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小少年 1985年5月21日,马克·卡文迪什出生在英属曼恩岛的道格拉斯。这是一个人口刚刚超过25000的小镇,但却是曼恩岛上最大的镇。曼恩岛常年海风呼啸,平坦的海滨大道让人想起盎格鲁街(Promenade des Anglais)—春季的巴黎尼斯赛最后一个赛段的保留曲目。
马克·卡文迪什继承了他母亲的身材和性格:矮小,腿部肌肉发达,感情充沛又易于爆发。同时年幼的小马克也异常执拗,当他还是婴儿的时候,如果妈妈试图给他穿他不想穿的衣服,他就会很固执地推开妈妈。谁也无法说服他去做他不想做的事情。
三岁时,马克遇见了他最重要的人生伴侣—自行车。这辆作为生日礼物的红色的女童自行车一直是小马克的宝贝,直到过了几年他父母又送了一辆BMX给他。自行车带给了他童年无尽的快乐。但是真正的自行车比赛的起点始于1995年。至今,马克·卡文迪什还能清楚地回忆起那一天:一个春天的下午,马克的弟弟安迪放学回家,高声向父母宣布,他想参加在道格拉斯国家运动中心的自行车社团,和弟弟感情相当好的马克也雀跃着要跟去。于是,在获得父母同意后,他和弟弟每周二都骑着自己的小轮车(BMX)去参加训练。
第一场比赛很快就到来了,这并不是一场非常正式的比赛,可好胜心极强的马克·卡文迪什却极其看重。可最后结果表明,第一场比赛对马克来说是一桩不愉快的回忆:“那一次大概有20个孩子参赛,我是他们中个头最小的。我紧紧地按着我BMX的手刹,神经紧绷地等待着发号枪响,我甚至能感觉到肾上腺素在我的腿间流窜。一,二,出发!两分钟后,我完成了比赛,我的第一次比赛,该死的最后一名。”可想而知,这对骄傲的马克是一个多么大的打击,毕竟他始终坚信自己是能够取得胜利的—如果不是车的原因。虽然和著名的卡文迪什爵士有着相同的姓氏,但马克·卡文迪什的家庭只是千千万万的普通英国家庭中的一员,甚至于不能马上满足小马克希望要一辆新的山地车的要求。不过马克·卡文迪什执拗的脾气可不是那么简单的,在他的天天软磨硬泡下,父母终于屈服了,在生日当天给他买了一辆山地车。事实证明卡文迪什之前的自信并不是毫无根据的,第一个冠军,第二个冠军,第三个冠军……英国国家锦标赛少年组冠军。马克·卡文迪什开始踏上了属于自己的漫漫自行车征途。
初出茅庐 2003年底,英国自行车协会宣布他们将派六名U23车手去欧洲大陆进行一个为期两年的培训计划—主旨在于培养奥运冠军,特别是场地赛冠军。虽然更热爱公路赛的历史和地位,但是对于刚刚攒了不多的钱并结束了巴克利银行工作的马克·卡文迪什来说,这一计划无疑是天降福音。
但想进入这一计划也并非易事。英国自行车协会为备选车手们做了测试,结果无情地显示马克·卡文迪什毫无成为职业车手的天赋。在英国国家队教练寇·赛尔兹韦德(Heiko Salzwedel)的强烈推荐下,英国自协还是勉为其难地让卡文迪什入选了。
卡文迪什并没有让欣赏他的人失望,他表现出了惊人的爆发力和令人钦佩的刻苦。在2005年,他获得了世锦赛麦迪逊金牌。由于表现不错,2005年下半年,英国自协决定并安排他和另一名车手去德国的储蓄银行车队(Sparkasse)当培训生。虽然只在储蓄银行参加了几场比赛,卡文迪什就拿下了环柏林赛的赛段冠军。这也让他获得了在储蓄银行车队转正的机会。
