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十二支曲”中暗示十二钗命运的起结谈后四十回续书的“有形无神”

2012-12-31 00:00:00刘书宏
群文天地 2012年14期


  摘要:《红楼梦》后四十回确实稍补了其书未完的遗憾,但本文从对《红楼梦》十二支曲暗示对十二钗命运的起结进行分析,与续书进行比较发现后四十回的续书空有符合预示之形,没有把握住原著的主要故事情节:贾家上下树倒猢狲散的悲剧;以及十二钗这些核心人物的命运安排。仅仅做到形似,而并没有赋予其背后的悲剧意义,使得人物形象的悲剧意义和发人深省的哲思大打折扣,可谓“有形无神”,从而与前八十回合在一起给人以“貌合神离”之感,降低了整个艺术作品的价值。
  关键词:红楼梦十二支曲 ;暗示;命运; 后四十回
  洪秋蕃在《红楼抉隐》中说:“红楼妙处,又莫如起结之奇。开卷一叙,已将结局倒摄一百二十回之前。……”熟读《红楼梦》的看客应该都知道,第五回中的《红楼梦》十二支曲以及“金陵十二钗”册子是全书的主旨总纲以及主要人物情节的总安排。而且警幻说过:“此或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偶成一曲,即可谱入管弦。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之妙。”第八支曲的甲戌夹批道“题只十二钗,却无人不有,无事不备”。这些不难说明,除第一支红楼梦引子和最后第十四支收尾属总括故事情节发展大纲,中间的十二首,应是各自咏叹十二个人,概述发生在她们身上的悲剧故事,感慨她们悲惨的命运。笔者以此为依据结合正册的诗画,与后四十回续书做对比来分析续书的价值。由于秦可卿和迎春的故事在前八十回已叙述完毕,这里不多记。
  一、红楼梦十二支曲的分析
  第一支引子,起到的是总起全局结构的作用,其用意强调的是“怀金悼玉”的主旨。余下依次为十二钗的命运起结。最后,也属总结性的第十四支“收尾飞鸟各投林”:“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指的应是贾府最终的结局应是家道衰败,贫困潦倒。贾府众人就像无法觅食的鸟儿,死的死,散的散,回归到一种“无”和“干净”的状态。
  (一)薛宝钗嫁给宝玉,宝玉出家后独自一人生活,贻误了一生
  第二支曲名“终身误”,说的是宝钗和宝玉的悲剧婚姻使得宝钗贻误了终生。宝钗空守着“金玉姻缘”,而宝玉却难忘“木石前盟”。从曲中不难看出,宝玉纵然是娶了宝钗,但是仍然没有忘记黛玉,他和宝钗之间的夫妻相处,虽然相互尊敬,相互礼貌平等;却始终是违心的。据小说中其他伏线和暗示,宝玉最终是出家为僧,抛下宝钗一人生活,而且也没有留下子嗣。
  (二)林黛玉应是在宝玉婚前泪尽而逝
  第三支曲名“枉凝眉”正是黛玉的写照。黛玉其短暂一生所系唯有宝玉,所以此曲说的是黛玉和宝玉的爱情悲剧。黛玉乃绛珠草木之魂,宝玉便是那顽石之灵。宝黛之缘,因木石前盟而遇,但绛珠仙子只为还泪而来,所以,黛玉一生的心事——与宝玉的婚事,却最终难以实现。因此,黛玉每每临风嗟叹,宝玉日日牵挂忧心。守着今日的彼此,却不能保全对方的将来,如拥水中之月,执镜中之花,终是似有实无。纵然两心都相许,却难展黛玉终日紧锁的眉头,想那黛玉眼中能有多少泪珠,最终也只能泪尽而逝。
  (三)元春突然暴毙宫中
  第四支名“恨无常”,所暗指元妃再风光也躲不过无常二字。结合诗画来看, “弓”与“宫”同音,画中的香“橼”与“元”同音,所指应是元春。诗中“榴花开处”之句大致指的是元春充入后宫,终于得到皇上的宠幸,得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如曲中所写,所谓的荣华富贵都得到了,真说得上是迎春、探春、惜春此三春合起来都未必能达到元春那样的风光,但这些又怎能躲得过“无常”二字。正当元春风光正好,却突然间芳魂消逝,甚至来不及向父母辞别,只能托梦告知父母及族人,要早退步抽身于世事的争斗!
