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洋感旧集简论

2012-12-31 00:00:00张亚琼
群文天地 2012年14期


  摘要: 《感旧集》是王士禛编选的一部诗歌总集。该诗集是王士禛感时怀旧、提倡神韵之作,选录诗人三百三十家,诗歌两千五百多首,且多以明清之交遗民为主。本文主要研究《感旧集》一书的编纂缘起、选诗特点,由此来看王渔洋的诗学观。
  关键字:编纂原因;神韵说;以人存诗;布衣之诗
  《感旧集》是王士禛中年编选的诗歌总集,收录很多师友的诗歌,该集成书于康熙十二年(癸丑)、十三年(甲寅)间,原本只列了所选诗人姓名及诗歌,王渔洋殁后,其外甥搜索其原本不得,只得了散页若干,然后抄存此目录得四大卷,卷百余页,加抄本序一共为十六卷,同时,在每卷之后有补遗,如钱谦益《古诗一首赠王贻上》入补遗者。该集多体现了王士禛以神韵为主的诗学风尚,本文从编纂缘起、选诗特点、等方面对《感旧集》进行一次梳理。
  一、编选缘起
  王渔洋编选《感旧集》的一个直接原因即其兄西樵的去世。《居易录》有云:“士祯与西樵先生为兄弟四十年,抚我则兄,诲我则师,真有如子由所云云者。先生殁,礼部公泣渭士禛曰:‘尔有尔兄实有牙生辍弦之痛,岂但鴒原之悲也。”①康熙十二年七月二十日酉时,西樵卒,王渔洋在悲凄中感念西樵及诸友,悲伤之情难于言表。昔日好友,数年之间,零落殆尽,所以不免产生死生挈阔之感。正如其在《感旧集》自序中所说:
  感子桓来着难诬之言,辄取箧衍所藏平生师友之作,为之论次,都为一集……通为八卷,存殁悉载,窃取箧中收季川中州登敏之例以考功终,命曰感旧集。②
  这是王士禛编选《感旧集》的原因之一。
  《感旧集》的编选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即时代原因。神韵诗的编选不仅可以消释遗民反抗新廷的情感,还可以成为诗人承平的工具。明末清初,公安派的“性灵说”,竟陵派的“孤深幽峭”的诗风使诗歌的取材变的越来越狭窄,王士禛编选《感旧集》,多选神韵之诗,这其实也是对明末诗风的一种反拨。这一时期,遗民众多,而且多呈现出与朝廷对立、不合作的姿态,王渔洋的“神韵说”可以起到消释这种情感的作用,这种含蓄蕴藉的诗风更利于表达诗人的情感,得到了诗坛大多数人的响应。正如张丽丽在《博学鸿儒与清初诗风之变》一文中所说:“王士禛之诗,温而能丽,娴雅多则,冲融懿美,是‘盛世清明广大之音’;而这种情意深沉、意在言外的表达方式也符合遗民吞吐不尽的内心隐情,使他们的压抑的精神得到了慰藉。”③这种温厚和平的诗风对转变这种离立的状态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选诗特点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风格的诗歌,宗尚不同,风格各异。那么总集的编选就跟编选者的诗歌取向及交游网络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总集也反映了编选者本身的一种诗学观点,也可以由此窥见当时诗歌的风格走向,正如朱则杰在《关于清诗总集的选人与选诗》一文中所说:“大量齐名并称的诗人群体,常有相应的诗歌总集问世;不少并称群体的形成,还恰恰是基于相应的诗歌总集。”④(《关于清诗总集的选人与选诗》朱则杰)王渔洋《感旧集》的编选也正是如此,从该集可以看出王渔洋的诗学观点及其选诗标准。
  (一)多选神韵诗
  《感旧集》成书于康熙十二年(癸丑)、十三年(甲寅)间,这是王士禛对其诗歌标准的初步确立时期,该集选录诗人三百三十人,所选诗歌以神韵居多。《感旧集》后八卷是删选《神韵集》而成,同时,王士禛又说“先是士正尝集同时吾辈诗为《神韵集》,兄剧爱其书,趣便成之,未及卒业。兹感念存殁,别次平生师友之作为《感旧集》,而以《神韵集》所录旧本,割什三以附益之。”⑤(《感旧集》)由此可以看出《感旧集》以“神韵”入诗的一个标准。
  在选诗方面,王渔洋多以自己的观点为主,只选录与自己诗风相近的风格的作品。所以出现了一些诗人的著名的诗,在《感旧集》中反而没有入选。例吴伟业《圆圆曲》是其“梅村体”的代表之作,但是却没有出现在《感旧集》中,郑方坤《梅村诗抄小传》中说道:“其诗词乐府,故国旧君之思,流连言外……皆可备一代诗史”,⑥正如卢见曾为该书所作的《凡例》中所说,入选诗人“遭遇不同,情性各异,而一经先生选次,如金之入大冶,渣滓悉化,融炼一色”。⑦一些风格不同的作者,经过王渔洋的选择,都成了风格恬淡,平和蕴藉的诗人。
  钱谦益《初学集》、《有学集》为入清前后所作,风行一时,其中所作诗歌,有好多无顺治年号而仍沿用旧例,明显的触犯了当时的禁忌,乾隆下诏对其书进行了焚毁。王士禛《感旧集》选录钱谦益诗歌三十七首,其中多首诗歌选自《初学集》、《有学集》,但是对一些有明显反清意识及故国情怀的诗一律不选,而是多选了一些富有神韵意味的作品。
