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意象与风格之关系

2012-12-31 00:00:00张先云
群文天地 2012年14期


  摘要:辛弃疾,以豪放著称于词坛,以爱国屹立于史坛。其词继承、发展了苏东坡词的豪放,并开拓了豪放一派。辛词以其独特的视角、独特的笔法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爱国情怀。其中,辛词中意象的选取就是独特笔法的一种。其词中不管是军事意象的选取,人物意象的运用,写景意象的描述,还是咏物意象的构建,动物意象的象征,无不反映出作为大家的辛弃疾其词的个性风格。之所以词坛上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与意象的选取有着很大的关系。辛词中意象的选取就反映了辛词豪放悲壮、慷慨雄奇、沉郁苍凉的个性风格。
  关键词: 辛弃疾;意象;风格
  意象,作为中国首创的审美范畴。历来被很多诗人、词人广泛运用。“鲜明独特的意象往往体现出诗人的个性风格,而意象群的流变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诗歌史的变迁。”①王国维曾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②也就是说,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情绪寄托在客观物体上,从而使读者通过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了解作者的情感。用这样的意象传导情感,比起直接描述,直接抒情,更为生动,更为强烈,也更为感人。由于作家对意象的选取以及对所选取意象的表现和理解不同,往往也反映出了诗或词的个性风格。辛弃疾运用鲜明独特的意象(军事意象、人物意象、写景意象、咏物意象和动物意象)则反映出了辛弃疾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同时也反映出了辛词的个性风格。
  一、辛词中军事意象反映出了辛弃疾追求男子汉气概和英雄情怀,同时也反映出了辛词豪放悲壮、慷慨雄奇、沉郁苍凉的风格。
  军事意象,是辛词所独有的艺术特色,是辛弃疾熟悉军事生活和其特有眼光观物的结果,也是辛词豪放的表现之一。军事意象的运用,是辛弃疾对前人的继承,也是自己的创造。说继承,是因为之前有很多文人运用过军事意象,如杨炯《从军行》: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说创造,是因为辛弃疾以其从军行伍,横戈杀敌的经历和特有的眼光观物,任何普通的景物都能幻化、创造成军事意象。因此,当他“笔作剑锋长”时,刀、枪、剑、戟、弓、箭、戈、甲、铁马、旌旗、将军、骑兵等军事意象就自然而然呈现于笔端,诸如“千骑弓刀”、“倚天万里须长剑”、“嵯峨剑戟”、“却笑将军三羽箭”、“边头猛将将干戈”、“红旗铁马响春冰”和“斩将更搴旗”等豪放悲壮的诗句流露于词人的内心深处。诸如下面的词作: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貍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水调歌头》)
  由于辛弃疾熟悉军事生活,又善于捕捉自己熟悉而具体的事物,用简炼的笔墨反映战场景象,词中军事意象的运用,以及由众多意象构成的意象群,连续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更能体现辛词的个性特色和词人渴望重返抗金战场,继续冲锋杀敌的愿望。在写军事生活时,吃肉、弹点、点兵、骑马、射箭是经常出现在诗句中的,用剑、灯、号角、弓、马等典型事物,塑造广阔的沙场景象,浓郁的沙场气氛。所以辛词笔下的军事意象大都呈现出突兀雄伟的壮丽之形,或劲健奔腾之势,蕴含着作者激昂奋发的战斗精神,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这与作者的英雄气概、旷达胸襟是一脉相通的。辛词中的军事意象,也都是辛弃疾强烈爱国情怀的抒发,是他宏伟气魄、博大胸襟的体现。它像号角,震荡人们心弦,鼓舞人们热情;它像战马,驰骋沙场,震撼人们身心。辛词中所写的军事意象,大都是辛弃疾他自己行军沙场是目睹过的;所写的战争和军事生活,也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种种鏖战。他自身的豪放与词句所表达出来的豪情,是他在战斗中迸发出来的激情,是用杀敌报国的刀光剑影描绘出来的,是在血与火的战斗中熔铸出来的。“剑指三秦”、“弓刀事业”、“斩将搴旗”、“笳鼓”、“列舰”、“长剑铗”、“沙场”、“烽火”等军事意象,都是辛弃疾的创造,一方面,体现了他追求男子汉气概和英雄情怀;另一方面,又体现了辛词豪放悲壮、慷慨雄奇和雄放刚健的个性风格。
  二、辛词中人物意象体现了辛弃疾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崇拜,寄托自己远大的政治和爱国情怀,豪迈激昂、雄浑壮阔的人格表现。
  人物意象,就是词作中大量运用历史人物,一方面,能寄托词人的豪情壮志、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爱国情怀;另一方面,又能体现词作的个性风格。人物意象的运用,是辛弃疾对前人的继承,也是根据自己抒发情感时所创造的。说继承,是因为前人已经用过人物意象,如高适《封丘县》:“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苏东坡词中“雄姿英发”的“周郎”等。。说创造,是因为词人为了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豪情壮志和爱憎分明,用历史人物寄托自己的情思。称赞“西都人物”,鄙薄苟安江左的“王谢诸郎”;赞扬廉颇、李广、邓禹、马援等为国立功的英雄,鄙薄因人成事的李蔡、清淡误国的王衍。人物意象的运用,是词人寄托和表达自己情感的重要方式。