2006赛季对于卡文迪什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在储蓄银行车队,他尽情享受着公路赛的快乐,在各个赛事中所向披靡。环兰卡威赛段亚军、环柏林两个赛段冠军,以及在最重要的U23赛事之一—环图灵根赛中的赛段冠军,作为一个才21岁的年轻车手就有如此瞩目的成绩,这自然让不少车队注意到了他,纷纷向他发出了邀约。其中就有当时的车坛巨头德国电信车队。为了更好地观察马克·卡文迪什,德国电信车队邀请他到车队当培训生。并派他参加了环英国赛。卡文迪什描述自己当时“受宠若惊”:“作为一个培训生我真是太过于幸运了!像我一样的年轻车手很难有这样的机会去冲刺。环英国赛上,布莱恩·霍尔姆(Brian Holm))让我放开手一搏,他甚至让麦克·罗杰斯(Mick Rogers)—一个环法冠军的有力竞争者来帮我干活儿!这说明大家都对我的实力寄予了充分的信心,我非常非常高兴能获得这样的机会!”当然,卡文迪什的成绩也相当不错,他在环英国赛上掳走了两个赛段第二和绿衫。这不仅让他获得了德国电信车队的一份为期两年的合同,也让他在英国U23世锦赛代表队中获得了一席之地。
很难说重披英国国家队战袍和出征世锦赛这两点哪一点更让如今气满志骄的卡文迪什更为兴奋,但确乎对他来说是一桩极大的荣耀,更不用提2006年奥地利萨尔茨堡世锦赛的线路非常适合他的风格。马克·卡文迪什和参加U23世锦赛的年轻车手们都清楚地知道他的主要对手是谁—冲刺爬坡俱佳的德国新星杰拉尔德·西奥莱克(Gerald Ciolek)。自信的卡文迪什决定在爬坡的时候发起攻击,消耗对手的力量,然后在最终的冲刺中击败西奥莱克,得到他梦寐以求的彩虹衫。
2006年9月23日,U23车手们一路死死咬住西奥莱克。在最后一个关键爬坡,西奥莱克摆脱了大部队,追上了前方的单飞小集团。卡文迪什赛后承认说当时他极其吃惊:“我当时吃惊得下巴都掉下来了,他是不想要世锦赛冠军了吧。下坡的时候我们肯定能追上他。最后冲刺的时候他会感觉到腿里像灌了铅一样。”事实上,事情从头到尾都没有按卡文迪什希望的方向发展。在山顶时,大部队距离西奥莱克集团只有十几秒。关键时刻,前方领路的摩托车摔车了。大部队随即陷入了一片混乱—紧急转向的、减速的、寻找队友的……短暂的十几秒钟让年轻毫无经验的U23车手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西奥莱克的自杀式攻击获得了出乎意料的回报—几分钟后,他成为了新的U23世锦赛冠军。
这对卡文迪什是个不小的打击。他找到了自己的朋友罗杰·哈蒙德(Roger Hammond),倾述着自己内心的郁闷。罗杰只能安慰他,让他别多想,早点休息,毕竟世锦赛这样的单日赛中失利是常有的事情。但卡文迪什拒绝了,他不顾自己刚刚从奥地利飞回的疲劳,在自己的车上安了夜灯继续出去夜训了。这时的卡文迪什尚未意识到,这一切只是刚刚开始,未来仍然有不少挫折正等待着他。
并非坦途 2007年1月,卡文迪什和其他队友一样,按照车队通知,来到了西班牙的马洛卡岛参加集训,开始为新赛季做准备。
卡文迪什很快在集训营发现,2006年的成功并没有说服车队的运动主管们他已经是一名合格的职业车手了。恰恰相反,运动主管们都用怀疑的眼神打量着他,审视着他的比赛能力和训练态度。卡文迪什只能加倍努力去克服这种状况。情况并没有按照预想的变好,因为他遇见了他在高速车队第一个大问题—塞巴斯蒂安·韦伯(Sebastian Weber)。
塞巴斯蒂安·韦伯是一个年轻的德国人,和卡文迪什一样,刚刚开始为高速车队工作,不同的是,韦伯是车队的技术教练,负责对车手进行各式各样的测试并且提出训练建议。几年前在英国自协的测试结果始终如阴影一样笼罩着卡文迪什。他找到了韦伯,直白地告诉他,不要浪费双方的时间,他们之间没有必要一起工作。而且他已经有了像罗德·艾林沃斯(Rod Ellingworth)这样出色的私人教练了。韦伯对他天真的提议一笑置之—虽然更改了名字,但是在前身是德国电信车队的高速车队,数据测试是一件必要而且无法逃掉的差事。
