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门德尔松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作品的风格温柔舒适、优美恬静、完整严谨、极少矛盾冲突、富于诗意幻想,反映出他生活上的安定富足。门德尔松的姐姐范尼在音乐方面的天分也不可小觑,天分极高,并且与弟弟的音乐创作密不可分,无论是在音乐的世界还是在情感、生活方面,都与菲利克斯有着不可分割的情感。
关键词:门德尔松;范尼;天才姐弟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是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德国犹太裔作曲家,被誉为浪漫主义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作品以精美、优雅、华丽著称。门德尔松出生于汉堡一个犹太家庭。祖父是哲学家,父亲是成功的银行家,母亲是钢琴家,他的钢琴启蒙课就是母亲教的。不得不提的是费利克斯的姐姐范尼,她在钢琴和作曲方面的天赋令人惊叹,而且是费利克斯的挚友。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是个钢琴神童,九岁开始公开演奏,十岁时为《诗篇19》谱曲,十二岁已写出一首钢琴四重奏(op.1),十四岁组织自己的私人乐队,十六岁发表第一首杰作《弦乐八重奏》,为大家所熟知的《仲夏夜之梦》序曲在十七岁时完成。在费利克斯·门德尔松二十岁的时候,他在柏林歌唱学院指挥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以此来宣传巴赫的作品,正是费利克斯的这场演出,使得巴赫的作品呈现在了大众面前,这是一次音乐的启蒙运动,他使被人们遗忘了几乎一百多年的巴赫的作品重放光芒,这是音乐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从此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巴赫。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在艺术上得成就是突出的,他首创了钢琴小品《无词歌》,这种作品题材指的是把旋律优美的钢琴小曲以音乐日记般的形式记录下来,音乐篇幅短小,旋律如歌般优美,非常具有可听性。不得不提的是他对标题音乐做出的重要贡献,他创作了著名的《仲夏夜之梦》、《苏格兰交响曲》和《意大利交响曲》,他把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音乐特点融合在一起,使得音乐不仅仅有古典音乐的严谨,还带有浪漫主义的幻想风格。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是继莫扎特之后最完美的曲式大师,古典主义的传统与浪漫主义的志趣在他作品中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赋予作品以一种诗意的典雅。他善于将美妙的旋律纳入正规的古典曲式。在音乐教育方面,费利克斯·门德尔松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创办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为后来德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是公认的音乐神童,但是对于门德尔松的姐姐范尼,人们知道的并不多。范尼一生中写过四百余部作品,但是最终发表的只有几十部,我们仅仅通过这一小部分,便可以想象这位音乐天才的天赋才华。范尼比弟弟大四岁,从小和弟弟一起学习音乐,在学习的过程中,范尼便显示出了和弟弟一样非凡的音乐才华,老师甚至评价范尼的天分在弟弟之上。在门德尔松去柏林音乐学院学习后,他的音乐才华渐渐展露无遗,于是他们的父亲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了弟弟身上,并且支持门德尔松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此时此刻,范尼渐渐的和弟弟的音乐道路渐行渐远。时隔几年后,范尼嫁给了比自己年长的一个画家,汉塞尔。虽然汉塞尔对于音乐并不十分在行,但是也很支持妻子,并且鼓励范尼发表自己的音乐,虽然有丈夫的支持,但范尼并没有展露自己在音乐方面的才华,只把音乐当作业余爱好。而与此同时,弟弟开始了长年累月为家族的音乐梦想而奋斗,成为欧洲最瞩目音乐巨星,姐姐则安坐家中,相夫教子。
范尼的一生和她的弟弟不可分割。他们一起长大,一起接受教育,一起到柏林上学。他们都是音乐天才,也只有他们才能互相洞悉彼此之间的音乐世界。
范尼的一生中的演奏几乎没有间断,但是只局限于家庭和小型沙龙中。范尼的音乐创作也没有停止,但是绝大部分都只是在私人的场合中演出。菲利克斯是范尼最忠实的听众,对于姐姐的作品,他都发自内心地喜爱。他是真正懂得范尼音乐的人。范尼自己的音乐才华,不能通过自己发挥出来,但却完全投射在了菲利克斯身上。门德尔松的音乐大多带有女性独有的细腻和温柔,很难说其中没有范尼的影子。比如孟德尔松最著名的作品,《 e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就堪称小提琴音乐世界中的极品。1847 年5 月份,年仅42 岁的范尼由于高血压,在演奏钢琴的时候突然昏倒在钢琴旁,12 个小时后就告别了人世。菲利克斯听到这个消息后完全陷入崩溃,一场大病袭来,以致他根本无法赶往柏林参加范尼的葬礼。病虽然好了,但是菲利克斯从来没有从悲痛中恢复过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菲利克斯做了几件他认为最有意义的事。首先是整理出版了姐姐的几部作品,终于在自己生命结束之前让范尼的音乐呈现在大众眼中,其次就是写下了他最后一部完成的作品,F 小调弦乐四重奏。
参考文献:
[1][德]罗姆尔.范尼·门德尔松——亨塞尔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2]徐丽雯.不可不知的音乐世界[M].南海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苏方崇,女,蒙古族呼和浩特人,厦门大学艺术学院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