  英雄人物意象的运用,是辛弃疾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也是对英雄人物的称赞和崇拜。辛弃疾,人称“一世之雄”。③他平生以英雄自许,渴望成就英雄的伟业,像成为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英雄事,曹刘敌”,“天下英雄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他所采用的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放浪不羁和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等,无一不反映辛弃疾对英雄人物的称赞和崇拜,同时也抒写了英雄的精神个性。辛弃疾的人生理想本来是做统兵将领,也就是横戈杀敌的大英雄,能够在战场上博取功名,“把诗书写上,笑驱锋镝”。但由于历史的错位,“雕弓挂壁无用”,“长剑铗,欲生苔”,只得“笔作剑锋长”,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将本该用以建树“弓刀事业”的雄才来建立词史上的丰碑。辛弃疾用词来表现自己的英雄形象和精神世界。他通过词也实现了自我的创作主张,把自我一生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个性完整地表现在词作中,与虎啸风生,豪气纵横的英雄气质相适应。作为英雄壮士,辛弃疾常常豪情激扬,始终把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身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其使命感异常强烈而执着。“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看依然,舌在齿牙牢,心如铁。”即使是仕途失意,落魄闲居,也难忘他的历史使命,时刻思念着故国江山;虽华发苍颜,但壮心不已。虽然辛弃疾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但是他还是用词作来回忆历史上建功立业、名传千古的英雄人事,并借他们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以及理想无法实现的苦闷。如《木兰花慢》上阙:“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辛词中人物意象的运用,是辛弃疾对英雄人物的称赞和崇拜,也是他自己渴望成为像李广,孙权等这样的英雄人物。然而,因为历史的错位和朝廷的腐败,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或因遭嫉妒而被排斥,只好把自己的英雄理想寄托在历史英雄人物身上。正因为辛词中大量运用了人物意象,所以辛词中豪迈激昂,雄浑壮阔的个性风格便在人物意象的运用中体现了出来。
  三、写景意象的描述,有利于辛弃疾爱国情怀的表达和辛词清新、淡雅个性风格的表现。
  写景意象,是指通过选取象征性的景物,并予以某种情感的寄托。辛弃疾在写景时,大量使用意象,其意象清冽,优美。如《好事近·西湖》中:
  日日过西湖,冷浸一天寒玉。山色虽言如画,想画时难邈。
  前弦后管夹歌钟,才断又重续。相次藕花开也,几兰舟飞逐。
  为了描写西湖景色。开篇就创造了一个突出的意象“冷浸一天寒玉”。以“一天寒玉”比拟秋天“相次藕花开也”,暗示秋天清澈,透明而稍带寒冷的湖水。在这里,词人把“湖水”当成“一大块寒玉”,用的是比拟中的拟物手法。它使读者在读词时,立刻被带入诗人所布置的想象空间,仿佛感受到微微袭人的凛冽秋寒。这个意象,颇有先声夺人之势。于是接下来描写湖光山色以及游湖之乐等句子,都以“冷浸一天寒玉”这个意象作为铺垫。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权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
  作者以吊古来伤今,选取的写景意象都是极易令人感伤的,如哀柳、斜阳、归鸟、荒野、悲风、孤帆、哀笛……,无一不是牵动愁肠的惨淡意象,这样一些个体意象组合成整体意象,构成了一幅夕阳西下图,间接地象征了建康山川江河风雨飘扬的处境。“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等意象的组合,象征了国家衰亡已成定局,谁也无法挽回。作者难以形容此时的心情,只好借酒浇愁。通过这组象征性的意象,反映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情绪和对国事的隐忧,同时也表达了词作豪放悲壮,委婉缠绵的文学风格。
  总之,辛弃疾是营造意象的大家,他的词作也因意象种类繁多而纷呈,使读者回味无穷。在其创作中,精妙奇特的意象,赋予了词作灵动飞扬的形象,幽深隐约的意蕴以及凝重厚质的情感,具有奔腾飞动,雄壮凌厉,奇伟不凡的特点,体现了崇高的壮美、雄豪的阳刚美和刚健有风骨的自然美。其军事意象的营造,使词慷慨雄奇,豪放悲壮;人物意象的采用,使词气势磅礴,回味无穷;写景意象的描述,使词清新自然;咏物意象的建构,使辛词富有诗情画意;动物意象的象征,使辛词沉郁苍凉。所以说,辛词中运用的意象,对其个性风格有着很大的影响。
  
  注释:
  ①李杰,顾大鹏、《中国文学史》(学习辅导与习题集)、齐鲁书社,2006年2月、第1版、第173页。
  ②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版。
  ③范开《稼轩词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版
  参考文献:
  [1]刘杨忠.《稼轩词百首译析》[M].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1983.
  [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2.
  [3]张玉奇.《辛词艺术论》[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3.
  [4]《辛弃疾词选》编写组.《辛弃疾词选》[M].中华书局出版社, 1979.
  [5]张建业.《中国诗歌简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986.
  [6]《辛弃疾词文选注》注释组.《辛弃疾词文选注》[M]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7.
  (作者简介:张先云(1987-),男,汉族,青海西宁人,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