无奈之下,卡文迪什只能乖乖地爬上了他所“深切仇恨”的测试台。他不知道,这次测试的结果间接影响了他第一个职业赛季的开始。当然,当他气喘吁吁、满脸绯红地离开测试台时,他已经敏感地意识到,在车队的29名车手中,他的结果可能会是最差的。
结果并不出人意料。卡文迪什对此很镇静,尽管换成任何一个一年级新生也许就惊慌失措了。安得亚留斯·克莱尔(Andreas Klier),卡文迪什的室友对此结果不屑一顾,他安慰卡文迪什,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并且去找车队经理拉尔夫·阿尔达格(Rolf Aldag)谈了谈,克莱尔告诉拉尔夫,卡文迪什在储蓄银行车队拿的那些冠军数量才是真正说明问题的。
卡文迪什只能将郁结发泄在训练营的训练赛中。高速车队签了西奥莱克、伯纳德·埃塞尔(Bernhard Eisel)、格雷格·亨德森(Greg Henderson)和马克·卡文迪什四名冲刺车手,为了决定下赛季的主力位置,车队让他们分组进行冲刺比赛。卡文迪什很好地展现了他的实力—在开始冲刺的时候,埃塞尔领先他10米,但是最后卡文迪什以一个车身的长度获胜。
韦伯并不认可训练赛的结果,他告诉卡文迪什和车队运动主管们:“卡文迪什的数据没法让他成为一名职业车手。”“以他的体重,根本没法安稳蹲在大部队中。他超重,而且瓦特数也不够。”
乘飞机离开马洛卡时,咬牙切齿的马克·卡文迪什只知道一件事:他不能,也不会让韦伯如愿。他要回曼恩岛,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刻苦地训练和节食,然后要在第一场比赛中好好表现,拿到冠军。
最终,他实现了这一目标—花了三四个月的时间,但在这之前,他犯了一个极大的、让他付出昂贵代价的错误。
2007年2月,马克·卡文迪什参加了自己第一场职业赛事,在法国举行的卢维杜尔马赛曲大奖赛(GP d'Ouverture La Marseillaise)。对自己职业第一场比赛充满期待的卡文迪什来说,这次比赛简直就是一场灾难。按照车队的安排,卡文迪什只是安德烈·格雷佩尔的领骑(lead out)。但是在最后200米卡文迪什领骑结束时,卡文迪什却发现应该在自己身后的格雷佩尔却毫无踪迹,更正确地说,他已经把大部队甩在了身后。这一点是致命的,因为齿比太大而且已经开始减速,他已经无法再恢复原来的冲刺状态,眼睁睁地将赛段冠军拱手让给了意大利车手安杰洛·福兰(Angelo Furlan)。赛后,车队的气氛很压抑,大家都用质疑的眼光看着卡文迪什,在一个德国车队为一个德国车手干活是理所应当的,更何况这也是车队的战术安排。虽然车队经理拉尔夫·阿尔达格给卡文迪什发了短信表示祝贺,但是卡文迪什在内心的郁结和过分的节食下,第二天就病倒了。
当时随队的车队运动主管阿兰·派普并没有把卡文迪什的病情放在心上—一个年轻的刚刚进入职业的车手在寒冷多雨的欧洲2月是很容易生病的。他鼓励了一下卡文迪什,希望他能坚持完赛,于是卡文迪什勉强完成了第二个赛段,当天晚上就开始恶心呕吐,不得不打包回到曼恩岛。他仍然没有忘记要让韦伯失望的愿望,只要感觉有所恢复就会开始训练,可病情一次又一次无情地将他击倒。时间很快进入了3月,这是欧洲自行车赛季中最美的季节—连绵的阴雨与强劲的侧风相互交织的北方古典赛季,这也是卡文迪什儿时的梦想,但是他只能参加一些小比赛,结果不是摔车就是状态全无,继续节食带来了流感的拜访,结果就是卡文迪什在曼恩岛的病床上度过这个有一些漫长的3月。
卡文迪什在回忆起这个有些噩梦的职业生涯开端时颇为后悔:“现在的我,如果听到韦伯对我的评价的话,只会点点头就走开,去做自己该做的事。”但是后悔是来不及的,幸运的是,接下去的4月拯救了卡文迪什职业生涯的第一年。
