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成语言民俗的情境讨论

2012-12-31 00:00:00田耿辉
群文天地 2012年14期


  摘要:民俗情境是语言民俗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对语言民俗的科学考察必须紧密结合其产生和运作情境。语言民俗的情境可以分为文化情境和现场处境两个层面,二者对语言民俗的形式与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语言民俗;情境;文化
  语言民俗产生于具体情境之中,情境规定了语言民俗的意义和功能,很早人们就开始关注民俗的情境,“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指的就是情境对民俗的影响。
  语言民俗情境由两个基本要素组成:时间的纵向规定,空间的横向规定或历史的纵向规定,现实的横向规定。语言情境的内容包括两大组成部分:文化背景和现场处境。
  一、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即在特定生活环境中语言民俗事件发生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关于这个语言民俗事件的文化规约。生活环境指语言民俗事件产生的环境,也包括语言民俗行为人所经历过的另外的环境。例如,一个村民在其村落进行的一项语言民俗,对他进行这项语言民俗构成影响的除了这个村落外,还包括他曾经外出经商的城市生活环境。同样文化背景也是既包括村落中关于这项语言民俗的文化规约,也包括个人经历的其他城市环境对这项语言民俗的规约。一般来说,发挥主导作用的是语言民俗活动出现地的文化规约。
  文化背景存在与特定环境下的民众和民俗行为个人的意识中,这种文化背景也是一种大家默认的民众知识,民众知识由集体知识和个人知识两部分构成,集体知识是一个居住区内所有成员共有的对于语言民俗行为约定俗成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一种行为模式,对语言具有很强的约束力。个人知识是个人对大家约定俗成的认识所接受和理解的那一部分,以及受到其他城市语言民俗影响的部分。例如,在河北景县的一个为承认所熟知的谚语:“休前妻,毁稚苗,后悔到老。”其表达的是当地人口耳相传的关于离婚的传统的看法。它使用为农民所熟知的农事耕作打比方,形象生动,被当地人民所接受和信服。“毁稚苗”就是将第一批出土的质量不高的庄稼幼苗毁掉,重新播种,但是由于错过了播种的最佳时机,重新播种后长出的幼苗与前次相差无几,有时候甚至不如前次毁掉的秧苗,所以农民就会后悔将第一批出土的质量不是很好的秧苗毁掉了,既浪费了种子,也耗费了精力,这种感情是每一个农民都会感受并能想象得到的,由“毁稚苗”而生发的后悔之情,形象而又切合实际的比喻了休妻后再娶,但后妻不如前妻而生发的后悔之情,老人会用这句话来劝诫闹离婚的年轻人,而年轻人能从这句谚语中感受到压力。
  二、现场处境
  现场处境即语言民俗事件出现、发展中的现场因素。现场处境是语言民俗事件发生的直接推动力,并对语言民俗事件的体现方式和运用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主要由使用者身份、交际双方的关系以及语言民俗出现的场所三部分组成。例如,“哥们儿”是近年来在都是年轻人中流行的一种语言民俗。它的使用范围较广,可以形容关系密切的朋友之间的亲密,也可以形容不熟悉的年龄差不多的人之间的亲热以此来拉近距离。使用“哥们儿”这一语言民俗的主要是15至25岁的年轻人,这是因为他们传统意识较为淡薄,喜欢标新立异。“哥们儿”是一个男性之间使用的语言民俗,但是也有一些年轻女性在称呼同性时使用,以显示像男人一样的豪爽和大气。从交际双方的关系来看,男性使用“哥们儿”可以称呼熟人也可以称呼不熟悉的人,而女性使用一般是对熟人的称呼。从交际双方的年龄来看,主要是年龄相仿者用“哥们儿”进行称呼。再看“哥们儿”出现的场所,它主要使用的场合是一些非正式的场合如家里,小饭馆里等,不用于其他正式交际场合。机关工作人员对“哥们儿”的使用有着鲜明的区分,当他在工作场合与领导、同事办公时,他不会使用“哥们儿”这种称呼,但在家中或街上就可能使用。
  “哥们儿”这一语言民俗的文化背景有两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首先,都市群体的人际关系以业缘关系为主,宗族血缘关系的范围极其狭窄,这也是都市群体区别于乡村群体的一部分。由于城市人口流动频繁,生活节奏快,即使是同一居民区的人也没有明确的辈分关系,只能依靠年龄来确定其辈分,例如,称呼相当于父辈的人为叔叔,而不会称呼比父亲年龄大为大爷,比父亲年龄小为叔叔。其次,“哥们儿”是一种拟亲属称呼,将用于血缘关系的词语用于非亲属关系中,这是受到了传统的宗法观念和称谓语的影响,虽然城市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文化,但在许多方面仍然有着传统文化的踪迹,传统的文化观念认为有最基本的三种人伦:父子、兄弟、夫妇。
  决定“哥们儿”语言习俗产生、发展的背景是城市文化环境,这也决定了它所蕴含的文化和礼俗功能,现场处境则体现了其具体的表达形式,将文化背景与现场处境相结合,我们就能比较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这一语言民俗。
  三、结语
  语言民俗情境的构成要素与文化背景和现场背景密不可分,语言民俗的情境与民间语言的功能、使用场所、意义等息息相关,讨论如何构成语言民俗的情境就不能脱离民间语言,将其与民俗语言情境相结合,民间语言以一种立体的文化形式呈现出来,语言民俗的情境讨论结合当地活生生的民俗活动进行讨论,才能实现对语言民俗现象的有效认识。
  参考文献:
  [1]陆宗达,俞敏.现代汉语语法(上)[M].北京:群众书店,1954.
  [2]陈克.中国人说话的俗趣[M].百观出版社,1995.
  [3]曲彦斌.民俗语言学[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田耿辉(1977-),女,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讲师,语言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民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