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汉语中,动词“缺乏”和“缺少”的使用频率较高。由于意义和用法极其相似,两者的差异已经很难感知,导致混用和误用的现象日益增多。本文采用倾向性统计分析的方法,从语义选择、句法功能、语用价值等方面对“缺乏”和“缺少”的可替换度规律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缺乏;缺少;同义词;倾向性;可替换度
引 言
首先来看三对例句 :
(1)a.如果人们体内缺乏维生素A或胡萝卜素,视紫红质减少,对弱光的敏感性就会降低。
b.如果人们体内缺少维生素A或胡萝卜素,视紫红质减少,对弱光的敏感性就会降低。
(2)a.由于食物来源缺乏,只要得到一点,也要在原始群中分食。
*b.由于食物来源缺少,只要得到一点,也要在原始群中分食。
(3)a.这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两个方面,缺少一个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b.这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两个方面,缺乏一个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例(1)中,“缺乏”和“缺少”可以自由替换。例(2)“缺乏”不能替换为“缺少”。例(3)的“缺少”则不能替换为“缺乏”。这对同义词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自由替换,什么情况下可以有条件地替换,其规律是什么?这就是本文要重点讨论的问题。
语言具有概率性。我们试图采用“在多样性基础上进行倾向性考察”的研究思路,对“缺乏”和“缺少”在语义、语法、语用方面的优先序列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其可替换规律。
一、语义选择的倾向性及其对可替换度的影响
(一)抽象体词性成分的选择倾向及可替换度
我们对200条例句(“缺乏”和“缺少”各100条)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缺乏”明显倾向于选择搭配抽象体词性成分,而“缺少”则相反。
由上表可以看出,“缺乏”所搭配的体词性成分多为指称抽象事物的名词性词语。“缺少”所搭配的体词性成分多为指称具体事物的名词性词语。
(二)搭配数量结构的选择倾向及其压制作用
我们对200个句子进行了统计,发现有8例宾语为数量性结构的句子,全部是由“缺少”作谓语,无一例使用“缺乏”。也就是说,在搭配数量体词性成分时,“缺乏”和“缺少”的可替换度为0。
刚才论述了“缺少”倾向于搭配指称具体事物的名词性词语。而可用于搭配数量结构的功能为“缺少”搭配抽象性词语提供了帮助。如:
(4)a.自古以来,翻土和耕地是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第一步。
*b.自古以来,翻土和耕地是农业生产不可缺乏的第一步。
“第一步”本是抽象性词语,不适于用“缺少”来搭配,但由于它同时是数量性结构,所以反而只能用“缺少”,不能用“缺乏”。这说明,数量体词性成分的选择倾向对抽象语义选择倾向具有压制作用。
二、句法功能的异同及其对可替换度的影响
(一)“缺乏”和“缺少”句法功能的共性
和大多数动词一样,“缺乏”和“缺少”在句中的主要功能就是充当谓语成分。我们观察的200条例子全部如此。且“缺乏”和“缺少”都具有及物性,可以带各类宾语。因此,在作带宾谓语动词时,二者的可替换度高。
(二)“缺乏”所构成的动宾结构与主谓结构的转换功能
我们在语料中发现,“缺乏”句有宾语前置的用法,“缺乏”组成的动宾结构可以转换为主谓结构。如:
(5)这样,朝廷在起草诏、诰、章、表等应用文书时,便极感缺乏人才。
(6)计划执行的前夕,1951年8月,周恩来就明确说过:现在“人才缺乏,已成为我们各项建设中的一个最困难的问题”。
动宾短语“缺乏人才”可以转换为主谓短语“人才缺乏”,且不影响句子的基本意思。而“缺少”则不具备这种转换功能。
(三)“缺乏”的量范畴表示功能
与一般动词不同,我们发现“缺乏”可以受范围副词或程度副词的修饰。如:
“全部缺乏”、“极度缺乏”。但是“缺少”则不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我们认为“缺乏”具有一定的量范畴功能。
(四)“缺少”与“不可”的常用搭配情况
我们在语料中发现了一类大量的常用搭配:“不可缺少”。在“缺少”的100条例句中有50条都使用了“不可缺少”,占到了50%。这是“缺少”所特有的,“缺乏”则无此用法。
三、特殊的语用价值对可替换度的影响
(一)常用性
在CCL北大语料库(网络版)中,我们搜索到“缺乏”和“缺少”的用例数量如下:
可以看出,在古代汉语中,表达【缺乏】义时,人们倾向于选择“缺少”;而在现代汉语中,表达【缺乏】义时,人们明显倾向于选择“缺乏”。这说明,现代汉语中“缺乏”的常用性明显高于“缺少”。
(二)信息量
Halliday(1967)、温锁林(1999)等学者认为信息安排原则主要有:(1)信息有新旧之分;(2)旧信息先于新信息;(3)单一新信息限制。随着句子的推进,线性顺序靠后的成分比较靠前的成分提供更多的新信息。
前面提到过,“缺乏”所带宾语可以前置,将动词“缺乏”置于话语末端,是新信息的典型位置,交际价值较大。可用来强调、突出【缺乏】义。请比较:
(7)a.我国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境:物资缺乏,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人民生活困难。
b.我国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境:缺乏物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人民生活困难。
(三)积极性
我们在语料中发现,“缺乏”所带的宾语,一般具有积极的性质,或虽为中性词但却临时被赋予积极意义,例如:
(8)缺乏兴趣,就会影响注意。
(9)他们打得很积极认真,只是缺乏良好的教练和竞争。
这表明,“缺乏”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说话人所认为“缺乏”的事物在他自己看来是积极的,有必要的。
四、结 语
(一)语义选择的倾向性对可替换度的影响规律
1.在搭配抽象性词语时,二者的可替换度为39%,高于搭配具体性词语时的26%。
2.当体词性成分为数量结构时,在我们观察的范围内,不能使用“缺乏”搭配。二者的可替换度为0。
3.体词性成分的数量性语义选择倾向对抽象性语义选择倾向具有压制作用。当体词性成分既是数量结构,又指称抽象事物时,二者的可替换度遵循数量结构的选择倾向。
(二)句法功能的倾向性对可替换度的影响规律
1.作带宾谓语时,“缺乏”和“缺少”可以进行替换;宾语前置情况下,二者不能替换。
2.需要表示量范畴时,二者不可替换。只能使用“缺乏”。
3.与“不可”搭配时,二者不可替换。只能使用“缺少”。
(三)语用价值差异对可替换度的影响规律
1.“缺乏”的常用性明显高于“缺少”,适用范围更广,因此用“缺乏”替换“缺少”的可替换度比用“缺少”替换“缺乏”更高。
2.在需要突出【缺乏】义,提高信息强度时,倾向于使用“缺乏”,一般不能被“缺少”替换。
3.所带宾语为积极性质的或需要被赋予积极意义时,倾向于使用“缺乏”。
参考文献:
[1]储泽祥.在多样性基础上进行倾向性考察的语法研究思路[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2).
[2]刘琪.时间名词“终身”和“终生”的可替换度研究[J].文学界,2010(6).
[3]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温锁林.汉语句子的信息安排及其句法后果[A].汉语语法特点面面观[C].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6]Halliday,Michael A.K. Notes on transitivity and theme in English,part2[J].Journal of Linguistics,1967(3).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