胜利到来 2007年4月,卡文迪什终于获准参加了斯海尔德大奖赛(Scheldeprijs)—一个在比利时举行的半古典赛,很适合冲刺比较好的车手。 卡文迪什并不奢望会有什么机会,因为格雷佩尔也在车队。但赛前,阿兰·派普叫住了卡文迪什,郑重地告诉他:“你知道的,这场比赛每个人都是为格雷佩尔服务的。不过你不用。卡文,自己好好干,知道了吗?”然后转身告诉格雷佩尔:“所以格雷佩尔,这次除了卡文迪什以外的都会帮你干活。”
无需赘述卡文迪什的感受,接下来的比赛也很简单,卡文迪什顺利跑完了全程,冲刺拿下了冠军,他的第一个职业冠军!作为一个职业新人,解说甚至把他误认为另外一名德国电信车手伯纳德·埃塞尔。但是,接下去的比赛,解说们不会再出错了。
胜利女神的好恶总是让人难以揣摩,而她的降临又是如此突然,在卡文迪什有一个糟糕得不能再糟糕的开局后,接下去的日子却非常美好。 斯海尔德大奖赛冠军,敦刻尔克四日赛冠军,环加泰罗尼亚冠军……一个个冠军接踵而至。对于卡文迪什来说,胜利女神带来的最甜蜜的礼物,莫过于2009年的米兰-圣雷莫冠军。
一个风头正劲又咄咄逼人的年轻车手总会遭到各种质疑。马克·卡文迪什 2007年获得的冠军们不但没有得到完全的肯定,相反却有很多车手对他的成绩不以为然。其中为首的就是环法绿衫获得者,著名比利时车手汤姆·布南(Tom Boonen)。
2009年春天,汤姆·布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卡文迪什的速度很快,但是他的爬坡能力太弱了,每次一到爬坡就会掉出大部队。”这一番话,激怒了年轻气盛的马克·卡文迪什。
他回到了曼恩岛,在呼啸的海风中坚持每天的加量练习。微小的进步每天都在点滴积累,最后结出了甜美的果实。
2009年3月21日举行的米兰-圣雷莫赛是这个赛事的百年庆典,因此也特别受人瞩目。这一天天气晴朗,蓝天白云,是一个美丽的意大利海滨周末,对车手们来说,这样的天气下比赛也是非常惬意的。但这并不意味比赛更为轻松。298km的长度、勒玛涅(Le Mànie)/吉珀萨(Cipressa)/波吉奥(Poggio)这三个主要爬坡以及海边凛冽的海风,不仅是让这个比赛成为五大古典(Monuments)之一的主要原因,也是绝大部分车手终身无法摘取米兰-圣雷莫桂冠的阻碍。
卡文迪什清楚这一切,因为在之前举行的亚得里亚海-特伦蒂诺海赛上,他在吉珀萨山上的经历并不那么愉快:“我爬了五分钟后,我的心脏跳动得像摇滚乐一样,我的身体和腿都动不了了,乳酸像洪水一样涌向了我的腿部,我的肺无法呼吸……”赛后记者们纷纷笑话他:“卡文迪什在最后一个爬坡摔车了?”“什么?离终点还有17公里就摔车了?就波吉奥那样的爬坡他也能摔?”“哈哈,这就是事实啊!”“啊哈,那米兰-圣雷莫他没戏了,我看他可以忽略不计了。”
卡文迪什并没有期待自己成为这次比赛热门,但是之前的失败并没有阻止他渴望着这个比赛的冠军—自行车界最大的荣誉之一。车队也非常重视这个比赛,请来了四次米兰-圣雷莫冠军埃里克·扎贝尔(Erik Zabel)为车队做指导,全队一起仔细勘察了米兰-圣雷莫的线路,希望能尽可能地充分为比赛做准备。
发令枪响后,大部队中就出现了各种攻击,这并没有让卡文迪什太过惊慌,他知道,对他来说,最大的考验确实如汤姆·布南所说,是爬坡。勒玛涅很快出现在了面前。各个车队纷纷派人聚集在前面提升爬坡速度,试图甩掉一些爬坡没有速度的冲刺车手。卡文迪什安安稳稳地在大部队中部待着,一路到达了山顶,并且颇为享受爬坡比较好的队友马克西姆·蒙福特(Maxime Monfort)看到他时傻眼的表情:“哇,你爬得不错嘛!”
