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东南苗族银饰的审美文化研究

2012-12-31 00:00:00李策吾
群文天地 2012年14期


  摘要: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他们创造了丰富的非文化遗产,其中贵州黔东南的苗族银饰极具代表性,它们承载着这个民族的传统的审美文化模式、思维模式和民族性格,它们具有丰富的审美文化特征。
  关键词:苗族银饰;审美文化
  一、苗族银饰
  银与苗族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苗族古歌》开篇讲到:“运金运银,打柱撑天,铸造日月”,这里体现出了苗族先民在很早便开始利用银,银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工具,银最早是用于对自身的保护。学术界普遍认为苗族是蚩尤后裔,在经历涿鹿之战后,苗族先民离开了他们的故乡——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开始迁至边远山区,此后的中原王朝一直将苗族视为异己并对其不断发动战争。从此,苗族一直处于迁徙的过程之中,在迁徙过程中,时时刻刻面临着对生命的考验与威胁,而银一方面可以鉴别食物是否有毒,另一方面银子光彩耀眼,可以恐吓野兽。如此以来,银满足了苗人自身的发展需要,自然成为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从银到银饰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银并不是首先就以银饰的形式出现,正如项链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人将兽骨、兽牙挂在脖子上,其目的是避险,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审美需求的提高,各式各样的项链才得以产生。而苗族银饰的产生也遵循了这样的规律,它是一个历史发展演进的过程。
  苗族银饰以多、以大、以重为美、为荣。贵州清水江一带的苗族,节日跳芦笙舞选偶期间,姑娘身戴银饰五六斤至十七八斤。有的大银角重两斤多,有的银圈重五斤,一只手镯也有七八两。
  苗族银饰的纹祥各种各样,以花、草、山雀、马、蝙蝠、螳螂、蜻蜓、狮、鹿、龙 枫叶、蝴蝶、锦鸡、鱼等等为主要素材,这些纹祥记载了苗族的社会历史、图腾崇拜和传说,蕴含了苗族的文化内涵,体现了苗族独立的审美视角和思维方法。
  二、苗族银饰与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是近几年学术界出现的专门用语,对此概念,众说纷纭。“我们所说的民族审美文化,主要是指存在于少数民族中的具有审美意义的文化现象,而且主要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而苗族银饰从产生到发展再到繁荣,始终和苗族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方方面面,它既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一种审美文化范畴。
  审美思维是审美文化生存的一种必要条件,不同民族的审美思维又各不相同,因此,由于审美思维的不同也构成了审美文化的差异。而苗族银饰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成为了苗人的民族标志,充分体现了苗族的审美思维。
  苗族银饰从其产生就具有原始神话思维特性,原始神话思维主要体现在原始巫术之中,而原始巫术在任何时候都存在于苗族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在银饰的图案中,“宗庙”的图像造型,就是苗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核心图样,图腾崇拜,是银饰的重要造型。在苗族古歌中,传唱是枫木生出了蝴蝶妈妈,蝴蝶妈妈生了十二个蛋,由喜鹊孵出了苗族祖先姜央和十二兄弟,这样,与苗族祖先有关的四种图腾出现了。如银饰上的银花、吊花多为三角形的枫叶纹,同时这种三角形的纹样也作连结其他图案的中介造型。
  三、苗族银饰的审美特征
  (一)艺术活动性
  黔东南苗族银饰根植于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经调查发现,苗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只佩戴手镯、耳环与戒指;头饰只是在节日或者隆重的场所佩戴,苗族银饰不仅只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而且有神圣的意义。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银匠在制作银饰时大胆将一些新的设计理念融于其中。比如贵阳花溪青岩太阳鼓的银饰大胆吸取了“荷叶”这种新的意象,从苗族所崇拜的图腾符号中是没有荷叶存在的,而太阳鼓的银饰一方面吸收传统的创作经验,一方面大胆注入新的象征性符号,这使苗族银饰在当前双重语境下,更具有活力,更具有艺术性。
  (二)艺术环境性
  一种艺术的诞生离不开一定的艺术环境。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环境指地域,而广义的环境不仅包括地域还包括历史文化环境,在此,主要讲广义的环境。苗族银饰的产生与发展与当地的环境密切相关。从历史文化环境来看,苗族有着悠久的用银历史。虽然历史悠久,但繁荣期仍然在明代后期,这是因为明代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白银大量涌入贵州,在这样的条件下,银饰才充分发展起来,而且建国后,政府对贵州苗族用银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而如今,苗族银饰不仅成为苗族文化精粹的代表,而且正走向国门、走向世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贵州还算是一个没有被完全开发的省份,黔东南更是一个全生态旅游场地,而作为苗族文化代表的银饰更是呈现出一种符号化特征,诉说着这个古老民族悠久的历史与艺术文化。
  四、结语
  苗族银饰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是苗族的民族标志,具有丰富的审美文化内涵,从审美文化的视角来探讨苗族银饰有利于更好地挖掘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勋主编.民族审美文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2]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彭咏编著.黔东南苗族侗族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教程[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李策吾(1986-),男,陕西南郑人,贵州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