荑草—蒲苇—木棉:从文学作品中看中国古代女性的成长

2012-12-31 00:00:00李中华
群文天地 2012年14期


  概要:本文结合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三首诗歌,探讨了诗歌中鲜明女性形象的典型不同,纵向地把握了中国女性的个性成长。
  关键词:中国古代诗歌;原生态;社会性;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反抗;独立;尊严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各种文学典籍浩如烟海。在有限的生命中,我们接触到的只是烟海中一朵朵小小的浪花而已。对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来说,最为熟悉的也就是收入人教版教材中的那些古文古诗名篇了。可是中国古代文化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我们接触到的这些古文古诗并不因数量少、年代分布杂而消减了一丝一毫的生命力,反而历久弥新,彰显着独特的人文个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这些古文古诗中,反映婚恋关系、塑造鲜明女性形象的作品更是引人注目。如果将《邶风·静女》和《卫风·氓》、《孔雀东南飞》、《致橡树》放在一起看,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中国女性的成长和觉醒,更加敬佩女性的坚韧和伟大。
  《邶风·静女》被收入人教版第三册课本。注释上解释静女为“娴静温婉之女” ①。可在我看来,这个静女可是和“娴静温婉”沾不上边的。你看,“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在城的角楼等着和男子相会,这个静女是主动的、热情的:还“爱而不现”,故意藏起来,不让男子瞧见,在男子找得心急,“搔首踟蹰”的时候,说不定调皮的静女正掩嘴窃笑呢。从那个傻头傻脑的小伙子甜蜜的回忆中,我们还知道“静女”“自牧归荑”给男子作为信物②。整首诗歌展示的是先秦时期青年男女热烈相恋、大胆约会的情景,显示的是一个开放、宽容、允许自由婚恋的社会。“静女”带有一种原生态的美,在她身上看不到礼教的束缚和压迫,展示的是一种自然的天性,纯真而又活泼。
  《氓》就有所不同了。这首诗歌通过记叙女主角从恋爱、结婚到被抛弃的经过,深刻地揭露了我国古代妇女在婚姻问题上的悲惨命运。《氓》和《静女》一样同属先秦时期,亦是由自由恋爱开始。“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说明男女主角很可能是经过一番海誓山盟最终走到一起的青梅竹马。但是社会上已经初步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婚姻制度,“媒”在婚姻中以关键的因素存在下来。所以“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商量何时成婚时,女主角以“子无良媒”拒绝了他。不能和心爱的人成婚,女子内心也是极为痛苦的。她常常登上垝垣,遥望男子居住的地方—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她苦苦等候男子带媒人前来完成婚事。如此压抑自己真实的情感,只为满足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是人社会化的典型表现,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社会性正是人的本质属性。从原生态的人到社会化的人,这是一种成长。但这同时也是人性对社会伦理道德的一种曲从,更多的是对纯真美好人性的压抑。可悲的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女主角只能自觉地将自己纳入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评价体系中,强忍住和心爱的人双宿双飞长相厮守的渴望,狠心以“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拒绝了对方。
  可是女性的忍耐和压抑并不能换来社会进一步的理解和宽容。从秦汉到唐朝,中国封建社会处于上升阶段。从秦汉开始,儒家思想就成了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夫为妻纲”得到明确,男尊女卑的倾向反复被强调,封建家长的绝对权威已经确立,对妇女贞洁和品行的要求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汉唐时代,出现了不少针对妇女的专门读物,对周礼的有关规定做了充分发挥,如西汉刘向的《列女传》东汉班昭的《女诫》,唐代宋若莘的《女论语》等,将“卑弱”、“敬慎”、“曲从”一类归入“妇德”“妇容”,造就的是一批自觉的奴隶。夫妻关系的不平等集中体现在主要由丈夫独断专行的“出妻”制③上。《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便是这种社会风气的产物。虽然刘兰芝自认为“儿实无罪过”, 但在被社会赋予绝对强势的焦母面前,只能自求遣归;刘兰芝和焦仲卿情深意重,但在阿兄“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的追问面前,也只能违心允婚,这种种妥协、种种屈服,不是因为刘兰芝太懦弱—事实上刘兰芝一直是一个坚贞果敢的女性人物形象,而是因为以封建家长至高无上的权威为核心的社会伦理力量太强大。可贵的是,刘兰芝对这一切已有了清醒的认识,她知道再多说什么也改变不了现状,她和焦仲卿“同是被逼迫”,当时的世道是没有她和焦仲卿的爱情的容身的位置的。最终她和焦仲卿双双殉情。
  虽然唐以前,在社会实际生活中,男女交往与择偶改嫁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仍旧呈现出相对自由与松懈的状态。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为增值人口,还曾经用行政命令迫使寡妇再嫁。但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就算刘兰芝再嫁,也只不过是从一个焦婆婆手中落到另一个焦婆婆手中,永远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和自由。刘兰芝的死,是对自身的毁灭,却是对爱情信仰的坚守,人性被死亡升华得更纯粹和伟大。刘兰芝无疑比《氓》中的女主角更有反抗性,她抗争的对象不是负心薄幸的男子,而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化身的焦母和自己的兄长。这是个人对社会的抗争,刘兰芝付出了生命为代价,留给后世的只有感人至深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爱情警言。
  唐代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程朱理学和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而被纳入了法的轨道。北宋理学家程颐将贞洁观念推向了极致,提出了“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观念。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压抑和毒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汤显祖的《闺塾》④中,女主角杜丽娘生活在父亲严格的管制下,杜丽娘的母亲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即使是裙子上的一朵花都能引发她对女儿因此“怀春”的惶恐不安。在官衙里住了三年,杜丽娘竟然连后花园都没有见过,还要问侍女春香“俺且问你那花园在那里?”
  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封建时代终于过去了。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政府为废除旧式婚姻,提倡婚姻自由自主做了一系列的努力。女性的自我意识以及男女平等的思想也开始觉醒。中国女性到底需要一份怎样的爱情?在爱情生活中,中国女性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女性是不是应该压抑自己,塑造自己,以满足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种种设定?种种问题,不容忽视和回避地摆在了中国女性面前。部分走在时代前沿的女性作家进入了深入的思考。而舒婷的《致橡树》⑤则是对上述问题的最好的回答。“我要做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男女双方在爱情生活中的地位应是独立、平等的;“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二人是心心相印,紧密相连的;“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男性刚强、勇敢、锐利,女性热烈、柔韧、厚重,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双方应在心智、能力方面旗鼓相当。在舒婷看来,“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深入到生命本质的角度去思考女性的社会角色,代表着中国女性真正的成长,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注释:
  ①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第6页。
  ②初生的荑草具有白而柔嫩的特点,《诗经》中常常拿来做比喻,象征着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③妇有七出: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
  ④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
  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
  
  (作者简介:李中华(1980.12-),男,河南平舆县人,毕业于商丘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为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一高级中学语文组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