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民族声乐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的,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艺术结晶,以行腔韵味为特长,并与形体表演浑然一体的情,声、字、腔相映生辉的综合演唱艺术。本文将重点分析下民族声乐的发展情况及其特点。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
一、概述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是世界声乐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从劳动起源开始,先后经历了封建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解放后和改革开放等几个发展阶段。我国民族声乐是以目前我国音乐(艺术)院校中民族声乐专业为代表的,因此不同于民歌、说唱、戏曲的演唱。它是在继承并发扬传统演唱艺术精华与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欧美声唱法的歌唱理论和优点而形成的,具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精神特征的新民族歌唱艺术。中国民族声乐是从上世纪20年代逐步形成的,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
二、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一)封建中期唐代以后
这一阶段,民族声乐发展到了空前的繁荣时期。国家设立了更为完善的音乐创作机构,并聚集音乐家达一千多人,从事歌曲收集和创作,也造就了很多技艺著名的人才,从此,民族声乐开始进入正规化、规范化的轨道。这一时期有很多有价值的歌舞曲目相继产生,例如:唐大曲、宋杂剧、元曲、昆曲、清代的京剧等。清代对歌唱训练方法要求比较严格,也写了一些具有很高价值的声乐理论,这些举措也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资产阶级革命后期
当时的中国即进入了特殊的时期,人民受到了军阀和日寇的侵害,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由于国家的灾难,使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与以往不同的多层次的声乐作品。
(三)改革开放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声乐也相继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很多声乐工作者积极投入到民族声乐的理论以及实践的研究中,追求和探索传统唱法中的精华,又借鉴了西欧美声唱法中科学的发声技术。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探讨,最终形成了一种民族化的、科学的演唱技法。
(四)进入新时期之后
新时期民族声乐克服了音符的简单配合,近距离地观察与透视生活,突出地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这种抒情风格无论在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上,与50年代相比都呈现出极大的不同,带有新时期鲜明的烙印。这一时期的歌曲普遍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气息,从多个侧面反映出了中国各族人民丰富的精神生活,继承并发展了传统民族音乐。
另外,伴随着民族音乐的兴起,也出现了军旅歌曲和主旋律作品。
三、民族声乐的风格特点
(一)声乐特点
1、音色自然、甜美。音色是民族声乐重要的审美原则。目前,我国民族音乐比较重视对作品意境的描绘和表现,民族唱法追求音色的甜、脆、圆、亮,在与民族语言结合中讲究咬字、吐字的清晰准确。近现代我国出现了很多民族歌唱家,有彭丽媛、宋祖英、李谷一、蒋大为等,他们都具备了以上的特色。
2、歌唱语言的艺术性。歌唱语言的艺术性主要体现的是“字正腔圆”,我国民族声乐十分注意发声与咬字的协调,要求在字准、字正的基础上,塑造出动人的声腔,从而使歌唱情真意切,生动感人。
3、演唱个性的多元化。我国每个民族都形成了特有的演唱风格,一个是体现在了地理环境的影响上,南方气候温暖,青山绿水。因此,演唱表现出了清秀、柔美的特点;另一个是体现在民族语言的影响上,演唱团体都采用自己民族的语言演唱。这种演唱个性化的产生,体现了民族音乐的成熟和它所特有的丰富内涵。
(二)审美特点
1、音韵美。音韵美是传统声乐作品和声乐表现独有的美学特征,歌唱是音韵美的直接体现,在舒展的行腔中蕴含着饱满、鲜活的音韵动态。歌唱者根据旋律的音高、力度、音色进行表现,使旋律能达到完美的表情效果。民族特色的音乐与民族特色的语言高度融合,形成了明亮优美的曲调,也产生了独特的音乐美感。
2、意境美。意境美就是歌唱者的行腔韵味所能够达到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使观众通过声腔之美联想产生犹如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我国传统的艺术审美情趣也常常以意境高下、真切感人来衡量艺术表现的成败。
3、唱腔美。声腔之美是歌唱时以语言为中心,并按照自己特有的审美习惯和歌唱技巧对唱腔进行润饰和美化。韵味的体现要靠歌唱家对声腔的仔细揣摩,将民族语言中特有的音韵动态生发出来。为了使演唱获得婉转而有情致,还要对歌曲所表现的声音基本形象及音色、唱腔等进行精雕细琢。
四、结束语
总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我国民族声乐经过了继承和发展,已经形成了具有丰富的演唱形式、科学的训练方法及妙不可言的风格特点在内的方法和体系。做好民族声乐发展及特点的研究,对于欣赏和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宗堂,张效中.声乐研究与实践[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2]马迪.民族声乐的发展及其风格特点[J].电影评介,2009(07).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分校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