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重重的名师评选

2012-12-29 00:00:00孙瑞欣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2年9期


  近年来,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作为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显性措施之一的各地中小学名师评选(包括骨干教师评选)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各省、地、市、县,乃至乡镇、学校都评选出了自己的名师(或骨干教师)。然而,这热热闹闹、一哄而上的名师评选,在广大教师中引起的反响却并未见好,有的地方的名师评选甚至给教师带来了诸多困惑,遭到了许多诟病;名师“不名”的情况普遍存在。这表明,名师评选存在着急需纠正、克服的严峻问题。
  一、暗箱操作,不正之风干扰着名师评选的公正性
  我们打开百度,输入“名师工程”、“方案”这样的关键词进行搜索,会搜到许多《X市(省、县)中小学名师工程实施方案》,其中大多数方案对评选规则都不乏这样的表述:“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推荐、评选严格按评选条件和规定程序操作。对入选人员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经公示无异议后,X教育局(校)公布评审结果。”可是在有些地方和学校,实际情况往往是少数几个有权人掌控着名师评选的整个过程,他们置“评选条件和规定程序”于不顾,暗箱操作,优亲厚友,恣意妄为。对入选人员不进行公示,剥夺了当事人的知情权,群众和当事人无法监督他们。某县级市教育局按照上一级教育局分配的推荐指标,推荐了5名地市级名师推荐人选。整个推荐过程没有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没有按照评选条件进行科学、公正、细致、严肃的筛选,而是由该教育局教育科的两三个管理人员说了算。该局负责名师评选的副局长说,名师评选是XXX科长说了算,他说你够条件,你就够条件。像这样的名师评选,有何公开、公平、公正可言?又怎么能起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呢?
  暗箱操作助长了不正之风的盛行,严重干扰了名师评选工作的健康进行,不利于师德建设。近年来,随着“名师热”的不断升温,某些教师心浮气躁,凭借自己的“关系”,利用金钱的魔力,到处钻营,上下打点;有的教师挖空心思地弄到了一些所谓的“硬件”,为评选名师铺路。而一些手里握有权力的人,则利用自己的权力,为“关系内”的人大开“名师”之绿灯。代表着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教科研能力的“名师”称号,在这些人那里就被彻底地扭曲了。一些地区评选出来的所谓“名师”不但无“名”可言,而且教学水平、学识水平、教科研能力混同于一般教师;不但没有起到名师的引领作用,反而败坏了“名师”之名,在广大教师中产生了不小的负面作用。
  暗箱操作压制了人才,打击了人才,有可能使庸才当上名师,消磨了真正有真才实学的教师的进取心,不利于教师人才的发现和培养。由于暗箱操作违背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能“严格按评选条件和规定程序”操作,无法接受社会监督,因此,有些条件不过硬,或者不符合条件的人,也被推荐为名师;有的条件过硬,在本地或者更大范围内有较大影响力、较高公认度和知名度的教师,却不能被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推荐上去。于是人才被压制了,进取之心被打击了。某市有一位教师是全国优秀教师、省政府命名的特级教师,曾获曾宪梓教师奖二等奖,两次被评为市管专家,一次被评为市级社科专家,曾在《中国教育报》两次开设教学讲座,出版教育教学论著多部,发表论文100多篇,是当地有较大影响、群众公认的教师。可是在本地向上一级(地级市)推荐的名师人选中,却无端地把他拿掉了。当这位教师询问把他拿掉的原因时,教育局负责人给予的答复是:市教育局审核的老师说你不合格的。再问市教育局审核的老师,答复说:“绝无此事,我们怎能随意说谁不合格呢?”在这简略的叙述中,读者不难看出是谁在说谎了。而此时,处于弱势地位的教师面对强势的权力部门,只好发出了无奈的叹息——评名师不能评出“名师”,是领导者的失职、“名师”的悲哀、教师的伤痛。
  二、指标限定,造成名师评选的盲目性
