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跨界”可谓一种新锐的生活态度与审美方式的融合。跨界是让原本毫不相干的元素,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利用跨界自身的互补性功能创造并呈现一种立体感和纵深感。当下艺术所涉及的主题已不仅是纯粹的艺术本体问题。当代艺术与其他学科如何结合的问题,已成为当代艺术当代艺术家的思考与实践的新方向。本文通过论述跨界在艺术领域的发展现状、意义,展现跨界的价值——让原本毫不相干,甚至矛盾、对立的元素擦出灵感火花和奇妙创意。
关键字:跨界;创意;艺术;审美
近年来,许多国际知名的电影导演,如英国的安东尼?明格拉、美国的伍迪?艾伦和中国的张艺谋都先后涉及歌剧,艺术家的华丽转身,掀起了国际流行的“跨界”风潮。其实“跨界”风潮由来已久,笔者个人认为这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艺术不断前行的必然要求。
一、跨界是发掘艺术家的一方沃土,是艺术创作的内在源动力
在全球化、多元化的今天,当代艺术从来都不单调,艺术家们也不断向多领域辐射、扩张,甚至尝试“跨界”重组,这是时代发展给艺术家们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笔者认为艺术家可以有多种创作方式,艺术创作是要表达艺术家的思想状态,艺术家想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这就需要自己去寻找。英国的安东尼·明格拉、美国的伍迪·艾伦和中国的张艺谋等许多国际知名电影导演涉及歌剧,说明他们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萌发出新的创作冲动,驱使他们要寻找更适合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元素。艺术家的这种“创作冲动”永无止境,也就是这种永无止境“创作冲动”,才使得艺术得以不断发展、延伸。
一个人在某一领域取得一些成绩和经验,在其它领域同样也有机会做得很好,艺术作品不能只停留在想象的阶段,需要有行动力和坚定信念去完成,“跨界”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和兴趣,更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据我了解,张艺谋原先是摄影师,“跨界”成了国际知名电影导演,之后不仅涉及歌剧,还涉及舞剧、实景表演等众多的艺术领域,这说明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过程也是不断发现自我、挑战自我的过程。
二、跨界源于艺术作品需要更充分的表达
艺术家进行“跨界”创作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中,“跨界”不是追求的目标,它其实本来就存在,只是在等待被发现。“跨界”风潮其实是由市场来驱动的,有了跨界的土壤、跨界的资源,才会有跨界艺术家,不管艺术家愿意不愿意,是市场在逼迫艺术家跨界。目前不好去定位“跨界”风潮,这种新兴的艺术潮流还在探索当中,我个人认为“跨界”风潮中的艺术家更需要综合能力和艺术修养:包括对创作元素和当代艺术的敏锐度的把握,对艺术和材质的把握、艺术素养的积累等等,艺术家不应盲目去跟风,而应根据自己的创作需要去选择材质和表达。跨界创作能使当代艺术更具多元化,使艺术家的表达手法更充分,使当代艺术与大众审美更贴近,使跟随时代的观念能够得到更有效的推广。
三、跨界是艺术作品市场化运作的产物
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行业与行业的相互渗透相互融会,行业与行业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跨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最潮流的字眼,从传统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跨界的风潮愈演愈烈,俨然代表一种新锐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的融合。
西方经济学对于商品“互补性”的界定,通常是指在功能上互为补充关系的,比如相机和胶卷,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等。而“跨界”营销行为所需要界定的互补关系,不再是基于产品功能上的互补关系,而是基于用户体验的互补关系,在营销思维模式上实现了由产品中心向用户中心的转移,真正确保了用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跨界”在营销界早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只是到了如今,营销人士对于“跨界”营销的重视,已经远远超越了以往。越来越多的著名品牌,开始借助“跨界”营销,寻求强强联合的品牌协同效应。 在艺术也推崇市场化运作的今天,艺术作品交易亦遵循该原则。
每一个优秀的作品,都能比较准确地体现目标受众的某种特征,但因为特征单一,往往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也比较多,尤其是当出现类似的竞争者,这种外部因素的干扰更为明显。而一旦寻求到一个可互补的作品,通过多角度对目标群体特征的诠释,就可以形成整体的、立体的印象,使受众产生更具张力的联想。
审视跨界现象的发生,可以轻易发觉,跨界的根本原因在于,当一个文化符号还无法诠释一种生活方式或者再现一种综合消费体验时,就需要几种文化符号联合起来进行诠释和再现。
当今的市场化运作的艺术作品之间可谓竞争激烈,艺术作品的同质化、模范化大大削弱了作品本身的竞争力。艺术跨界发展使不同领域的作品相互映衬和相互诠释,实现了从平面到立体、由表层进入纵深、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认可、由视觉、听觉的实践体验到联想的转变,做到了创作者、受众和市场的更好的融合。
参考文献:
[1]王静,崔君霞.跨界:当代艺术的跨领域实践者及其思考[M].新星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刘 俐,女,福建福州人,厦门大学艺术学院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