发事情的真相。弥补现实中的无奈和不敢。
在互联网构建的虚拟空间中,如何将单个的人联接起来,形成相互交织的社会关系?只能使单个的人处于经常的相互作用之中,在互动中形成心灵的碰撞和空间的归属感,促进个人和虚拟空间的良性互动,如鲍曼言,“我占有空间,所以我存在”,另外,一些处于相互关系之中的成员,由于他们之间在感觉上的接近或距离空间是外在的关系转变为社会学的相互作用的生机勃勃,建立在成员互动基础之上的虚拟社区可以作为知识共享的空间,Howard对虚拟社区的描述中就包括了个人关系,即只要有充足的时间,参与者在他们之间持续发展自己和他人关系。互联网中没有地域和时间限制的知识和思想沟通就是建立了一个在个人互动基础上的虚拟社区。在考研论坛中人们基于统一个目的——考上研究生,而在互相都不认识的基础上集合在一起,共同享用资料,交流心得,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相互帮忙,协作,是每个登陆这一网站的研友们可以得到自己想考学校的试题和资料。
可以说弥补现实缺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知识共享等都是虚拟社区中网络协作的优点,然而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网络协作有时也会因为网民的不理智而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三、虚拟社区中网络协作的负面影响
近几年弱势群体被传播现象愈演愈烈,再加上网络的兴起,经由传统媒体报道的事件很快就可以在网上掀起一阵舆论旋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着新闻当事人和受众的神经,面对各种不同的误读和自己从来没有想到过的解读,被报道者往往百口莫辩,尤其对于弱势群体来说,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使他们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只能默默承受媒体带给他们的二次伤害,面对各式的罗生门报道,事情的真相已变得毫无意义,自认为正义和有思想的网民成为网络暴民,他们不负责任的随意评论往往给新闻当事人造成了二次伤害。韩国演艺圈明星自杀现象都与网络暴民有关。
在“铜须门”事件和杨武事件中,虚拟社区中的网友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又妄自自作判断,共同制造舆论,给当事人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在虚拟的网络社区中,往往是因为“群体极化”现象才会给现实世界造成恶劣影响。“群体极化”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当代法哲学家,芝加哥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凯斯.桑斯坦在其著作《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中正式提出,定义为: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再商议后,人们超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
在《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觉得给虚拟社区中的网友看看是非常有好处的:“在此,负责任的表现就意味着,被重复和强调的形象应该是这些社会群体真实而典型的形象。关于任何社会群体的真相,虽然其缺点和恶习不应被排除,但是还应包括对其价值观、抱负和普遍人性的认可。本委员会坚持这一信念:如果人们能接触到某个特定群体生活的核心真相,他们将建立起对他们的尊重和理解。”如果每个网友都能去了解新闻当事人的苦楚和无奈,也许他们就不会那样口径一致的一味谴责,也许会对他们多一些人文关怀。
四、如何规范虚拟社区中的网络协作,使其趋利避害
据CNNIC2009年1月13日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其中10-19岁网民所占比重增大,成为当年互联网的最大用户群体。从网民的学历看,高中初中学历所占比重继续提升。这些年轻的,低学历群体所接受的媒介素养教育甚少,彼此间的暗示和感染情绪强烈,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捍卫正义,维持秩序的网络警察,一旦论坛中的意见领袖发出网络追杀令,就会形成声势浩大、一呼百应的局势。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在这种时候,加强网民的媒介素养就成了当务之急,所谓媒介素养就是人们面对媒体和现实生活中各种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生产以及思辨和反应能力。
另外从国家的角度来讲,加强网络立法也是至关重要的。比方像韩国在发生了诸多明星因为不堪网络流言而选择自杀事件后,韩国网络开始实行实名制,使每个网民必须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任,在这种情况下,网友们就很难在发生群集现象。他们会经过冷静的思考,在确定正义和公平的前提下才会互相协作去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参考文献:
[1]刘国强,袁光峰.论网络流行语的生产机制—以“躲猫猫”事件为例[J].现代传播,2009(5).
[2]陈正辉.“人肉搜索”的伦理思考[J].现代传播,2009(5).
[3]王军,李玉颖.互联网信息时代的舆论监督与司法——以“杭州飙车肇事案”为例[J].现代传播,2009(4).
[4]相喜伟,王秋菊.网络舆论传播中群体极化的成因与对策[J].新闻界,2009.
[5]展江.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5).
[6]Howard Rheingold, 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 stang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M]Addison-Wesly, New York.1993.
(作者简介:李江燕,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级新闻与传播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