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新型乡镇文化工作格局之浅见

2012-12-31 00:00:00王晓彤
群文天地 2012年14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农村经济指数不断上升,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他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开始从数量的满足向质量的要求不断地提升,从被动的欣赏向主动的参与迅速地转换,新的消费观念,新的文化需求,新的娱乐方式不断冲击着乡镇群众文化事业的固守和发展。面对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文化需求的转型,如何构建新型乡镇文化工作格局,日益成为我们群众文化的工作重点和难点。
  一、优化资源配置,搭建乡镇文化平台
  繁荣发展乡镇文化需要按照综合性、多功能的要求,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融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科学普及、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文化平台,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效应。要抓住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逐步转到农村的有利契机,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电视进万家、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努力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有一个大的改观。
  1.制定切实可行的标准,为农村文化指明发展建设目标。要增强农民对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促进其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乡镇党委、政府或职能部门应加大对优秀自办文化户的表彰、奖励力度,进一步促进这些文化户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可带动文化户的不断涌现。
  2.进行农村文化模式探索,实现从“点”“线”到“块”状发展。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越来越多姿多彩,农民参加文化活动的热情越来越高涨,为此要大力进行农村文化模式探索和实践,努力达到对文化村、文化户的管理、服务和培养,探索出一条农村文化建设从“点”、“线”到“块”延伸的有效途径,使乡镇文体队伍得到快速增长,使农民期待渴求文化的愿望得到满足。
  3.突出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断扩大农村文化活动参与面。农民自办文化使一切有利于文化发展的力量充分涌动出来,显现出农民群众这种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自我提高的特点,以秧歌、花会、歌舞、戏曲、电影、图书、收藏、手工艺等多种艺术形式,满足了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需求,创新了农村文化发展模式,点燃了群众文化活动激情,大大激发了农民群众的文化活动参与面和创造力,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交流中,推进了乡镇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适应时代要求,打造乡镇特色文化
  乡镇文化建设重在特色。社会做舞台,群众唱主角,不仅是群众文化事业生存的基本方向,更是发展乡镇文化最基本的工作理念。面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每一名群文工作者应增进同农民群众的感情,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农民,多开展他们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以特色乡镇文化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1.争取最大范围的“文化联动”。我们的工作要始终以“活动”为抓手,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把目标锁定在“建队伍,出人才”方面,不失时机地发现和培育“创新活动”,注重抓活动,抓典型,抓推广,在乡镇群众文化活动中搭建信息平台,争取最大范围的“文化联动”。
  2.培养农民健康向上文化情趣。文化是农民群众解决了温饱后追求的一种生活新状态。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城乡的加速交融使多数农民渴望文化健身活动,健身休闲蔚然成风,农民群众藏在心里的渴望急需有一个正确的途径加以引导。
  3.抓好文化队伍建设。发展农村文化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就要从实际出发,切实抓好文化队伍建设。要根据财力状况、文化现状、人才结构等情况,着力抓花钱少见效快受众面广的软件建设。要切实用好本地的乡土人才,就地取材,因陋就简。还可以开展规模培训,发挥专业艺术人员积极性,扩大文化人才队伍,提高文化人才素质。要采取措施,培养和发展专兼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激发乡镇文化干部的工作热情,推进乡镇文化队伍建设。
  三、建立长效机制,构建和谐乡镇文化
  文化助推社会和谐,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文化是一股强大的助推力因此,应该努力创造和建立一个适应乡镇文化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这种长效机制体现在三个层面:
  1.精神文化层面。这个层面的文化是非物态文化,包括人的政治思想的树立、精神的塑造、道德修养的熏陶、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素质能力的培训、思维方式的引导等方面。要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实践成为农民群众最大的福祉,使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我们的党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以此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2.物质文化层面。这个层面的文化是物态文化,包括文化活动的方式与方法、载体与场所、组织与实现等各个方面。精神文化等一切非物态文化必须通过物质文化来实现。建设新时代的农村文化,要求在物质文化建设上,一是加大投入,以最快的速度、尽可能地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大开发,针对农村和农民需求生产和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三是创新形式,既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又要善于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形式,创造新时代背景下的先进的文化形式,使农民喜闻乐见,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和农民的文化消费需求。
  3.制度文化层面。这个层面的文化也是非物态文化,包括社会法律法规、纪律制度、道德准则、风俗习惯、社会约定等。制度文化建设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与时俱进。法律法规要加快完善,特别要革除一些原来带有社会歧视性质的不合理不公平的法律法规,在法律层面让农民与其他社会阶层平等。在社会管理的纪律制度等方面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体现农民的要求。在社会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要坚持正确引导教育,同时要注重推进符合人类进步规律、促进农村社会进化的社会改革,为农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作者单位:鞍山市群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