  (四)探春于清明远嫁海外,无缘再与家人团聚
  远嫁海外的探春正好应了第五支曲“分骨肉”,而且是在清明时节出嫁,再难与家人团聚。她纵有精明的理家才干及不输给任何须眉的大志,却挽救不了贾府没落的大势及自己与家人离散的命运。
  (五)史湘云嫁得如意夫婿,却只是短暂的幸福,没能白头到老
  生性豁达的湘云其实一直都生活在“乐中悲”的状态,连曲带诗画分析,同样是失去双亲,湘云则不同黛玉,是天生的一副爽朗性格,大大咧咧,豁达之中又存不输于男儿的英气。根据曲中所写,湘云理应是嫁了个能配得上他的“才貌仙郎”,以弥补其幼年的坎坷和凄苦,却没有能跟爱郎天长地久地在一起。从“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暗示来看,死去的应该是湘云的丈夫。
  (六)妙玉在贾府败后不幸坠入风尘,沦为妓女,无缘于“王孙公子”
  妙玉确实是“世难容”。从黛玉、湘云中秋联诗时,她在二人联句之后独自续完,黛玉湘云二人读后“皆赞赏不已,说:‘可见我们天天是舍近而求远。现有这样诗仙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可见,妙玉确实才情高妙,只可怜这样一个旷世佳人却只能常伴青灯古佛,把这大好的青春辜负。最后更是不幸陷入风尘。
  (七)惜春最后看破世事,出家为尼,化缘为生
  眼见元春暴毙宫中,迎春受虐而亡,探春远嫁海外;贾府的衰败落寞,惜春看破尘世,唯有出家,以求了悟。贾府最后已经树倒猢狲散了,抄家、削官、罢爵之后,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她不可能在栊翠庵里还有紫鹃服侍修行,只能自己“独卧”青灯,“独坐”看经。
  (八)王熙凤被休回金陵之后,死在金陵
  聪明累,正是凤姐的写照。她有理家之才,为阖府的衣食住行操劳忧心。甲戌本夹批“一从二令三人木”处有“折(she二声)字法”。一、二、三应该是指一个时间上的阶段,即刚进贾府时是对王夫人、贾母及夫君的听从;然后王夫人把家里的管理权交给她,她便开始号令家小;最后则是被贾琏所休。至于被休的原因,据曲中之意,应该是与贾府破败有关,被休即与贾府脱离的关系,回金陵则有可能是送灵,向金陵亲友求救之类。这些可能都是凤姐自己想出来的避难计策,但难挽大势,且人算不如天算,最后死在了金陵。
  (九)巧姐被刘姥姥所救嫁给板儿,过着普通村妇的生活
  第十一支“留馀庆”,指的是因凤姐接济过刘姥姥,所以这支曲子说的应是巧姐,在贾府败落之后,其“狠舅奸兄”因爱财将她卖了。后为刘姥姥所救,最后与板儿在乡间过着平淡的农耕生活,也算是十二钗里值得庆幸的了。
  (十)李纨在贾兰得官之后得封诰命,之后贾兰即死,李纨空留下与人做笑谈的名声
  第十二支“晚韶华”,说的是李纨早年丧夫,独自守着贾兰,要说愿望也只有希望贾兰早日有功名、得官位,只是这守寡的岁月,蹉跎了她大好的青春,最后贾兰终于做官,她凤冠霞帔封了诰命夫人。但贾兰“爵禄高登”却离黄泉更近;从“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这句来看,原因可能是因为李纨积攒钱财用以防老,没有像凤姐接济刘姥姥一样帮助有困难的亲戚,所以贾兰便躲不掉无常而死了。她的“珠冠”“凤袄”终究换不回儿子的性命,最终只留下一个虚名陪伴自己度过余生。
  二、后四十回的对应
  首先,续书中贾府最后终究沐浴皇恩、官复原职、恢复爵位,出现涅槃重生的迹象,这是不符合曹雪芹先生“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样悲剧的总结局的安排的。
  其次,在十二钗的命运安排上,后四十回也与之前的暗示多有不符。秦可卿、迎春的故事在前八十回已基本完结,这里不繁叙。后四十回续书中,宝钗确实是嫁给了宝玉,但是按照前面“飞鸟各投林”曲的意思,贾府已然落魄,宝玉不可能再去入仕,中榜;而且宝玉也不会对跟自己完全不投契的宝姐姐产生感情,更不会像续书里写到的那样“琴瑟和鸣”;宝钗也无福享受夫荣妻贵的生活。
