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在基础教育领域流行着一句口号: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很多领导、校长、教育专家、教育管理专家认同此观点,并且都为之努力。其实,这个口号是对教育本质的扭曲,其后果是教育本质被异化。笔者认为,教育界不应该倡导学校核心竞争力,学校也不应该追求学校核心竞争力,而应该思考和研究如何提高学校核心发展力。
一、“学校核心竞争力”将学校发展引入误区
“核心竞争力”一词源于企业管理领域,最早是由哈佛大学的C.K.普拉海拉德(Prahalad)和G.海默(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论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提出的。企业作为一种营利性经济组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增强企业“利润创造”的能力,从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可以说,提高企业竞争力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引入“核心竞争力”,将教育作为一种功利化的产业,倡导学校间互相竞争,却是对教育本质的扭曲和异化,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谬误。
1.理论层面:教育本质与教育价值的误读
教育的对象是有生命的人,教育的本质必然涉及人的本质。因此,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文化作用的基本理论为指导,“教育的本质是通过传承文化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并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全面发展”。[1]教育应以人为本,要根据人的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在基础教育领域,倡导学校竞争力,使得学校将发展的重心转移到学校之间成绩的排名比较上。而为了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学校想尽一切办法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这不仅违背了青少年的成长规律,而且也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人们常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基础教育的价值在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2]教育是国家意志的反映,是民族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全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从这一角度来说,基础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与普惠性的事业,不存在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相互竞争。因此,在基础教育领域引入“学校核心竞争力”仅仅将眼光集中在学校,而忽视了教育是一项整体的事业,这无疑是教育发展的一种误区。
2.实践层面:教育管理体制与学校发展机制的缺失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发展机制都是将学校的发展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的,各个学校基本采用封闭式发展,学校间缺乏真诚的交流与合作,即使有相应的沟通交流也多数局限于学校间的参观与听课。另一方面,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中,现行的教育政策将优质教育资源更多地倾向于优质学校,这也就产生了“马太效应”,使好的学校更好,差的学校更差。而整个社会包括政府部门,对学校发展的评价,办学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基本上都是以成绩为主要目标。在这种情形下,提出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必然涉及三个问题:首先,和谁竞争?和兄弟学校?兄弟区县?兄弟省市?其次,竞争什么?是分数高低?是硬件豪华?是名次前后?最后,怎么竞争?抢生源甚至买生源?挖名师乃至炮制名师?甚至弄虚作假,以邻为壑?学校的这种狭隘的恶性竞争,不仅严重影响了教育的质量,阻碍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拉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直接加剧了教育的不均衡。其严重后果是导致教育的异化,学校的变质。可以说“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倡违背了教育的应有之意,也体现了教育管理体制与学校发展机制的缺失。
3.社会层面:浮躁的社会风气与功利化教育倾向的影响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浮躁的社会风气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弊病。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希望付出极少的努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短期功利目标。这种风气也蔓延到教育界,人们全然不顾教育发展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于是千方百计通过各种形式塑造出一批速成的名校、名师、名教育家等等,在教育领域也力求投入少见效快。透视浮躁现象的背后是浮浅,理论的浮浅,思想的浮浅,还有人格的浮浅。教育界的浮躁直接导致了教育的功利化,使得人们在教育过程中只重视学业成绩,重视升学率,而忽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就导致对教育本质的扭曲和异化。基于这样的环境,提出要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将学校和企业视为一致,过分强调学校显性成果与分数,而不注重学生的培养过程,这势必会损害学生的健康成长,导致教育的扭曲和异化。
二、“学校核心发展力”为学校发展注入活力
学校核心发展力体现了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学校教育内涵发展,改变了在学校核心竞争力下学校将“教育退化为教学,把教学退化为传授知识,把传授知识退化为追求考分,以考分高低判断学生的优劣,决定学生的前途命运。把大教育变成了小教育,把全面发展教育变成单一的智育”的狭隘的教育理念,因此,要还原教育本质,做到“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树立“大教育”观念[3]。
1.学校核心发展力的内涵
学校核心发展力是学校办学主体在深刻领悟教育本质和正确判断教育价值的基础上,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对促进学校发展的各种力量进行优化整合所形成的一种旨在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向上的力量。学校核心发展力的实质就是提升学校内涵,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培养一代新人。
学校核心发展力的内涵有以下三个方面。
(1)在学校管理层面表现为科学的决策力和有效的领导力
学校核心发展力是学校各种力量的整合力。因此,学校管理者在作出决策时,要统筹全局,全面考虑,保证学校发展方向正确。学校管理者是学校发展的领导者。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要善于沟通协调、有效领导整合学校的各种力量,使它们发挥出最大的效应。
(2)在学校教师层面表现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深厚的专业素养