  综观各地各级《中小学名师工程实施方案》,无不采用“分配指标”的办法确定名师推荐数额,名师指标由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下达到下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其直属学校。这种限定指标的推荐方法虽然能减少参评者的数量,由此而减轻评审工作量和评审成本,便于操控,但是它的不足和盲目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并且这种不足和盲目性远远大于那一点点优越性。很显然,限定指标的推荐方法极容易加大名师评选中的人为因素,助长不正之风的滋生。由于指标的限定,名师推荐人选也就成了稀有资源,在社会诚信普遍缺乏的现实中,不正当竞争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时候甚至还很严重,由此可能导致一部分条件较差者占有了这稀有资源,而另一部分埋头业务、业绩突出者被拒之门外。鉴于这种情况,某地级市在2011年的名师评选推荐中,临时改变了限定名师推荐数额的做法,规定凡是符合本地名师评选范围和评选标准的教师,都可以申报上来,然后再“优中选优”。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下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名师推荐中的人为因素,遏制了不正之风在更大范围内的滋生。前面提到的那个县级市的名师推荐,由于上级教育局放开了申报名额的限制,那位被当地教育局有关人员从名师推荐人选中拿掉的教师,终于又被推荐上去了。
  如果我们再换一个角度看“指标限定”的名师推荐办法,它缺乏科学性、加大盲目性的弊端就更显而易见了。按照好多地区《中小学名师工程实施方案》中的说法,名师推荐指标“由教育局按照评选规划,根据教师人数、教师整体素质等实际情况,分配推荐指标”。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个地域的“教师整体素质”这个分配名师推荐指标的核心依据不好核定,也不太可能组织人力、物力去核定,因此,“教师整体素质”这个依据也就往往被弱化了,或者说几乎化为乌有。既然“核心依据”基本不复存在了,那就只能依据“教师人数”确定名师推荐指标了。事实上,各地名师推荐指标正是按照“教师人数”分配的。某地级市在向各直属学校和各区、县分配名师推荐指标时,大县区5~6人,小县区1~2人,中等县区3~4人;规模大的学校4人,规模小的学校1人。显而易见,这种按“教师人数”分配名师推荐指标的做法是盲目的、缺乏科学性的。我们知道,名师应当是思想业务素质过硬、教育教学业绩突出,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有独特的教育思想和示范带动作用、在某一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力、较高公认度和知名度的优秀教师。可是由于受限于指标,一些具备名师评选条件、确有真才实学和较大影响力的教师往往与“名师”无缘。尤其是那些埋头业务、潜心教研、不屑钻营、不善逢迎的教师,更是很难入某些领导的“法眼”。
  这种按“教师人数”分配名师推荐指标的做法,还很容易造成这样一种情况:一些学校尽管缺乏教育教学业绩突出、教科研能力较强、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优秀教师,可是名师指标却照样不少,结果使得某些业绩平平、靠凑够“硬件”(走关系要荣誉、弄证件,靠金钱发论文、弄业绩)也混得参评名师资格的人评上了名师。
  三、评选条件的空泛化和浅表化,导致评选出的名师缺乏内涵
  各地名师评选条件各有不同,而又大同小异。一方面,一些条件陷于空泛化、模糊化;而另一方面,一些条件又过于浅表化、数量化。尽管一般都有如下条件:“在全市教育教学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较高公认度和知名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模范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师德修养,特别爱事业,特别爱学生,特别肯钻研,特别能奉献,在学校和社会广受好评”、“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突出的教育教学专长与鲜明的教学风格,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潜心研修学习,勤奋不辍,及时掌握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在自身专业化发展方面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但由于这些条件过于宏观、空泛、模糊,缺乏可操作性,在实际的评审过程中不好把握,也没有哪个评审机构想去把握它们,因而也就成了“点缀”和“摆设”,没有一点实际意义。