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模糊语言作为语言的一种自然属性,体现着语言属性边界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二十世纪六十年代,L·A·Zadeh最先在其著作《模糊集》中提出了模糊理论,而模糊限制语作为模糊语言的核心组成部分日益受学者的关注。本文立足模糊限制语这一语言现象与科技文献这一特殊文体两种属性的结合点进行探究,为科技文献翻译中达到切与雅的平衡提供一种有效的策略,提升科技文献的可读性。
关键词:模糊语言;模糊限制语;科技文献翻译;语用效应
一、模糊语言与模糊限制语理论
模糊语言概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它表现的是词语所指称对象的目标以及目标外延并没有指定的界限。在英语中还有一类特定的词语表达,它们可以起到限制表达的作用,是语言表达达到切与雅平衡的有效策略方法,该类词语属于模糊限制语的研究范畴(Hedges)。乔治·拉可夫(George Lakoff)于1972年最早提出并开始模糊限制语这一概念:模糊限制语指那些“有意把事情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
本文对科技英语中的模糊限制语现象的种类,语用功能进行研究。语料库资源来自2011年5月份《中国科技翻译》近30篇科技文献文章。首先,从词法-句法-话语层次或者上下文衔接这一系统层次上剖析科技文体总模糊限制语的巧妙运用:
1.系统语言表现形式上的模糊限制语:从Lakoff的模糊限制语定义中可见最初对模糊限制语的表现形式的界定是词语(words),此处略述句法和话语层次。句法形式上,主要指时态(tense)、条件从句(if clause)、问句(questions)等等。话语形式上,主要是指语言模糊限制作用不仅仅是保留在单个单词的层面,该方法可以有效的展示科技文献的科学性,客观性. 如:
1)If the defect or damage cannot be remedied expeditiously on the Site and the Employer gives consent……
2)The following documentations and drawing shall be submitted to the design institute in 10 days after meeting.
2.礼貌原则上的模糊限制语:
(1)保护型模糊限制语。科技论文的编写必须立足于用恰当合适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通过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弱化作者的主体角色。科技文献中,最常见的保护型模糊限制语的表达手段为间接性的物称表达(被动语态, it及非人称的成分,如数据、实验方法、模式、局限条件、引用别人成果)等作主语句法形式。如:
3)When calculating the wind loads acting on a railway bridge, an engineer assumes that the wind will act in a horizontal direction. It doesn't always, of course.当计算铁道桥梁上风荷载时,工程师假定风力沿水平方向作用。当然也不总是这样。
(2)礼貌型模糊限制语。科技文献中的礼貌型模糊限制语要体现科技文献作者所表现研究成果受到读者认可度,在模糊限制语的影响下,科技文献作者的主体作用得以凸显化,因此,其具体表现为用第一人称代词(包括单复数)作主语,后跟主观推断类词语。
4)I believe the United States knows very well China's core interests and major concerns. There are clear explanations about this in the three Sino-US joint communiqués and China-US Joint Statement.
(3)精确型和可靠型模糊限制语。模糊语言是可以表示精确的含义的,在模糊限制语的适当运用下,科技文献就可以同时兼顾命题与现实结论的关系,可靠型模糊限制语表现的是作者对现实情况的感知,观点,认知层次,主要包括情态动词(如can, may must)、名词(如possibility, approximation)、副词和形容词(如likely, possible, assumbly).
二、科技文献翻译中模糊限制语之语用效应
基于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对本文研究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模糊限制语由于其模糊性在科技文献中发挥着准确的“模糊效应”。
1.符合科技文献的规律。科技文献是促进高层次学术交流的一种传播和交流的手段,这一独特的信息任务决定了科技文体的作用:真实性高、准确性强、权威性高、读者面广。
2.符合科技文献作者与读者信息交流的需要。科技文献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体现的是作为作者和读者的学术交流提供一个平台,而模糊限制语在这一方面担任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3.符合科学预测领域的突破。从某个共时时间段来看,人类语言具有认知的局限性,面对瞬息万变的人类社会,人类的认知水平也是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涉及到科学领域时,更加睿智、负责的科学研究者应具备的态度是,从实际状况出发,客观公正地描述研究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运用恰当的模糊限制语为桥梁,正视科学研究的不足之处,在获得读者指正与讨论研究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提升和突破。
三、结束语
本文基于对模糊限制语现有研究,从词法,句法以及语篇三个层次,运用英语语言研究中的重要理论“面子理论”对科技文献中的模糊限制语现象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并且提出了模糊限制语在科技文献中的语用效应,这一研究成果是科技文献翻译平衡切与雅方法的重要策略。
该文为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自由探索创新项目“科技文献翻译中切与雅的平衡策略”(2012-ZY-12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Zadeh, L.A. Fuzzy Sets[J]. Information Control,1965(18).
[2]何自然.模糊限制语与言语交际[J].外国语,1985(5).
[3]张乔.模糊语义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许 欢(1989-),女,回族,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科技英语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