学校核心发展力是学校发展的新鲜活力。它倡导教师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力军,要不断地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培养深厚的专业素养。
(3)在课程与教学层面表现为持续的课程开发力和有效的教学执行力
学校核心发展力是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力。课程是教学的重要载体,学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个性需求,不断地开发出适应本校发展的个性化校本课程。再好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设计都需要付诸实践才能变成现实,因此,学校核心发展力在教学层面表现为教师严谨有效的教学执行力。
2.学校核心发展力的价值
“学校核心发展力”的提出,体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核心教育理念,有效地落实了科学教育发展观,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彰显教育社会责任感,实现教育历史使命
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承担着为国家建设发展培养合格公民和优秀建设者的历史重任。学校作为教育发展的载体,是建立和健全公民人格的重要场所,是社会建设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学校倡导“核心发展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优秀人才,这是一种良性的内涵式发展。“学校核心发展力”将学校教育视为一项全局性的社会事业,而不是将学校发展狭隘化为学校的个体行为,甚至将其视为学校之间的排挤争斗。可以说,倡导学校核心发展力,是站在了国家与民族长远发展的历史高度上,彰显了教育的社会责任感,实现教育的历史使命。
(2)体现教育本质诉求,顺应教育发展规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学校核心发展力的提出有力地回应了这一主题,它将学校发展的重心转移到“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上来。在学校核心发展力这一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学校重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人”,而不是只会考试获得高分的“工具人”。学校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应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开展教育活动。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学校核心发展力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要求学校在教育过程中重视人,尊重人,培养人,铸就人,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体现教育的本质诉求。
(3)强化学校共同发展,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在学校核心竞争力口号的影响下,学校发展变得十分狭隘,同类学校之间处于一种紧张的竞争关系中,学校发展是学校内部的私事,学校之间缺乏真诚的合作,更谈不上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学校核心发展力”是一种积极的学校发展观,改变了过去封闭孤立的办学体制,倡导开放联合办学,注重学校之间共同发展。在构建“学校核心发展力”的要求下,在一定的区域内,各种类型的学校建立起一种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新型教育发展模式,实现区域内各种类型教育资源的沟通交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4]。学校协同发展是一项双赢的举措,它不仅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缩小了校际差距,有助于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3.学校核心发展力的提高途径
“学校核心发展力”这一办学理念的提出,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开辟了教育改革的新视角。学校核心发展力的提高主要应该抓住以下三点。
(1)夯实教育理论是学校核心发展力提高的基础
教育理论是人们长期以来对教育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总结,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理论的高度决定视野的广度,也决定着行动的力度,尤其是对教育基本原理的认识,教育哲学的思考,教育客观规律的认识等等。学校核心发展力涉及学校管理者的决策力与领导力、教师的专业发展力、学校的课程开发力与教学执行力等各个方面。这些方面的发展都要有教育理论的依据,同时也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夯实教育理论基础有效地保障了学校核心发展力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如果没有深厚的理论积淀,学校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谈不上学校核心发展力的提高了。因此,学校核心发展力要提高,夯实教育理论是基础。
(2)理解政策内涵是学校核心发展力提高的保障
教育政策是政府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关于教育事务的行动准则。教育政策是学校发展的行动指南,它规定了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因此,学校办学主体要提高学校核心发展力就必须深入理解教育政策的内涵,把握教育政策的精髓,明确和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使学校的各种力量的发展纳入正确轨道。另外,教育政策也为学校发展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提供了必需的政策性支持,极大地提高了学校各项发展的可能性。总之,深刻理解教育政策的内涵能够为学校核心发展力的提升提供重要的引导与帮助。
(3)强化实践操作是学校核心发展力提高的关键
费希特曾经说过:“所有的理论法则都依赖于实践法则。”学校核心发展力要想获得实质性的提高,最终要落实到日常的管理与教学中去。这就要求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夯实理论基础,深刻理解教育政策内涵,并将理论的指导和政策的要求转化为学校发展的可操作性的具体程序。从管理学看,目标是前提,程序是阶梯,科学的可操作可控制程序是达到目标的不可或缺的基础。校长应把管理的理论编制成管理程序,教师应把教学的理论编制成教学程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校发展的目标和教学的目标。科学的实践程序能够使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保证学校目标的实现。可以说,学习管理程序的编制和教学程序的编制是校长管理和教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能力要求,也是学校领导力和指引力高低的关键,同样也是学校核心发展力的核心。
参考文献
[1] 刘智运,胡德海.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4).
[2] 谢维和.简论基础教育的价值和学校的责任.教育研究,1997(5).
[3] 杨德广.要树立“大教育”观和科学发展观.中国教育报,2011—02—10(4).
[4] 李金龙.区域性教育均衡优质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实践——上海“桃浦地区基础教育协同发展联合体”探索之路.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责任编辑 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