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炯
(上海金地宝山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上海 20072)
建筑工程的施工环境一般都是在露天的状态下,因此质量事故的发生总与建筑施工现场自然环境、施工条件和各级施工管理机构状况以及各种社会因素紧密相关。无证设计、超标承包、违章施工、违反建设程序是造成建筑施工事故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不按规定招投标、勘测不精确、地质资料掌握不详细、处理方案不佳、构造设计不当图纸计算不精确是导致工程质量事故频发的另一方面重要原因。更有甚者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选择建筑材料时贪图节约成本用劣质或假冒产品替代,比如劣质的钢材在建筑施工中以次充好现象。
在传统设备管理体系中,在设备的技术、经济、管理三者关系方面,管理者往往偏向于技术管理,而忽视经济管理和组织管理,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设备的维修方面,对设备全过程的管理缺少注意力,并严格区分设计制造过程的管理与使用过程的管理,从整体上看,这种管理体系缺乏系统的观点,显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另外就是因为现在的建筑施工单位大部分是以包代管的方式,管理制度缺乏必要的监督性和条理性,管理结构相当不完善,导致容易出现安全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有的管理专家常说,所有的问题都是管理的问题。
2.1 一些施工企业只注重效益,不看重质量
这些施工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低价购买一些不合格的钢材,如地下小炼铁厂、黑工厂生产的罗纹钢或圆钢,更有甚者直接从废品回收站买回来生锈钢材冒充建筑钢材使用,致使建筑主体钢结构的强度和韧度达不到要求。这些材料如果用在居民日常的平房建造中,由于这类住宅往往采用一层四合院结构,顶部不再承重和负载,加上钢材本身的城中能力限度没有被超过,所以一般不易发生问题。但是如果这种不合格钢材直接用于楼房建筑,就容易出现断筋、开裂、墙体变形等质量问题,严重的会因为承重超过限度而发生局部或整体坍塌现象。
使用的建筑混凝土砂子杂质含量大。一些施工企业为节省工程成本和赶进度,一方面是偷梁换柱,该用石砂时不用石砂,而用价格稍低的石粉代替或掺杂部分石粉;另一方面砂子不上铁筛进行筛分,连大带小一齐拌入混凝土中;再就是当砂子中泥土含量太高使,不经水洗,直接用于建筑施工。这些做法导致的问题是混凝土的强度不够,在经过取样打压后混凝土的硬度不符合要求,而且这种不合格混凝土如果用在基础上容易诱发桩基偏位、基础下坠等现象;用于顶部时会发生顶部开裂和渗漏现象。水泥强度不够也是建筑工程原料质量不过关的一个表现,从2008年起国家已明令禁止生产325#水泥,可是一些生产厂家见利忘义,抓住近几年建筑市场火爆,水泥紧缺的机会,只顾产量,不管质量,生产的水泥印刷名为425#,实际上连325#的标准都达不到,这种产品的使用致使灌筑的顶20天都拆不了模板,严重影响了建筑质量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2 施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未经正规培训
据对中小型建筑市场的建筑工人进行的专项调查显示,建筑施工人员主要来自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大部分只是小学毕业,有的虽然初中毕业,但知识水平相当于小学文化水平,表现出群体性的专业知识水平不足现象,而且在建筑施工技能方面也严重匮乏。跟据相关统计,90%以上的农民工从未参加过任何技能岗位培训或取得有关岗位证书、技术等级证书,是典型的“放下镰刀拿起瓦刀,放下锄头砌起砖头。”的上岗方式,这就造成了施工过程缺乏技术性和施工群体缺乏统一管理的特点。
2.3 配筋数量不足,施工过程管理不到位
施工企业为了节省开支,在施工中配筋间距过大,配筋率小,很容易造成混凝土构件开裂,出现墙体或顶部裂缝等严重质量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在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少,导致管理不到位,像水泥受潮或存放时间过长,而导致水泥强度降低、性能改变,钢筋淋雨生锈,影响与水泥砂浆的结合牢固度等的原料浪费和施工质量问题严重。施工人员在监管人员不在现场的情况下为了赶抢工作进度进行墙体砌筑施工时,干砖上墙,致使砖块与水泥沙浆的和易性下降,影响墙体的稳定性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2.4 脱离施工标准进行建筑施工
这种问题常见的现象有:在施工中违反规定使用木模板和竹条模板,造成水泥泥浆流失,砂石间胶结能力下降;不按要求工程量计算所用材料,水灰比例变大或拌制混凝土时添加水泥的比例降低,出现表面露出钢筋或表面不光洁现象;混凝土震捣不紧实、不及时、不均匀、混凝土浆浓度不够,导致浇筑的混凝土松散,混凝土板结后有气泡或孔洞,造成局部凝力降低,形成渗漏隐患;混凝土后期养护不足,导致混凝土中水泥固结缺水而不能充分水化,造成混凝土质量整体下降,强度和硬度大大降低。
3.1 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企业管理的各个层次和施工现场的每一个操作人员,关乎建筑施工的各个细节,再加上建筑产品生产周期长、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等特点,决定了质量管理的难度的增大。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充分运用现代管理的思想和科学统筹方法,按照IS09000国际质量管理标准建立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保持有效运行,同时在施工过程中不断优化总结,补充完善,覆盖所有施工项目和每个项目施工的全过程,优化管理思路,才能保证企业质量水平不断提高。
3.2 项目经理知识水平和素质的高低是保证项目管理成败的关键
一是要实行项目经理资质认证制度,不断对项目经理进行资质审查。要经过考试和考核相结合的办法,促使其专业素质逐渐提升,实现人尽其才。
二是要实行项目经理竞争上岗制度,采取答问制度选择合适的项目经理承担项目。对任何工程的投标或承包施工,都应由评委根据工程特点和需要提出问题让项目经理回答,再根据回答问题的情况,确定其是否有能力承担该项目;第三是加强对项目经理的跟踪管理,通过详细、全面的评价体系,全面反映管理者管理水平,把外部压力变为内部动力,促进项目经理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是加大相关法律宣传力度,通过教育宣传和加大违规行为惩罚力度达到降低或减少事故发生的效果。要禁止为追求工期而忽视安全生产的行为,不能以牺牲安全生产和工人性命来换取工程完工进度和经济效益。举行经常性的员工安全培训,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员工的安全观念、个人防护用品、管理者的责任、安全和健康操作程序和规程、防护及防护措施、健康和安全风险识别和评估等环节,应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领域的质量管理制度还处于逐步完善阶段,但是随着相关制度的推行和工程质量安全法律体系的不断修订、完善和健全,依靠建筑企业自觉性进一步增强企业质量管理的自觉性,提高质量意识,加强项目管理力度,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等手段,建筑施工行业必将向着更加稳健的方向发展。
[1]万树有,费恩泉.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点的设置与控制[J].低温建筑技术,1991-04-02.
[2]周健文.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研究[J].山西建筑,201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