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饰在民俗中的表现形式

2012-12-31 00:00:00王西维
群文天地 2012年14期


  摘要:佩饰,即佩戴在人体各个部分的饰物。作为服饰的重要成分,与民俗活动密切相关。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佩饰在民俗中的表现形式,并努力挖掘其内涵,弘扬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关键词:佩饰;民俗;表现形式
  佩饰,就字面意思来讲,即佩戴在人体各个部分的饰物,民俗,即民间的风俗习惯。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生活。佩饰与民俗活动密切相关,是民俗生活的产物,是民俗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民俗的载体。
  一、佩饰与生产民俗
  人们进行的生产劳动,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社会风俗,可称为生产民俗。佩饰在农村妇女身上更好地体现出来。江南水乡的妇女劳作时,由于不停地弯腰插秧,无暇顾及其他,“包头巾”就伴随着这一生产活动而产生,它可以归拢发丝,夏天防晒,冬天防寒,也可以防止田间飞虫,并且可以保持头发干净,这种头饰被称为蕴含“稻作文化”精华的经典。
  二、佩饰与人生礼仪民俗
  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历一系列的人生礼仪,我们将之归于人生礼仪习俗。
  诞生礼仪是人生的第一个重要仪式,于是便产生了与此相关的婴幼儿佩饰。中国自古以来不仅认为出生的婴孩男女有别,而且还重男轻女。自小孩出生起,大人就给他们佩戴不同的东西,希望他们将来能按照大人的思想长大成人。除此之外,小孩最常见的佩饰还是百家锁,或称为长命锁。一般来说,百家锁是由亲朋好友共同出资打造的,集齐了上百家的福寿,认为这样会给小儿带来好运,同时给小儿带上锁,也有利于拴住小孩,从此能顺顺利利的养活此儿。还有佩戴项圈、银链、手镯、脚镯等佩饰的风俗。
  在成年礼仪中,加冠礼最为隆重。男子成年的标志是加冠,女子成年的标志是加笄,也就是簪子,意味着成年,可以婚嫁了。
  结婚的服装佩饰也很特别。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财礼”这一说法,男方一般会为女子准备三金,富贵之家会送金钏、金鋜、金帔,当今社会,更多的是指戒指、耳环、项链,有时可换成手镯,但戒指绝对是占有绝大多数的优势,在古代,戒指的含义较为单纯,而如今则更多指男女双方爱情的见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更加丰裕,佩戴戒指的习俗有增无减,现在变成了一种普通的饰物,超出了婚姻的范畴。从古至今,凤冠霞帔是新娘子最好的佩饰。凤冠,即头上戴的礼冠;霞帔,是一种披肩服饰,组合在一块尽显荣耀富贵。古代贵族女子和受朝廷诰封的命妇也可以有此装束。对于新娘子来说,头上还需再顶一块红盖头,以示吉祥,新郎头戴礼帽,身系大红花或披红。
  三、佩饰与节日民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每个节日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意义,与之相适应,也有特定的佩戴习俗,我们可以将此称为节日习俗。
  春节,除了给小孩压岁钱外,一般情况下爷爷奶奶还会给小孩一些手镯、小锁之类的饰物。目的是企盼他们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清明节,人们会将细柳枝编的柳冠、柳圈、柳球或将柳枝戴在头上,长沙一带称作“记年华”。头上插柳是对人的一种留恋,加之清明本来就是扫墓祭奠的节日,应该取义于对已逝之人的怀念。
  端午节这天人们也有特定的佩饰。例如长命缕、艾虎等。长命缕,就是将五色丝线凝结在一起并缠绕到小孩臂上或编成结垂挂于小孩臂上,佩戴它,能使小孩免于各种疾病灾难。
  在重阳节这天,人们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当然与佩饰相关的是茱萸。按照中国古人的习俗,在九月九这一天要爬山登高,臂上要佩戴插茱萸的囊袋,以表示对亲人朋友的怀念。
  四、佩饰与信仰民俗
  信仰民俗,结合到佩饰,它更多地表现出人们对佩戴物件的一种民俗信仰,人们祈求那些充满灵异的物品能够让自己及家人免受灾害,远离危险。于是就制作了各种寄托灵异的佩饰,可以说是对自然的一种崇拜,如前面提到的虎头帽、虎头鞋,因为老虎是万物之主宰,被人们认为充满神奇的力量,佩戴这些能够给人带来力量,能够变得威猛如虎,不容易受到伤害。
  五、佩饰与文艺民俗
  文艺民俗,我们可以把民间人们举行的一些文娱活动归于其中,比如说戏曲演出,歌唱比赛,秧歌等等,这里先谈谈有关曲艺民俗中的佩饰。戏曲在我国经久不衰,而且全国各地戏曲各异,都有自己的风格,男子很多佩戴长长的髯须,应算是艺术民俗的佩饰精品。在古代,髯须有美化男子的作用,而且也能体现一个人的品格气质。所以现如今曲艺艺术中,人们为了使演员的形象更具有可塑性,一般会给男子佩戴髯须,以便使男子的形象更加优美,男子的气质更加非凡。
  总之,我们主要通过佩饰在民俗中的表现形式对其进行了一些了解,佩饰与生产、人生礼仪、节日、信仰、文艺等民俗都有密切的关系,只有在社会风俗中佩饰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价值与功用。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2]杨景震.中国民俗大系·陕西民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3]秦永洲.中国社会风俗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王西维(1976.2-),女,讲师,硕士,咸阳师范学院中文系,研究方向为古代汉语、语言学和民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