还有30公里的比赛,吉珀萨和波吉奥仍然在前方巍峨屹立,如同巨大的阴影,等待着车手们的靠近。
车队的运动主管们在这样的压力下也忍不住关心了一下卡文迪什的状态:“卡文,你感觉如何?”
卡文迪什得意地笑了:“好着呢。”
开始爬吉珀萨后,卡文迪什想起了两天前,他和埃里克·扎贝尔一起勘察比赛线路,研究比赛录像,最后研究出了如何在爬吉珀萨和波吉奥的时候保持一个平稳舒适的节奏,同时又能很好地保持自己的体力。于是,他按照研究的结论开始爬坡,而其他很多车手只是凭着感觉加强踩踏,结果,到了吉珀萨最陡峭的地方,其他车手纷纷由于没有力气导致掉队,而卡文迪什,冲刺车手卡文迪什,却从他们身边平稳地骑行到了他们前方,其中也包括之前对他不以为然的汤姆·布南。在接近山顶时,另一个对手,胡安·安东尼·弗莱夏(Juan Antonio Flecha)看了他一眼—这目光和之前马克西姆·蒙福特看着他的眼神极为相似,他说:“卡文迪什,你能拿这个比赛的冠军。”
最后的爬坡波吉奥终于到来了。在二百五十多公里的比赛后,车手们都疲惫不堪,平时看起来毫无难度的波吉奥也会给他们造成比平时大得多的伤害。但是对卡文迪什来说,波吉奥从一开始就没有想像的那么难,“波吉奥完全不是问题。”他两周前就对车队运动主管皮瓦这么保证。 菲利波·波萨托(Filippo Pozzato)在前方加速,卡文迪什努力踩着车,保持在大部队第12个左右的位置。然后小心翼翼地下坡,转弯。
圣雷莫近在眼前。最后三公里。
忽然间,一个黑色的身影冲了出去,那是德国车手海因里希·豪斯勒(Heinrich Haussler)。
豪斯勒越来越远,卡文迪什内心无比矛盾,一个声音告诉他:“卡文,你必须追上去!”另一个声音也响起来:“那个距离太远了,追上他你就没有体力冲刺了!”