  黛玉已经指给宝玉,这是贾府上下都知道的。从兴儿与尤二姐的谈话以及凤姐拿喝茶一事取笑黛玉等事例不难看出,黛玉和宝玉的婚事,是贾母做主,凤姐承办,阖府共知的。但是依照“木石前盟”,绛珠仙草的生魂下界只为还泪,所以黛玉应是在未嫁宝玉之前就死了,所以宝玉才依从长辈娶宝钗。
  元春先是在第八十三回省宫闱时“染恙”,然后八十四回又好了“俱各欢喜”起来。再至第九十五回,倒是贾政先得了消息,元妃染恙引发出旧疾,然后贾母王夫人进宫探视,在外宫“伺候”的时候,由太监传谕“贾娘娘薨逝”。这与“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的曲词不符。
  惜春不可能在栊翠庵里还有紫鹃服侍修行,只能自己“独卧”青灯,“独坐”看经了,白天甚至可能还要沿街化缘,日子应该是十分清苦才对,怎么可能还在栊翠庵有人服侍继续过她侯门小姐的生活?
  巧姐是被“狠舅奸兄”为钱财而卖。续书里提到王仁(谐音忘仁)自然是他的“狠舅”,“奸兄”是谁?续书里设计卖巧姐的主谋是贾环,可是贾环论理来说应该是他的叔叔,所以续书此节和上文也很难契合。更没道理的是她被刘氏所救之后,自是在“荒村野店”过纺织的农妇生活,怎么又会由姥姥做媒嫁给姓周的富贵人家。
  王熙凤在续书里也没有被贾琏所休,更没有“哭向金陵”,而是被冤鬼缠身,索命而去,且离世之时嚷嚷着要坐船,“归金册”之语。凤姐并没有见去过太虚幻境,更没有见过正册的诗画,后续此说,甚是不通。
  妙玉在续书中确实误入风尘,但是 “叹无缘”的“王孙公子”作何解,而且从“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这句,不难看出,妙玉和这位“王孙公子”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千千情结,这些玄机续书里竟一笔未提。
  续书中李纨在贾兰中榜之后就母凭子贵了,凤冠霞帔,如果只是这样,“气昂昂”“光灿灿”她又怎么会“枉与他人作笑谈”?这里也与前文的暗示相悖甚远。
  探春远嫁海外,势必无法归故里,除非被休或是国破家灭,所以才有“清明涕送江边望”“ 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之悲语。而续书中探春居然以省亲的理由回来,还得见宝玉中举之喜。此举也不符作者原意。
  湘云的情况在第一百零六回由下人向贾母转述时得知“姑爷长的很好,为人又和平”。在第一百零九回中又侧面交代湘云之夫病重,一百一十八回交代湘云夫死,她立志守寡。也算是符合她“乐中悲”的人生了。
  三、结论:后四十回空有前八十回之形,而无其神,与前八十回“貌合神离”
  后四十回确实稍补了《红楼梦》未完的遗憾,但从对《红楼梦》十二支曲暗示的十二钗的命运分析来看,后四十回的续书空有符合预示之形,没有把握住原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安排:即贾家上下树倒猢狲散的悲剧;而且对十二钗这些核心人物的命运安排,仅仅做到形似,而并没有赋予其背后的悲剧意义,使得人物形象的悲剧意义和发人深省的哲思大打折扣,从而与前八十回合在一起给人以“貌合神离”之感,降低了整个艺术作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安宏涛. 《红楼梦》后四十回艺术品位再评价[D]. 黑龙江大学,2003.
  [2]杜福华. 试论《红楼梦》后四十回仍为曹雪芹所作[J]. 红楼梦学刊, 1985(01).
  [3]宋庆九. 《红楼梦》后四十回平议[D].曲阜师范大学, 2008 .
  [4]杨光汉. 论《红楼梦》的历史容量[J]. 红楼梦学刊, 1984(02).
  (作者简介:刘书宏(1987-),女,汉族,湖南怀化人,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