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哪得双全法

2012-12-31 00:00:00高庆
群文天地 2012年14期


  摘要:《一个小时的故事》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恩的一部代表作。很多的评论家都从女权运动的角度,对于女主人公在一小时内的变化给予了无限的人文关怀。自由,生命,婚姻一直是大家讨论的主题,而且婚姻似乎成了玛拉德夫人去世的罪魁祸首,然而立足于社会实际,当我们超脱了那些庸俗的理论,我们却可以看到另一个事实:玛拉德夫人,死于自己的贪婪。
  关键词:死亡;自由;生命
  《一个小时的故事》历来被看作是女权运动的代表作。大概情节如下:主人公马拉德夫人患有心脏病,当她得知丈夫在一场车祸中丧生之后,先是痛不欲生,然后独自回到房间,耳边竟然回响起了自由的声音,因此也便感到了某种狂野的喜悦。几乎是带着重生的微笑,她走出了房间,然而逃过一劫的马拉德先生却出现在门口,马拉德夫人心脏病发作导致猝死。医生的诊断是“高兴过度”。这个极具讽刺性的结尾让人无比震撼:婚姻,自由,生命,孰轻孰重?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有一个平常意义上的幸福的生活,丈夫爱她,她能感到,她也爱自己的丈夫,至少有时候她能感觉到这种爱的存在。文中对于马拉德夫人的外貌说到她“有两只白质纤细的手”,这一点暗示她不用干活,不必为生计操心,甚至不必操劳家务。而且她的家中在“敞开的窗户放有一张舒适宽大的扶手椅”,这一点说明,玛拉德夫人生活条件的物质条件相对比较优越。 甚至,丈夫去世的消息也是其他的亲人,朋友小心翼翼地告诉她的,说明大家都是为她着想的,可是,为什么在得知丈夫去世的消息的时候,她的反应却那样的反常呢?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我们不知道马拉德夫人婚前的生存状态,但是在那个时代,婚姻是几乎所有女人的必经之路。一个人在接受了婚姻的美好的同时,也必须接受与之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在婚姻存续期间,马拉德夫人是称职的,她安静,温婉,头上顶着“家庭天使”的花环,默默地尽着一个妻子该尽的义务。她的婚姻在外人看来也是无可挑剔的。可是我们不要忘了,人不是机器,是有自己的思想的。正如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所告诉我们的,欲望在一步步升级。单身的时候,自由而孤独,婚姻,在带给她相对丰富的物质和温情的时候,责任,义务让女主人公更加孤独,而最致命的是,她连自由也没有了。可是,在当时的社会道德规范下,在夫权,夫权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离开了婚姻,她连最基本的生存都会成问题。婚姻,对于已经有了一定物质基础,生活安逸无忧的玛拉德夫人来说,真的成了一座围城,甚至一块鸡肋。
  如果说玛拉德夫人结婚的目的是物质和温情,那么当这一切得到之后,她是不会甘于一直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的,虽然表面上,她用贤淑与克制努力扮演者自己妻子的角色,但是她在潜意识里是需要激情的,需要无拘无束的伸展自己。就像《呼啸山庄》里的凯瑟琳,一方面,她希望有一个体面、体贴而且含情脉脉的丈夫, 一方面又需要一个可以走进她的灵魂深处的强壮的甚至为爱不计后果的情人。而这一点,无疑会成为她们悲剧的根源。
  玛拉德夫人是不幸的。她的不幸来自于自身的软弱和被动。她能在面对丈夫死亡的时候,出乎寻常的理智,并能瞬间感到自由的快乐,这一点不得不让读者怀疑丈夫在她的世界的角色。却不能面对丈夫死而复生的事实。这一点说明,她并不想主动去寻找自由,她自由与否取决于丈夫是生是死。所以,她对于丈夫的死讯,并未表现出来多少的忧伤,相反,却是如释重负,甚至是“一阵狂喜”, 这对于她的丈夫来说,无疑是残忍的。女权运动的发展是社会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并不应该以一种性别的自动消失来成全另一性别的自由。女权运动说到底是女人的运动,当然也要有男人的参与和支持。当人们在呼吁男女平等的时候,是不是要考虑一下,这种平等的基础是什么?莎士比亚说:女人啊,你的名字是弱者。所以,男女平等的基础是女人要自强,自立。
  玛拉德夫人在短短一个小时里经历了悲伤——欣喜——悲喜交集的过程,无疑,这个结果对她是残忍的,刚刚看到的曙光,瞬间消失了,她不得不又要重回黑暗,这样的结果,她没有做好准备迎接。很多的评论家说她是由于失去了自由而悲伤过度死的,可是,我们为什么不愿意相信是“悲喜交集”呢?丈夫突然回来, 她应该高兴,因为毕竟她和他无怨无仇, 一个正常的人怎么会希望丈夫死呢?她之所以悲伤,是因为她的快乐和自由是建立在丈夫去世的基础上的,丈夫回来了,她的自我也就没有了。没有了自我的生命等同于行尸走肉。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玛拉德夫人的死亡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她的死是一种出乎她自己意料之外的,无意识的行为,并不是积极主动的抗争之举。 但马拉德夫人的死亡又有其必然性。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女性的抗争是不会成功的,是会受到全社会批判的,为伦理道德所不容。平等和自由对女性来说,只是一个梦,女权运动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胡开杰.由《一个小时的故事》看微型小说中的浓缩人生[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
  [2] 阚鸿鹰.《觉醒》:女性性意识觉醒的先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
  [3]西蒙娜德波伏娃,陶铁柱译.第二性 [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高 庆(1981-),河北唐海人,本科,助教,唐山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