  “橘柚秋风十里程,垂虹亭下水芜平。龙拖急雨长桥过,遮却吴江一半城。”(《过松陵》)
  “山水有真意,澹然心目间。流云过飞鸟,极尽心亦闲。幽泉满清听,高人时掩关。元言连日夕,叹息未能还。”(《晚步》)
  “冉冉扁舟鸟信风,木兰花落绿荫通。传闻汉上多游女,空闭青楼细雨中。”(《微雨》)
  在《感旧集》中,这样神韵风格的诗不在少数,王渔洋从神韵的要求出发,一再强调诗歌创作的“兴会神道”的重要性,以及对冲淡、平和、含蓄的诗歌风格的提倡,从总体上加深了人们对神韵的认识。
  (二)以诗存人
  “以诗存人”是最常见的一种编选诗歌总集的选法,是通过诗歌来达到保存诗人资料的一种方法。古代诗歌总集的编选,受诗人的地位、名望等因素的影响。如果诗人社会地位比较高,那么完全有能力编选自己的诗集。对于一些社会地位比较低或者比较贫穷的诗人,他们要流传后世的途径只有通过总集的编选。
  是集所载皆是王渔洋的师友,所以原本只列了名字。王渔洋殁后,其外甥搜索其原本不得,只得了散页若干,然后抄存此目录得四大卷,卷百余页,加抄本序一共为十六卷,同时,在每卷之后有补遗,如钱谦益《古诗一首赠王贻上》入补遗者。
  王渔洋早期跟遗民交往甚厚,在《感旧集》中,他大多是选择了亲朋好友等一批与自己相近的人物,此集以感旧为名,其中的寓意显而易见,这不仅是对友人的怀念,通过此本诗集提高了自己,彰显了自己的道德品质,同时,也达到了存人的目的。
  (三)多选布衣之诗
  顺治十七年(1660年),王士禛任扬州推官,这一年,他开始了与遗民的大量的交往。在任扬州推官的五年时间里,经常与遗民酬唱交游,跟许多遗民有密切的关系,其中的三次大型的文学活动,两次修褉红桥,还有冒襄水绘园聚会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在这一段时间中王渔洋创作了大量的感时怀旧之作,同时积累了大量的人脉,这为他后来登上诗坛盟主,提倡自己的诗学风格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余在广陵五年,多布衣交。”⑧(《带经堂诗话》)在王渔洋的《感旧集》中,选录了大量的布衣诗人,王渔洋一生位高权重,文学地位显赫,但并没有因为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取舍,而是以人品和文章交友,这使得他很快的取得了很高的名望,这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他的选诗标准。在《感旧集原序中》这样说道:
  “新城王先生阮亭以诗名天下,久於学,无所不博,其交友较予尤广,感时怀旧,辑平生故人诗存殁兼录凡五百於首,而以哲昆考功终焉,入是集者,山泽憔悴之士居多,故皆予旧识。”⑨(《感旧集 原序》
  对于一些应制投赠之作,王渔洋的态度多是置而不录,而是多选择了那些平生故人的感时怀旧之作,这一部分诗作大多是与遗民交游唱和所作,都被王渔洋选入此集。葛芝在《候研德文集序》中这样写道:“裁量人品,以澄清者自任者,几道与研德尤甚。每得一士,未尝不走相告也;闻一败类,未尝不走相戒也。”⑩由此可以推断出当时遗民的状况,以及王渔洋此举在遗民当中的必然影响。
  明末诗风流弊甚多,使诗歌一度陷入了模拟、空洞的境地,这也是明末清初诗歌的主要分歧所在,王士禛试图矫正这一流弊,提倡神韵说,倡导一种冲淡含蓄的诗歌风格,来扭转当时诗坛的风气,这一做法对后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是他对清初做的一个重要的贡献。清初文坛上的“盛世之音”,他功不可没。
  注释:
  ① [清]王士禛《居易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清]王士禛《感旧集·自序》,清乾隆十七年刻本。
  ③ 张丽丽《博学鸿儒与清初诗风之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11月第39卷第6期。
  ④ 朱则杰《关于清诗总集的选人与选诗》,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⑤ [清]王士禛《渔洋感旧集序》,清乾隆十七年刻本。
  ⑥ [清]郑方坤《梅村诗抄小传》,中华书局。
  ⑦ [清]王士禛《渔洋感旧集·卢见曾凡例》,清乾隆十七年刻本。
  ⑧ [清]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⑨ [清]王士禛《渔洋感旧集序》,清乾隆十七年刻本。
  ⑩ [清]葛芝《卧龙山人集》,北京出版社。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