那么,真正起作用的评选条件是什么呢?综观各地名师评选条件,真正在评审中使用的、起作用的大体上都离不开下面的量化条件:所任学科教学成绩怎样,获得过哪一级别的表彰,年度考核有无“优秀”。教科研成果或优质课评比中获奖与否,教学活动中承担过示范课、专题讲座任务与否,教学比武获得了什么奖、参加教师基本功大赛获奖与否,课题获得通过与否,论文发表了多oeBc6xbSSekkNHDt/jgP4+OtflMhiyJ8TgXANb4Foj4=少篇等等。这些能够量化的表层内容固然便于操作,便于赋分,但却不能够反映出教师的深层素养,诸如文化底蕴、教学特色、教科研素养、管理学生的能力等。比如,那些教学成绩好的教师,获得过某一级别表彰的教师,年度考核为“优秀”的教师,承担过示范课的教师,教学比武获奖的教师,等等,他们未必是有独特思想、有文化底蕴、有教科研素养的教师。教学成绩“好”,可以靠“严防死守”;获得过某一级别表彰,有些靠的是与领导搞关系;年度考核为“优秀”,有些是凭借所谓的“人缘”;承担过示范课,大多是靠集体的智慧;发表论文,多数是靠交版面费而来……对于这些问题,评审机构一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进行甄别和鉴定,只要数量足够,就一律通过。比如论文,如果评审条件规定3篇,你有3篇就可以了,而不会再对这些论文的质量加以评定,也不会去管所发论文的杂志规范与否了。在这样的评选环境下,一些不爱读书、不善积累、不能研究、不会创新的教书匠,也居然被推荐上去参加名师评选,有的还评上了名师。所以,目前名师评选过于注重量化的表层内容,忽视一些内涵性的内容,直接导致评选出来的名师缺乏内涵性,出现了名师难“名”、名师难堪、名师不“名”的怪现象。
  四、评选机构的一元化,导致评选出的名师缺乏影响力
  目前的名师评选,从评选规划与标准、评选程序与办法、推荐指标与评委会的组成,到评审的组织与实施等,整个过程基本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操作的,有的县级名师评选甚至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的几个人操作的,而缺少学校、学生、同事等的广泛参与,也缺少有关部门的监督。评选机构的一元化,容易被前面所谈到的不正之风所干扰自不必赘述,还极容易导致评选出来的名师缺乏影响力,不为人所知,不被人认可,特别是不被同行、学生以及家长所认可。这就败坏了名师的声誉,失去了名师评选的意义,是“名师”的悲哀,也是教育的悲哀,社会的悲哀!
  各地中小学名师评选(包括骨干教师评选)活动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表明,名师评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牵涉到名师自身成长的特点和规律问题,牵涉到名师评选的环境问题、机制问题以及名师的管理与评价问题,等等。笔者撰写此文的目的是希望以上问题能引起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建立健全科学、合理、有效的名师评选制度和运行机制,使名师评选工作有利于教师人才的发现与培养,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教育家”办学理想的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静.基础教育名师专业成长历程的个案研究.西南大学,2008.
  [2] 成尚荣.名师的基质.人民教育,2008(8).
  [3] 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中小学学科名师工程实施方案.2009.
  [4] 甘肃省教育厅.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实施“陇原名师工程”的通知.2011.
  [5] 唐山市教育局.唐山市中小学名师工程实施方案.2011.
  [6] 遵化市教育局.唐山市中小学名师工程实施方案.2011.
  [7] 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名师工程”实施方案.2005.
  [8] 石河子市教育局.八师石河子市中小学名师工程实施方案.2011.
  [9] 珠海市教育局.珠海市中小学“名师工程”实施方案.2007.
  [10] 麻城市教育局.麻城名师评选管理办法.2005.
  [11] 沂蒙县教育局.沂蒙名师评选方案.2009(6).
  [12] 松江二中.松江二中(集团)初级中学名师工程实施方案.2005(8).
  (责任编辑 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