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的病态审美观

2012-12-31 00:00:00王少昆
群文天地 2012年14期


  摘要:从文化的角度讲,美到极致即病态的审美观念在古今中外方都是普遍存在的。当父权制社会与这种病态的审美观念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一种令人感到残酷的病态人体美便出现了,女性作为这一结合的牺牲品,在我国主要体现为裹脚文化,在西方则表现为束腰文化。本文主要从社会角色建构的视角对这种病态的审美观进行论述,并阐述此种病态文化对于女性的压迫问题。
  关键词:病态审美观;裹脚、束腰;男权社会;社会性别建构
  一、前言
  央视百家讲坛马未都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马先生说:“在我看来,中国人的审美分为四个层次,位于金字塔最底端的是艳俗美,往上是含蓄美,再往上是矫情美,塔尖上则是病态美,当审美意趣达到顶峰,社会财富给予它合适的风水土壤,这种标准变得权威化。”金鱼和哈巴狗都是这种病态美的牺牲品,金鱼是一种生了病的鱼,哈巴狗则是近亲繁殖的结果,而这种美一旦进入“美的金字塔”的最顶层就会被大众所接受。
  二、什么是“病态美”?
  病态美的范围很广,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随处都存在着。在自然界中,过了季节的花朵,风中病歪歪的摇晃的枝干甚至那些被昆虫蛀空浑身变得千疮百孔老树都是这种“美”的体现。至于有着 “瘦、露、透、皱” 四大特色闻名中外的太湖石的那种美更是令大家喜爱的不得了。
  在人类社会中,这种病态的美体现在在文学、建筑、人体、艺术、绘画、诗歌等等各个方面。仅以文学为例加以说明,《红楼梦》是大家十分了解的一部文学作品,在这部文学作品中的林黛玉的形象就非常典型的体现出了这种病态美。《红楼梦》第三回黛玉抛父进京都,宝玉第一次见到黛玉,作者对黛玉是这样进行描写的:“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寒露目,病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书中的林黛玉美得似天仙,又多才多艺,饱读诗书,但就是这样一个无可挑剔的人却总是说着说着话就吐一口血,这种病态的美让多少人心生犹怜。
  无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当中,某些原因导致的病态美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但这种美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被人们的审美观认可后就变得自然而然了。当然本文所要探讨的并不是这种自然而成的病态美,而是一种基于人体之上,由人为因素决定的病态美。这种美是建立在对人体非自然的改造之上的“美”,这种“美”也正是本文主要讨论的主题。中国传承了一千多年的裹小脚文化和西方社会的束腰文化便是这种“美”的典型代表。和前面提到的病梅与丑石不同,中国的裹脚之“美”和西方的束腰之“美”却完全是由人为改变的结果,并且这种改变是与整个男权社会息息相关的。对于这种病态的美我给出的定义如下:伪装在男权社会当中为满足男人需要,由一系列社会制度与文化支撑起的对于女性身心造成极大创伤的残酷病态思想。本文将从社会性别建构的角度对男权社会当中形成的这种病态美进行探讨并试着找出二者的联系。
  三、男权社会中社会性别角色建构分析
  我们都十分了解,在这个由男性和女性组成的社会中存在着两套审美标准,一套属于女性,一套属于男性。而在一个由男权统治的社会中并由男人控制社会资源的背景下,美的标准自然倾向于男性的审美标准。下面我们将从社会性别建构的角度来加以探讨。
  (一)社会性别建构理论
  社会性别主要是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出生、上学、工作、婚姻、死亡),社会性别的建构都在持续的发挥着作用和影响。
  对于社会当中的个体而言,社会性别的建构过程贯穿于我们生命的始末。人们首先根据婴儿出生时候的生理性状(生殖器)来确定性别,然后再之后的时间当中社会性别的影响则占据的了绝对的地位。从个体的命名开始,再到后来的穿衣打扮和言语等等来使个体逐步形成和扮演起社会期望他(她)的那种性别角色,这时生理性别便逐渐转变成为了社会性别。在此期间,社会通过鼓励或着禁止的方式约束着其中的个体使其不违反社会性别的规则。举例来说,一个男孩是不被鼓励穿着女孩衣服的,一旦他违反了这个“潜规定”就会受到周围人们的指责并强制他更改过来;相反如果一个男孩懂得保护比他弱小的女孩,成功扮演起一个大哥哥的角色时,周围的人群则会鼓励他的这种行为。社会通过鼓励和禁止手段的重复进行,使得男、女两种社会性别不断的被强化,社会性别建构由此形成。从实践过程来看,社会性别的建构过程可以看做是一种社会分工的结果,但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社会要建构社会性别呢?这种社会性别的区分到底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呢?有学者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来说社会性别建构是一种合理的社会制度,他们认为,“人类社会需要一种可预见的劳动分工、对稀缺资源的指定分配方式、对孩子和其他需要照顾者的分工负责制、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为延续这种价值观对新成员的系统教育、合法的领导、音乐、艺术、故事、游戏以及其他一些符号产品。对社会中不同工作的承担者进行选择的方法之一,是以他们所显示的能力——比如天赋、干劲和水平等——为依据。另一个方法是以社会性别、种族、民族等约定俗成的归属而定。”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社会性别主要由形象、语言、意识形态等多种要素构成。在这些构成要素的外表则是男权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规则外衣,就像权力向权威的转化过程一般,父权社会使生理性别向社会性别的过度成为一种“自然”。
