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艺术形式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但形式只是一部分,而内容才是实质。传统和时尚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矛盾的,而中国的现代戏曲在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形式和内容都会发生一定的改变。而现代戏曲出现的困境会影响戏曲的发展命运,只有合适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才能将这种具有现代化价值的艺术拥有广大的群众和旺盛的生命活力。而京剧《金锁记》就是在传统和时尚的碰撞与共存中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叶体现着中国戏曲的革新现状。
关键字:金锁记;传统;戏曲革新
引言
就在2011年的重庆市第三届艺术节上,京剧《金锁记》的表演得到了众人的掌声,然而在听戏的观众中发现了许多的年轻面孔,他们对这部戏都有不同的看法。一方面,有人认为京剧形式的改变会使中国戏剧失去了它本有的特色;另一方面,有人表示新颖的舞台设计和题材、演员的妆容都为这部戏吸引了更多的年轻观众,受众的层面更加的广阔。然而对京剧《金锁记》进行革新这并不是第一次,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就有戏剧引进了西方的舞台设计,这些都是一些创新之举。
中国的戏曲是一个大家族,有着很多的受众群体。但是每个分支之间都会有差异,不仅仅是时代的差异,也会有文化背景的不同。但是有一点必须坚持,那就是可以运用当代人的意识去关注中国的戏剧,能够与时俱进。换句话说当代意识是中国戏曲能够长久发展的灵魂。新生的剧种是时代的新宠,但是古老的剧种也不能受到“雪藏”,要被当代的意识所容纳,才能得到存在和延续。
一、《金锁记》的创新之举
1.题材的选择。与传统京剧不同的是,京剧《金锁记》没有采用原著的时间顺序,只是选取了主角曹七巧一生中比较重要的事件,运用了先进的意识流和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把京剧的叙事与唱段、音声、光影相结合。通过这种对照,将真假、虚实、悲喜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从而演绎张爱玲华丽和苍凉的内心世界。而在进行创作时,就在现代年轻的受众群体的审美口味与传统的京剧艺术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这样就能化解戏剧给年轻人的陈旧观念,能够展现台湾当代对戏曲现代意识的追求和创新。
2.舞台的设计。因为当代青年观众的欣赏需求变化很快,只有不断创新,才有生命力。所以在京剧《金锁记》的表演设计中,更加注重舞台的设计。因为年轻人更注重外观的冲击力,所以为了把京剧的魅力展现给他们,舞台的设计更加的现代化、更加的时尚化。
3.演出风格。为了带动京剧现代化的发展,能够吸引和培养更多的青年观众,京剧剧团不仅在剧目企划案、思想内涵上推陈出新,还在演出风格上别出心裁的加入了很多新型元素。像是传统表演方式中的手、眼、声、法、步等基础的手法,都是有一些创新和改变。
二、由京剧《金锁记》所想到的戏曲革新
1.继承与革新。在很早之前,台湾国光剧团就在戏曲革新发面作了尝试,对由莎士比亚剧本所改编的《李尔王》等京剧进行了表演。而中国的古典戏曲是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能够体现中国劳动人民的思想、道德、生活和情操。能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而在面临选择时,要考虑到两个因素:一是历史文化传统,二是革命传统。虽说革命文艺传统应当继承,但是也不能只是简单的重复、保存,而是要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2.掌声和争议声并存。虽然传统的京剧会有一些因素让年轻人不断的远离,使他们对京剧没有任何的观看欲望。但是现代的文化娱乐并不是只要“掌声”,它也需要“争议声”。也就是所谓的“压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的改进,向前发展。虽然传统的京剧更加注重思想的传承,但是忠、孝、礼、义会让年轻人望而却步。而现在的这种创新就是在主动迎合现代年轻人。也就是说说传统京剧在向年轻人发出一种号召,希望能够在青年中得到普及和推广。而传统戏曲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也能够在一定层面上唤醒年轻观众的审美本能。但是这种改变不仅仅是舞台上的现代光电效果,不能仅仅流于技术、手段这一层面。要能将戏剧中所蕴含的人文情怀彰显出来。中国戏曲所传达的思想、道德以及情操是不会被改变的,因为这里面有人类文化的光彩,必须保持和发扬。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一项优秀的民族艺术应该面向世界,应该具有民族性与世界性。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是应该张开博大的胸襟,迎接挑战。
三、总结
中国传统戏曲被誉为世界的三大戏剧体系之一,这是因为戏曲的构成因素和特种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消融和提炼,而“写意艺术”这样的独特美学样式也能够吸引大众,这样就奠定了中国戏曲在世界上的地位,造就了一套完整的艺术体系。而革新只是为了发展,为了更加地完善,这是一条漫长的探索之路。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有形式多样的戏曲舞台艺术,但是风格、形态可以改变,艺术所彰显的美感不会改变。而一种艺术形式想要更完美,不仅仅需要广大从事戏曲的工作者不懈的努力,更需要社会的支持与帮助。
参考文献:
[1]陈多.叶长海选注.中国历代剧论选读[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
[2]宋耀良.生命精神化与艺术起源—艺术起源新论[J].文艺争鸣,2010(3).
(作者简介:王国彦(1984.6-),女,重庆市人,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助理馆员,本科双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