胜负只在一念间。卡文迪什已然冲了出去,这是一场赌博,巨大的赌博。
卡文迪什用尽了所有的力气拼命踩踏,就像他一直以来那样做的,豪斯勒和他之间的距离在渐渐缩小缩小缩小。
终点线近在眼前,卡文迪什弓起身子,全力冲刺,豪斯勒也一样。过线后,他们都停了下来,沉默着,谁也不知道到底是谁赢了。忽然间,沉默被打破了,豪斯勒哭了起来,这并非胜利者的哭泣声。卡文迪什也哭了起来,胜利属于他,各种意义上的胜利。
“这是我一生中最好的10秒钟。”他这么说。
无畏强敌 2010年春天,卡文迪什又陷入了新的麻烦:牙疼和安德烈·格雷佩尔。
安德烈·格雷佩尔和马克·卡文迪什的矛盾在卡文迪什加入车队的第一场比赛时就埋下了根源。但是当时车队并没有加以过多的注意。车队运动主管阿兰·派普后来回忆当时车队的考虑是:“我们有两个顶级的冲刺车手,他们就必须有所牺牲轮流为对方干活。当时我们觉得以这样的方式合作的话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而且这有利于我们拿下更多的冠军。”
车队的判断并没有错,这为车队带来了很多胜利,但是对于自尊心都很强的卡文迪什和格雷佩尔两位车手来说,这种状态却是不可忍受的。车队也改变了策略,让两人分开比赛,一方面缓和了车队矛盾,一方面也带来了更多的车队冠军。2009年,两位车手都获得了大丰收,格雷佩尔拿下了20个冠军,包括环西的绿衫;卡文迪什拿下了24个冠军,包括六个环法冠军和米兰-圣雷莫。两个人都具有良好的状态,这也为更激烈的冲突种下了种子。
2010 年初,格雷佩尔状态神勇,在澳大利亚的环澳洲赛上立于不败之地,又拿下了环阿尔加夫等赛段冠军。另一边,卡文迪什却陷入了少见的低迷中, 牙疼困扰着他,上赛季末增加的体重迟迟没有减下去,状态全无不说,还频频摔车。这让格雷佩尔看到了自己更近一步的机会,比如说米兰-圣雷莫赛。
但是事实上格雷佩尔失望了,车队仍然选择了让卡文迪什参赛,甚至没有给格雷佩尔一个参赛的机会。格雷佩尔向媒体大倒苦水,并且声称:“卡文迪什现在状态实在不怎么好,而我今年状态非常不错。现在如果一场冲刺赛中有我参加,那么我必然是夺冠热门。”
卡文迪什虽然状态全无,但是嘴上却不饶人:“就算我没状态,我也能比格雷佩尔跑得好。”
这和之前卡文迪什和布南的战争不同,队内的战争只会让队内的和平被破坏。因此,虽然格雷佩尔有着相当稳定的好成绩,HTC车队还是 在2010赛季末让格雷佩尔转会去了乐透车队。从此,在自行车的赛场上,卡文迪什又有了除了胡舒福德(Hushovd)、布南(Boonen)、 法拉(Farrar)、佩塔奇(Pettacchi)以外的新对手。这并没有吓倒卡文迪什,更多的对手反而让他更有战斗精神了。2011年,他连续拿下了环法绿衫和世锦赛彩虹衫,个人奖杯展示台上又多了两尊收藏品。
新的征途 2011 年底,有着辉煌战绩的HTC车队解散,卡文迪什转会来到了天空车队(Team Sky)。这是一个他熟悉的车队,车队总经理大卫·布莱尔斯福特(David Brailsford)是他在U23培训计划时就认识的教练。但这没有给他带来新的突破,而只有失望。车队虽然吸收了很多HTC车队的旧人,但是却无法复刻HTC的胜利模式。而外面赛场上,HTC所培养的冲刺车手们分散在各个车队,都对卡文迪什攫取更多冠军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对他最大的打击,莫过于2012年的伦敦奥运公路赛结果。在2008年他已经对英国自行车队不重视他所参加的麦迪逊赛失望了一次,结果今年的比赛,更是让他对Sky车队和英国自行车队的战术安排大为失望, 英国队的控制力太弱,对手们的虎视眈眈更是让英国队的控制雪上加霜,在最后博克斯山(Box Hill)上其他强队纷纷派人联手攻击,英国队只能无奈地接受他们在主场上位列25名开外的尴尬命运。
一直以来雄心勃勃的马克·卡文迪什,又怎能忍受这样的失败呢?2008年后他站了起来,用米兰-圣雷莫证明了自己。如今四年过去了,马克·卡文迪什仍然才26岁,但是已经位列环法历史上赛段冠军最多的车手的前五。但是他并不会止步于此。让我们拭目以待,期待这位来自北大西洋小岛上的年轻车手再次证明自