  (二)缠足、束腰文化的建构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分工、分配方式,在各种资源并不能满足人类社会的每个个体随心所欲的需要之前,对社会资源的占有从来都是不平等的。历史当中,在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化之中男人的地位超过了女性,凭借生理上差别,男人们在体力上战胜了女性并夺去了社会的统治地位,为了保护男性的胜利果实,一系列的制度被制定了出来成为维护这种地位的保障。恩格斯在他的著作《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这样说道:“母权制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从此,人类进入了‘父亲的统治时代’”。
  社会性别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建构的过程,并且这种建构是男权社会精心设计的专门奴役女性的工具。女性在社会资源的占有上占了绝对的下风,面对残酷的镇压和生存的需要不得不放弃反抗,选择接受男人们给她们带上的各种枷锁。为了使这种压制变成一种自愿的行为,教育和文化变成了男人对付女性的工具,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女人们终于放下了反抗的念头并且心甘情愿的成为供男人驱使的牛马。在论及男性对女性的统治问题上美国著名的女性主义社会学家这样说道:“统治阶级地位上的男性在面对反抗的时候,可以运用政治力量、对稀有资源的控制,在必要的时候甚至是暴力,来支撑社会性别化的社会秩序。然而,大多数人会自觉地遵循社会赋予他(她)的社会性别地位的要求,因为规范和期望已经深深植入了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把自己看作某个特定种类的人的身份认同,也因为他们认为他们所在的社会的做法是很自然的做法,这种信念来自弥漫在我们思考、看、听、说、幻想的感觉方式中的形象。”
  在我国,关于缠足的起源莫衷一是,一种最流行的说法是缠足始于五代。当时南唐李后主的嫔妃娘,传说嫔妃娘不仅美丽而且能歌善舞,再一次歌舞表演上,李后主专门制作了高六尺的金莲,用珠宝绸带缨络装饰,命嫔妃娘以帛缠足,使脚纤小屈上作新月状,再穿上素袜在莲花台上翩翩起舞,从而使舞姿更加优美。 不管缠足起源于哪个朝代,女人之所以“自愿选择”摧残自己的脚无非是为了迎合男人的病态审美。在男权社会中,男人(尤其是精英阶层)的审美几乎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审美的走向整个社会(包括女人自己在内)的思想。这里隐含着这样的一种暗示,这种暗示就是“只要为了男人的性和情感的欲望得到满足,妇女是可以被牺牲掉的。”
  与中国相对的西方社会当中,占据社会统治地位的男性们在审美方面要求女性既要贤淑端庄又要性感迷人,由此诞生了一种束缚女性身体和精神的“刑具”——紧身内衣。小说《飘》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保姆不断收紧郝思佳紧身内衣的带子,郝思佳双手抱柱不停叫痛,却又要求再紧些。小说当中看似矛盾的场面却恰到好处的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不管在中国还是西方社会,男权制度统治下的妇女的思想和行动都被男性所主导,男性的价值观等同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女性完全成为男性的附属品。借由这种依附关系,病态的什么观便在整个男权社会当中萌芽和滋生。
  四、缠足、束腰文化的启示
  不管是缠足还是束腰,本质上都是对男权社会中女性的身心的一种摧残,但可惜的是女性们并没有察觉到这是对她们的一种伤害,反而愈加辛勤的沉迷于这种束缚不能自拔。男权社会经由各种条件使缠足与束腰得以确定,这种文化一经产生本身就有了自己的一套逻辑,仿佛是它本身要求女性去这样做而不再是男性的强迫了。看一下缠足的过程我们就知道了,通常情况下都是女性自己为自身缠足或者是长辈女性为晚辈女性缠足而男性很少参与到缠足的过程之中,在西方束腰也是如此的过程。
  那我们不禁要问在现代社会,在缠足和束腰都已经远去的现代文明中女性是否得到了“解脱”呢?答案似乎是否定的。高跟鞋和所谓的“骨感美”代替了缠足和束腰成为现代女性身上的另一重“枷锁”。因为高跟鞋和骨感美所带来的痛苦并不比缠足和束腰要轻松。“被定义、区分、隔离出来与众不同的就是A和纯”南希·捷(Nancy Jay,1981)这即是说,在社会的两种性别标准中,一套标准是肯定和占据主导的而另一种则是不被认可的,恰恰当今社会中占据主导和统治地位的是男性,女性则是处于从属地位的。因此基于社会性别建构之上的病态审美观的打破和女性真正的实现解放还有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要走。
  参考文献:
  [1][美]朱迪思·洛伯.社会性别悖论(Paradoxes of Gender)[M].耶鲁大学出版社,1993.
  [2][德]恩格斯著.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人大出版社,2003.
  [3]余宁平,杜芳琴.不守规矩的知识——妇女学的全球与区域视界[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王少昆,男,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2010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城乡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